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斯拉夫民族的气息,这首曲子是老柴在世期间创作的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总共有三个乐章组成。这首D大调与德国作曲家们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同被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可以看出这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经过时代的不断变迁与发展,逐渐演变出了各种版本,每种版本有着不同的差异,而不同的版本将影响作品风格的演绎,本人将从乐谱版本和演奏版本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演奏提供理论支持。
1.乐谱版本
一份乐谱代表着作曲家自己的音乐思想内涵,不同的弓法、不同的指法代表着作者对这首乐曲的不同理解,表达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通过查找和搜集国内外关于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版本,我将对此进行分析比较。
国内的版本:
①郑石生的版本
出版商:上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郑石生,福建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曾是厦门音乐学校校长,上海音乐学院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他亲自编订大型协奏曲的指法、弓法,其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近代音乐家传》。
②达维松的版本
出版商: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4月
达维松是德国著名的指挥家兼小提琴家,曾任莱比锡音乐学院副主任。1950年担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艺术总监。
国外的版本:
①August Wilhelmj的版本
出版时间:1910
出 版 商:NewYork,Carl Fischer,No.588,Plate 19910-70
London,Schott,plate 28315
August Wilhelmj(1845-1908)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他于1862年首次在布商大厦进行《匈牙利协奏曲》的演出,在当时演出十分成功。他在40岁的时候退下了舞台,专心从事音乐教学。
②Leopold Auer的版本
出版时间:1899
出 版 商:Leipzig,D.Rahter,No178,Plate 1332
利奥波德·奥尔是匈牙利的小提琴家,1868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1918年时在美国定居,在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和纽约音乐艺术学院教课。
(1)指法的对比
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如果想最轻松省力的来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困难,使用合理适当的指法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合适的。要想在演奏小提琴时展现出更加完美的音乐,必须要考虑到合理的处理乐句、音色的变化和乐曲的节奏节拍来使用指法,所以说合理的指法选择很重要。我将从指法上对不同乐谱版本进行分析,在此举例说明。
Ⅰ.第一乐章的第40小节
在此半音音阶演奏的过程中,达维松的版本是采用了半音音阶的指法,用1指和2指按照半音滑动来进行演奏。郑石生的版本则是采用了用手指互相交替来按半音进行演奏,在我看来,这段的旋律进行的十分快,如果使用第一个的演奏指法对我们的演奏来说是有些困难的,基本功不扎实的话可能会出现抹音,但是如果采用了郑石生的指法就可避免抹音的出现,可以使演奏过程的发音更加清晰,我认为这是比较方便的指法。
Ⅱ.第一乐章的第97小节
这是一连串的快速乐句,August Wilhelmj的版本在开头的时候就进行了换把位,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了因为拉空弦可能带来的噪音。再看达维松的版本则使用了空弦,对于演奏者来说,要想速度极快的演奏此乐句,空弦的指法不失为一个合适的方法,能够保证乐句的快速进行。
Ⅳ.第三乐章的第53小节
可以看出August Wilhelmj版一开始是在二把位上演奏的,之后又换到了一把位,避免了过多的换把。而达维松的指法版本在G弦上使用二把位的演奏,虽然一般我们认为二把位是不太稳定的把位,但是在这个乐句中,我觉得达维松采用的指法更加的便捷,对我来说演奏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弓法的对比
Ⅰ.第一乐章的第89小节
郑石生版的F、E用分弓演奏,加大了弓子的长度,力度也加强了,Leopold Auer版用连弓演奏,这部分有个力度记号f,我认为分弓更符合。
Ⅱ.第二乐章的第14小节
三个连续的四分音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演奏弓法。
2.演奏版本
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国内外知名的小提琴大师和小提琴音乐的爱好者纷纷对这首乐曲情有独钟,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演奏版本,对于这首作品,每个演奏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演奏出的音乐风格各有各的特点。通过查阅网上视频资料,
Ⅰ.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海菲兹的演奏比较理性,很少用到揉弦,帕尔曼的演奏则完全的采用饱满有弹性的揉弦,他在力度方面没有特别的强调某个音。从大体上看,亚沙·海菲兹在此部分的演奏速度比较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紧密的连接了乐句。而帕尔曼的速度较慢,演奏过程较为平稳,尤其是引子部分的最后一个小节的A采用了明显地延长来突出结束性。
Ⅱ.第二乐章
此部分海菲兹的整体的力度较强,强调了从B开始的两个八分音符,在41小节的?E有明显的滑音,而伊扎克·帕尔曼整体的速度则是较慢的,他在此部分采用大幅度揉弦,从而使音符更加的饱满。
Ⅲ.第三乐章
第三樂章的引子部分,海菲兹营造出紧张的情绪,速度较快,35小节有明显的减弱,37小节开始渐强。帕尔曼第一句以很强的力度演奏,第二句则用很弱的力度,形成了明显地对比,37小节,以较慢的速度演奏,逐渐加快,充分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戏剧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两位演奏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海菲兹整体的速度较快,乐句处理更细腻。帕尔曼则音色甜美,使用密集的揉弦,充满戏剧性的冲突。不管是什么样的演奏风格和方法,这两位演奏家都在尝试完全诠释出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和比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不同版本的乐谱和不同版本的演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演奏此曲,但仍需要自己去理解,需要在训练过程中进行反复的斟酌推敲。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1.乐谱版本
一份乐谱代表着作曲家自己的音乐思想内涵,不同的弓法、不同的指法代表着作者对这首乐曲的不同理解,表达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通过查找和搜集国内外关于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版本,我将对此进行分析比较。
国内的版本:
①郑石生的版本
出版商:上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郑石生,福建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曾是厦门音乐学校校长,上海音乐学院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他亲自编订大型协奏曲的指法、弓法,其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近代音乐家传》。
②达维松的版本
出版商: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4月
达维松是德国著名的指挥家兼小提琴家,曾任莱比锡音乐学院副主任。1950年担任法兰克福音乐学院艺术总监。
国外的版本:
①August Wilhelmj的版本
出版时间:1910
出 版 商:NewYork,Carl Fischer,No.588,Plate 19910-70
London,Schott,plate 28315
August Wilhelmj(1845-1908)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他于1862年首次在布商大厦进行《匈牙利协奏曲》的演出,在当时演出十分成功。他在40岁的时候退下了舞台,专心从事音乐教学。
②Leopold Auer的版本
出版时间:1899
出 版 商:Leipzig,D.Rahter,No178,Plate 1332
利奥波德·奥尔是匈牙利的小提琴家,1868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1918年时在美国定居,在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和纽约音乐艺术学院教课。
(1)指法的对比
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如果想最轻松省力的来解决一些技术上的困难,使用合理适当的指法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合适的。要想在演奏小提琴时展现出更加完美的音乐,必须要考虑到合理的处理乐句、音色的变化和乐曲的节奏节拍来使用指法,所以说合理的指法选择很重要。我将从指法上对不同乐谱版本进行分析,在此举例说明。
Ⅰ.第一乐章的第40小节
在此半音音阶演奏的过程中,达维松的版本是采用了半音音阶的指法,用1指和2指按照半音滑动来进行演奏。郑石生的版本则是采用了用手指互相交替来按半音进行演奏,在我看来,这段的旋律进行的十分快,如果使用第一个的演奏指法对我们的演奏来说是有些困难的,基本功不扎实的话可能会出现抹音,但是如果采用了郑石生的指法就可避免抹音的出现,可以使演奏过程的发音更加清晰,我认为这是比较方便的指法。
Ⅱ.第一乐章的第97小节
这是一连串的快速乐句,August Wilhelmj的版本在开头的时候就进行了换把位,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了因为拉空弦可能带来的噪音。再看达维松的版本则使用了空弦,对于演奏者来说,要想速度极快的演奏此乐句,空弦的指法不失为一个合适的方法,能够保证乐句的快速进行。
Ⅳ.第三乐章的第53小节
可以看出August Wilhelmj版一开始是在二把位上演奏的,之后又换到了一把位,避免了过多的换把。而达维松的指法版本在G弦上使用二把位的演奏,虽然一般我们认为二把位是不太稳定的把位,但是在这个乐句中,我觉得达维松采用的指法更加的便捷,对我来说演奏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弓法的对比
Ⅰ.第一乐章的第89小节
郑石生版的F、E用分弓演奏,加大了弓子的长度,力度也加强了,Leopold Auer版用连弓演奏,这部分有个力度记号f,我认为分弓更符合。
Ⅱ.第二乐章的第14小节
三个连续的四分音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演奏弓法。
2.演奏版本
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国内外知名的小提琴大师和小提琴音乐的爱好者纷纷对这首乐曲情有独钟,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演奏版本,对于这首作品,每个演奏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演奏出的音乐风格各有各的特点。通过查阅网上视频资料,
Ⅰ.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海菲兹的演奏比较理性,很少用到揉弦,帕尔曼的演奏则完全的采用饱满有弹性的揉弦,他在力度方面没有特别的强调某个音。从大体上看,亚沙·海菲兹在此部分的演奏速度比较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紧密的连接了乐句。而帕尔曼的速度较慢,演奏过程较为平稳,尤其是引子部分的最后一个小节的A采用了明显地延长来突出结束性。
Ⅱ.第二乐章
此部分海菲兹的整体的力度较强,强调了从B开始的两个八分音符,在41小节的?E有明显的滑音,而伊扎克·帕尔曼整体的速度则是较慢的,他在此部分采用大幅度揉弦,从而使音符更加的饱满。
Ⅲ.第三乐章
第三樂章的引子部分,海菲兹营造出紧张的情绪,速度较快,35小节有明显的减弱,37小节开始渐强。帕尔曼第一句以很强的力度演奏,第二句则用很弱的力度,形成了明显地对比,37小节,以较慢的速度演奏,逐渐加快,充分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戏剧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两位演奏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海菲兹整体的速度较快,乐句处理更细腻。帕尔曼则音色甜美,使用密集的揉弦,充满戏剧性的冲突。不管是什么样的演奏风格和方法,这两位演奏家都在尝试完全诠释出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和比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不同版本的乐谱和不同版本的演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演奏此曲,但仍需要自己去理解,需要在训练过程中进行反复的斟酌推敲。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