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公:陈立夫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63543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陈家


  我与陈家结缘是在1973年,那一年,我父亲陪同陈伯伯—— 那时我还喊他“伯伯”—— 去西班牙接受马德里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正好我在西班牙留学。他觉得我很开朗,另外,虽然我在国外长大,但还比较符合中国人的礼数,于是收我做干女儿。
  我父亲林尹,是章太炎、黄季刚的学生,研究传统国学。到台湾后,蒋介石本想请他给蒋经国做国学辅导,但父亲希望能普及国学基础,他在台湾师范大学开了一门课,叫“小学”—— 小众的学问,中国文字、声韵、训诂学,是很偏门的一个学科,对台湾的文字、文化教育有卓越的贡献。父亲在台师大教了40多年书,学生众多。小时候上学,老师一听说我们是林尹的儿女,就会说:噢,那是我们的老师或太老师。然后我们就比较“惨”,老师就要我们背唐诗300首,因为大家觉得林尹的儿女是一定要会这些的。回到家,我们问:爸爸你是谁啊,为什么人家都认识你?
  其实我娘家和陈家很早就认识。我的父亲早年曾在汉口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过,两家一直非常熟悉。我小时候读书时就知道陈立夫,知道他早年追随蒋介石,是他身边的幕僚,但书本给人的印象是僵硬的,会觉得他是很严肃的政治人物。近距离接触,感觉他很和蔼,没什么架子。
  不过不论那时的“陈伯伯”还是我,都没想到日后我们会成为一家人。
  1976年初我从西班牙放假回台湾,恰好陈家三儿子陈泽宠也从美国回台湾度假—— 那时候他从普渡大学毕业后已经工作,我们在一个餐会上认识。起初也没什么特别印象,但聊天时发现彼此很投机,他像陈家其他成员一样很温和,也很懂礼貌。我回西班牙后,他经常写信或打电话来,彼此印象也不错。我母亲起初有点疑虑。因为他比我大12岁。但我觉得我们很谈得来,恋爱一年我们就结婚了,所以最后走到一起是我们自己的缘分,并不是别人想象由两家撮合而成的。
  我公公和婆婆都是浙江湖州人,是指腹为婚的。13岁那年订婚,直到23岁公公出国前才第一次见过面。虽然是老式婚姻,但他们感情很好,共同生活了65年,公公自己总结的婚姻经验是“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婆婆孙禄卿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公公虽然位高权重,却很注重家庭生活。我先生还记得童年时,他父亲有一次托朋友从美国带回一双溜冰鞋,他们父子俩各穿一只,溜滑起来,滑倒了他们相拥而抱的情景。
  公公、婆婆养育了3男1女。陈家的第二代基本上都从事文化、学术的工作,公公并没说过反对我们从政之类的话,他只是让每个人自由发展喜好。大哥陈泽安毕业于台湾大学农学系,赴美深造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是植物病理学家。二哥陈泽宁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姐姐陈泽容16岁时就赴美学音乐,他们都在国外定居。我先生陈泽宠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是普渡大学航空工程系和工业设计系的双科硕士。1982年,我们回台湾定居,和公公婆婆共同生活了二十几载,我也得以近距离了解我的公公,了解陈家。

陈氏兄弟


  在大陆历史教科书中。蒋、宋、孔、陈被定义为“四大家族”,蒋、宋、孔是有姻亲关系的,而陈家能“忝列”其中,我想大概源于陈家与蒋家的关系。
  蒋、陈两家的渊源,始于陈其美与蒋介石的关系。蒋介石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认识了比他大9岁的陈其美,两人结拜为兄弟。陈其美,字英士,早年追随孙中山,正是陈其美介绍蒋介石认识孙中山的。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当时没人敢去处理,只有蒋介石来为他收尸,在祭词里自称“盟弟”,由此可见两人交情匪浅。陈家的下一辈也习惯称蒋介石为“蒋三叔”(注:当年陈其美与蒋介石、黄郛结拜,按年龄,陈其美为老大,黄郛为老二,蒋介石为老三)。
  陈果夫、陈立夫的父亲叫陈其业,字勤士。是陈其美的大哥。陈家以前经商,在湖州也算是地方士绅。公公早年接受传统的中国私塾教育,1911年,陈其美任革命军沪军都督,受他邀请,全家都搬到了上海。在这里,公公有机会接触到新式教育。
  1917年,公公在上海以第5名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工矿,毕业后又赴美留学。1924年,他取得美国匹兹堡大学冶矿硕士,在史克兰敦当了8个月的实习矿工后回国。就在他准备接受中兴煤矿公司聘请、任采矿工程师时,大哥陈果夫转来了蒋介石的两份电报,蒋介石表示希望他能到广州协助自己。公公的志向本不在政治,但因哥哥劝说以及与蒋介石的叔辈关系,还是去了广州。他后来在回忆录里讲,原以为帮忙一段时间,马上再回去投身采矿。但蒋先生先是客气地挽留,后来干脆要求他留在身边,公公从此踏入政坛,没成为一名工程师,引为终身憾事。
  公公最初身份是黃埔军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实际是在蒋介石官邸里,处理他的私人重要机密文件。任命状中,蒋介石用他的号“立夫”为正式称号,此前,公公一直用“陈祖燕”这个名字。从此他便以“陈立夫”行世,正如原名陈祖焘的哥哥被称为“陈果夫”一样。公公知道蒋先生的脾气,他在蒋公馆工作时也常见蒋介石骂人。所以在接这个职务前,他就对蒋介石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不能骂我。“校长如果对我发大脾气,第二天我便辞职不干。”在他为蒋介石服务的25年里,蒋介石果然没有骂过他。
  陈家兄弟姐妹共5人,陈果夫和陈立夫最为有名。陈果夫是家里长子,很早就出去工作养家,把希望都寄托在弟弟立夫身上,他的全部学识全靠自修。我们至今还保留他当年写给自己父亲或弟弟的一些东西,一张纸写完翻过来再写,十分节俭。陈果夫比弟弟大8岁,他们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陈果夫膝下无子,公公把大儿子陈泽安过继给陈果夫。
  很多历史资料在提到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时,将他们称为“CC派”。南京国民政府时候,立法院旁边有一个中央俱乐部叫Central Club,“C.C”本是这个俱乐部的缩写,但碰巧“陈”的英文缩写也是“C”,久而久之,它不知怎么演化成了“二陈”的缩写,给大家印象是有一个CC派,并且势力磅礴,但公公从来没有承认过有这样一个CC派。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陈果夫、陈立夫的确是一对比较特殊的兄弟,陈果夫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副院长、江苏省省长等职;弟弟陈立夫则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中组部部长等职。诚然,他们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兄弟两人在经济上却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积下万贯家财。公公后来远赴美国,转行靠办养鸡场谋生,晚年回台湾住的房子,是4个子女凑钱为他买的。而终身受肺病困扰的陈果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连医药费都无力支付,还是蒋介石特批了一笔钱办了丧事。

政治巅峰


  当年 《色·戒》 的热映,中统那段历史又引起很多人兴趣,这里面也有公公和丁默邨的一段故事。
  1927年,公公奉命成立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下面有三个组:第一组组长是徐恩曾,第二组组长是戴笠,第三组组长为丁默邨。后来一组、二组分别发展壮大成中统局和军统局,丁默邨的三组被撤销。丁默邨交游甚广,和周佛海很熟。最终被拉进汪精卫的伪政府,成立76号秘密工作室,倒过来对付军统和中统,戴笠的不少人都被他害了,军统的人特别恨他。但丁默邨跟了汪精卫数年以后,很快发现汪精卫也坚持不住,他托关系找到我公公。公公说你回来可以,但要将功折罪。他列了三件事—— 坦白说,都是为了避免新四军地盘扩大—— 让丁默邨帮助完成。丁默邨当时在汪精卫政府里任“浙江省主席”,能量很大,也完成了任务,其实他也算被我公公“策反”了,公公兑现诺言,答应保他的命。
  这段时间如果丁沉寂的话,他完全可以保住命。他后来保外就医,但不甘寂寞。有一天游山玩水,被中央社记者认出来了,写了篇文章 《丁默邨逍遥玄武湖》,结果被蒋介石看到了,这让他颜面过不去。他很生气地说“丁默邨应该枪毙”。我公公写了封信给丁,大意是这次你触犯得实在太大了,我无法帮到你了,是你自己不好。丁默邨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封信给公公:“我很感激你,我也知道你很帮我的忙,我自己不当心,都怪我自己铸成了大错……” 公公在世时,和我们聊天时偶尔会说:“人啊,要守本分。我过去有一个姓丁的手下……”我们那时就当故事听,也不知道这“姓丁的”是谁。直到这部电影出来,我才知道原来就是丁默邨。公公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政治事件,他随口说出一个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他晚年写了本 《成败之鉴》,也对很多历史事件有所提及。
  很多正史或野史,往往花大量笔墨记述陈立夫与“中统”的故事,但他在抗战期间做过7年教育部长的经历似乎并不像那段历史,被外界所熟知。
  抗战爆发不久,公公就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算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任部长后的首要工作,便是主持了大学内迁,迁得最远的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南开大学,初迁长沙,合设长沙临时大学,再迁蒙自和昆明,改称西南联大,西南聯大后来也创造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奇迹。此外,大学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全国各级教育和师范教育培训制度等,也都是他在任教育部部长时创立的。
  公公晚年在 《成败之鉴》里,花了大量篇幅回忆他出任教育部长时所做的工作,很显然他非常看重自己这段经历。其中他认为也是最值得一提的,是战时为贫困学生创设的“贷金制度”。因为考虑后方的年轻人,都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兵荒马乱年代,很多学生无力继续学业,像杨振宁、李政道都靠“贷金”完成了学业。他后来到美国开会遇到一位大陆学者,对方还充满感激地告诉公公,他当年就是拿着这笔贷金完成了学业。
  那时任财政部长的不是孔祥熙就是宋子文,他跟这两人要钱,他们说战争时期需要钱的地方多着呢,哪里还有钱给学生?公公说,那我以自己的私人名义借钱,成立了“贷金”,就是现在的助学贷款。当然贷给这些学生的钱至今没有还过一分,但是债务人是陈立夫—— 所以如果今天要查账,陈立夫还因为这些学生的“贷金借款”而欠国家许多钱呢!我想他能借到钱,也说明他清廉、有信用,不会贪污。
  从踏入政坛第一天起,公公的仕途便一帆风顺。他29岁任国民党秘书长,是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31岁任国民党中组部部长,38岁任教育部部长。1947年,他还成了 《时代》 周刊某一期的封面人物。

远离台湾


  1950年8月4日,在国民党改造会议的前一天,公公被要求在24小时内离开台湾。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我先生后来回忆,他那时还在上小学,连跟同学打招呼告别的时间都没有。
  现在很多文章在提到这一段时,往往形容是蒋介石将陈立夫“赶走了”。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公公与陈诚的矛盾,而“24小时离开台湾”这道命令就是陈诚通过蒋介石下的。当然,为了让大家互相有个面子,还要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蒋介石跟张道藩 (他跟公公也比较熟)商量,这时刚好在美国有一个“道德重整大会”,于是顺水推舟地以这个名义让他去参加,“顺便”长住。
  陈诚和陈立夫在大陆时期就有矛盾,个中原因一言难尽,但已很公开化。国共的第一仗是陈诚打的,溃败后又被派到台湾。陈诚在台湾有一段非常弱势,当时甚至有“杀陈诚以谢国人”的说法。但谁也没想到,国民党最后也会败得一塌糊涂,退到台湾,而这时在台湾经营数年的陈诚已经打下一定基础。
  公公到台湾后,要求成立一个改造委员会,来检讨失去大陆的原因。但别人认为他想邀功或作秀,再者大家都是刚从大陆败退,人心不稳,说任何人有罪无罪都不好,还是先安定下来再说。后来我公公主动提出兄弟两人退出改造委员会,免得人家再纷纷扰扰,他们也想暂时离开,让蒋介石先安定下来。所以1950年成立的“中央党务改造委员会”并没有陈果夫和陈立夫的名字。
  此时的国民党与美国也经历了一段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我相信这里还有很多秘密有待时间来发掘和验证。美国原本支持孙立人未果,转而支持陈诚,而退守到台湾的蒋介石因为急需稳定住局面,不得不屈就陈诚。陈诚后来成了副总统兼行政院长,形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势,从客观上讲,此时的陈诚也有了足够控制蒋介石的能力。在那个阶段,局面连蒋家人自己也支配不了。陈诚一直认为陈立夫与他是对立的,虽然他们一是武官一是文官。在陈诚与陈立夫之间,蒋介石不得不选择前者,而委屈了陈立夫。
  后来有人说,公公离开台湾前拒绝与蒋介石辞行,也有人说他去蒋介石那里辞行时,蒋不见他,总之都在说两人结了怨。实际上公公一生充满了中国传统礼数,不管对方如何,他都要坚持作为一个部属的礼貌。而蒋介石不见他,他完全能体谅—— 见了面,蒋介石该对他说什么?说什么都不合适,所以公公说蒋介石不见他也是对的。
  公公那时人气比较旺,如果他硬着不走的话,很可能翻盘。但他最终采取了回避矛盾的方式。我想蒋介石心底是清楚这个状况的,我们小时候喝美国牛奶,薪水都是美国人发的。直到有一天,蒋介石发现,连校级军官的任免都要经过美国人同意,所以才有后来拒绝美援、让美军撤出台湾的举动。   公公对于蒋夫人宋美龄一直很尊重。外界都传宋美龄好权,跟蒋经国争权夺利。但公公说:“如果蒋夫人真的是那种好权好利的女人,那么历史也许还会改写了。”他说,当年在南京开国民大会时,李宗仁穿一身军服出席,蒋介石则穿长袍马褂。大家都觉得很尴尬,因为觉得李宗仁像蒋先生的侍卫官一样。宋美龄因为长年习惯了给蒋介石做翻译,什么场合她都会出现。蒋先生问她:“你去干什么?”她说:“我们不是要去开国民大会吗?”蒋先生说:“你又不是代表,你为什么要去?”她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我不是啊。”公公说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宋美龄。她跟宋庆龄不一样,宋庆龄长期跟随孙中山,处理了很多政务,而宋美龄更像是一个公关加“超级巨星”的角色。

走过世纪


  回到台湾的公公,开始专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他觉得政治是短暂的,但文化是永久的一个根,所以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广一直不遗余力,晚年他写了不少研究孔孟的书,还主持翻译了李约瑟的 《中国之科技与文明》。他也喝过洋墨水,他也可以很洋派,但他反而更提倡中国的文化。
  公公对中医也很重视,他说中国的医学是生活医学—— 生活里就含有医学的教育,比如如何滋补、养生、保健等,现代医学成了一门独立的行业,反倒和生活的关系剥离开了。汪精卫当年要废除中医,就是公公等人在呼吁,把中医保留下来。他在台湾也说,中医西医不要打架,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他说中西医应该像男女一样,要让他们“谈情又说爱”,最终受益的是病人。重返台湾后,他着手改制台湾第一所中医学校,同时他还带头编纂了历史上第一本中西医定名对照辞典。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是他30年来募资及写墨宝捐款重新建造起来的,另外他又成立了财团法人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国传统医药和文化。
  到了晚年,当年政治的恩恩怨怨已经慢慢淡化,他真心期待看到两岸和谐。1975年,公公以“总统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曾向中共方面发出邀请,欢迎毛泽东访问台湾。遗憾的是,大陆正进行“文化大革命”,他的举动,并没有得到北京的回应。
  1988年,公公联合其他一些国民党元老,提出“用中国文化统一中国”。《人民日报》 还发表评论,称赞它是“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令人感佩”。公公曾提出将外汇储备100亿美元的利息用做两岸交流,可惜没通过,否则今天的两岸情形肯定有所不同。1994年,公公赠送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一幅字,云:求统一不谈小节,为和平先天至诚。再次表达了求祖国统一的急切心情。
  对于大陆把陈立夫、陈果夫列为“四大家族”的一员,公公当然知道。我先生还曾半开玩笑说:“我们是‘四大寇’里最穷的一‘寇’,但社会的估价好像很高!”公公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很正常。他常讲,中国敌对的时候常常有,但打归打,毕竟还是一家人嘛。
  其实他跟毛泽东、周恩来早年就认识。“五
  四”运动发生时。公公还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书,便知南开有个很活跃的学生叫周恩来。当年国共谈判时,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打交道甚多。毛、周跟蒋介石谈判时,指名要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备书,他们说只有两兄弟备书的话,才算话,不然食言怎么办?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周恩来在国共谈判时写给公公的一封信,上面说:你们两兄弟对蒋先生最有影响力,也是我们觉得最可以沟通的。
  大陆第一个记者团1992年赴台湾采访时,就采访过公公。双方对彼此可能都很好奇,公公觉得以前对他有不少负面报道,他也希望让外界来看看。他很风趣地说:“你看我可以活那么久,就是等你们来看我。”他更想传达一个信息:我们不在大陆的领土上,但我们都是中国人。那次采访后他很愉快,他觉得大家对他的疑惑他可以当面解释。大陆记者对他也很好奇,他们对陈立夫养鸡、陈立夫辣椒酱、陈立夫湖州棕子更感兴趣。
  我曾整理很多公公的资料,发现了1992年的一份文件,上面有公公的批示。他写道:最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的人是李“总统”。经国先生对我公公很尊敬,凡事都找他商量。而唯一一件他自己决定后再通知公公的事情就是挑选了李登辉。他说:“立夫哥,我已经挑好了副总统。”公公也无话可讲。1992年,还没有几个人能看清李登辉的真实意图,他已经有先见了,那时宋楚瑜、连战还都帮着李登辉呢!
  公公晚年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早晨5点起床,然后写毛笔字、看书。他很注意养生保健,每天坚持按摩、坚持三餐后散步按摩45分钟,这或许是他长寿的原因。其实他早年身体并不好,中年时又患上糖尿病,能活到百岁全靠后来的锻炼和修养。我很少见他发脾气,他自己也说,每次遇到困难,他只怪自己,而不责怪别人,所以也不会发脾气。
  公公、婆婆并未留下多少财产。公公总是教导子女们要自食其力,陈家的生活方式跟台湾的普通民众并无两样。公公在台湾天母曾有座房子,买地和造房子的钱均由4个子女通过每月分期付款支付。婆婆过世后,公公将房子卖掉,并把卖房的钱归还给孩子们。
  婆婆是90岁那年去世的,她的去世对公公影响很大,作为晚辈,我们对公公的照料自然更加细心。但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有一次,他要出远门,我头一天替他收拾好所有行李。晚上我偶然发现,他把箱子的东西全部拿出来,自己重新收拾。我很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他温和地笑笑说:我自己能做的,我还是想自己做。原來他担心直接拒绝我的帮助,会让我不高兴,于是只好自己“偷偷”收拾。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老年人,并不要以为替他处理一切事情,便是为他好。
  公公重返台湾后,一住就是30年。台湾的政治环境让他一天天无奈,那些旧相识也一个个地离去。公公组织了一个“老人会”,原本80岁的老人才能入会,后来老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公公就将入会标准降低到60岁。只要有走的老人,公公都亲自到殡仪馆去送行。
  1997年3月是蒋夫人宋美龄的百岁大寿,因为很多人都想到美国去看她,蒋夫人希望由公公出面组个“祝寿团”去美国参加她的百岁寿宴,但公公决定自己单独去探望她,不去抢那个风头。他说:“我这一生看得太多了,还是让喜欢做这事的人去做吧!我去看望朋友,我亲自去就代表我的诚意了。”那一年是我陪公公去美国,在蒋夫人纽约长岛的房子里,坐下后,大家忽然发现公公左边耳朵重听,蒋夫人正好右边耳朵重听,于是赶紧给两位老人调换了个座位。看着两位世纪老人用上海话亲热地交谈,我感慨万千。两个人共同的朋友、有着共同回忆的人基本上都去世了。
  2001年2月8日,公公在台中去世。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话题……
  (选自《我的公公:陈立夫》/李菁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6月版)
其他文献
有人说,像黎元洪这种性格的人,不适宜做中国专制社会的一把手。在依然被封建传统包围着的“民主”国度当家,要有诡计,更要有铁腕,必要时要不惜杀戮。而黎元洪恰恰是被人称做“黎菩萨”的老好人,这样的人哪能在最高位上坐得住?他只有另辟蹊径。  在日本参观游览和疗养半年后,1924年5月11日,黎元洪因“国际与和平”演讲回到天津。在咀嚼了酸辣苦甜之后,他终于“抛却了元首梦”,绝意于政坛上的角逐,决心息影津门,
摘 要:随着班级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班级自主管理作为一个新颖且重要的课题为大家所关注。在极力倡导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今天,明确与推行普通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广东省博罗县华侨中学2015届以来推行的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经验,对普通高中班级自主管理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自主管理;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
相比起来,香蕉是北方所售南方热带果品中最为常见的,但在古代想吃到香蕉一样不容易。香蕉,古称“蕉”、“甘蕉”或“芭蕉”、“巴苴”,《三国志·吴书》 中所记士燮进贡的果品中,即有“蕉”。汉朝人对香蕉特别好奇,据佚名古籍 《三辅黄图》,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汉军占领南越国后,获得不少热带地区才有的奇花异草,于是专门在长安建了一个植物园来栽植。其中的“扶荔宫”里,便栽植有香蕉树。  最早描述
杨西光当政,报纸办得有声有色  1974年我正好40岁,从北京大学调到光明日报社。最初两年也就是“四人帮”垮台以前,基本上没做什么事。《光明日报》 最辉煌的时候也就是“四人帮”垮台以后,杨西光当政,他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办报,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发行量最高时达到一百五十多万份,很了不起。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光明日报》对理论部是很重视的,理論水平较高的人都调到理论部来了,全部将近三十个人。那时社
摘 要: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开展。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授课的效率和课程的进度,教学要以生为本,注重实际,努力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课程进度同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求稳、求真、求实。文章以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为例,探究了如何以生为本,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理念
同治十二年广东乡试,有件事值得一说。这年考试中的一名举人,后来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人就是南海考生戴鸿慈。他后来再考中进士,从此仕途顺畅。三十年后官至礼部、法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  戴鸿慈是南海县九江绿涌乡(又称村尾村) 人。戴姓在这里是小族,只有百多人。他家四代前已移居佛山,其父戴其芬在佛山经营京苏杂货店为生。所生三个儿子,鸿慈中了举人,鸿恩、鸿惠均是秀才。戴鸿慈当时年仅18岁,刚刚
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我应 《我与胡风》 一书约稿,写过一篇回忆我与胡风和阿垅交往的文章,提到1955年6月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而被逮捕审查的具体遭遇,有这样一段场景:  一次夏夜提审,开始一位审讯员面目和善,颇亲切地向我申言:“你现在还是共产党员,你应该帮助党弄清楚胡风这伙人的真实面目。”当时虽然作为一个被囚禁的党员,我真正想忠实履行入党誓言的,真实地把所见所闻全部坦诚报告,于是我忠诚地
娱乐  一 清末遗风  苏雪林斗蟋蟀  1925年中秋节,苏雪林从法国留学归国,与江西五金商人家庭出身的张宝龄在安徽太平老家岭下村举办传统婚礼。苏雪林在东吴大学兼课,张宝龄也受聘东吴大学工程学教授,1926年,张宝龄、苏雪林举家迁往苏州。东吴大学安排他们在天赐庄与一对美国夫妇合住一栋两层的小洋楼。楼前有一个园子,长满高树杂草。课余,苏雪林开荒种地,种植四时蔬菜。养了各种金鱼,观赏取乐。  夫妻二人
摘 要:书法艺术是对汉字形体的美的塑造,其本质上是国人文化思想、审美思想、艺术思想的真实展现。文章从书法教育的氛围、学校管理措施、搭建展示平台、书法教育科研等几个方面,介绍学校通过书法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路径,为书法教育的落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措施与方案。  关键词:书法艺术;传统文化;艺术修身;特色立校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
1967年中,《中华日报》向美国金氏社订购《大力水手》 (Popeye the Sailor Man) 漫画,交给主编家庭妇女版的倪明华 (柏杨的妻子) 每周连载五天,那时倪明华身兼三职,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于是,父亲就帮忙接下这份翻译的工作,将漫画里人物简短的对白翻译成中文。  《大力水手》 是一个全球发行的漫画创作,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卜派身穿水手服,吃完菠菜就变得力大无穷,有如超人能上天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