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提高我们的积极思维活动,也可以加深我们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有助我们完善人格的培养。所以,积极多元的评价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字:评价;思维;教学改革;化学教学;潜能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5 -02
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至今无人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当前在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人们都已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课堂教学改革究竟应怎样改?向什么方向改?传统的教学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其实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是勤学好问的人,但是我们怎样做才能激发起他们心中求知的火花,打开他们的思维源泉呢?事实上,积极多元的评价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下面将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从课堂评价的目的、原则、实施评价的策略等方面,针对如何通过恰当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总结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评价的目的
无论哪个学科,评价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高中化学课堂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对象,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化学教学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化学课堂中的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化学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教师用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种评价的方法,强调学生共性的发展,但有意无意地扼杀了部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本着通过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作为有个性特征和不同兴趣特点需要的个体,正视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对他们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例如:我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都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创设情境,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度都要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确实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开放性原则
评价应该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为原则,多种形式,多个方位地选用评价的方式和手段。如为评价而进行的课堂表现:观察、作业记录、测验、问卷调查等都在自然的、开放的、公开的环境中进行的。评价活动结果不要求整齐划一,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3.多层次性原则
评价应该具体体现在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等多个方面。评价的多层次性体现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间的相互评价的横向评价与教师与学生间、家长与学生间的纵向评价方面。在评价的主体上既有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也有学生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在评价的标准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也有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的千差万别的个人标准。
三、实施评价的方法策略
化学教学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评价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情感功能
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不如换个角度看问题:由挑毛病变为找“闪光点”,由批评变为赞扬。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由于学生年龄、生活经历及知识积累的阶段性限制,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见解也不可能都是完全科学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应该予以肯定,教师应当尽量从他们的“发现”和“看法”中寻找出合理的成分,充分加以肯定,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护。
例如:一次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一位平时不爱发问的学生问我“既然是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次氯酸溶液(或氯水)而使用次氯酸钠溶液呢?”我及时分析这个问题并肯定了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能深入思考,让大家向他学习,这位同学感到他提的问题有价值,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说化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再是化学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对学生的化学练习做出积极的及时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即使是成年人,白费的、毫无结果的劳动,也会使他感到羞愧难当,何况我们接触的是些孩子。如果学生从他们的学习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就会失去对自己的力量和信心,就会变得要么粗暴,要么灰心。
2.弹性评价,发挥目标自定的发展功能。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课堂讲解都由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却不管不问,实际上是一种放任自流。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这两个方面要协调运行。
化学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认识这一点,化学教学就不可能打破陈规定格,就不可能走出“高能低效”的怪圈。在平时的化学训练中,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搞一刀切,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来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欲和自信心。所谓的“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塑造自我”。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可让学生用不同题目练习同一解题方法。例如:化学解题中经常用到的“守恒原理”解题,可以让学生在高考模拟试卷中找到几题进行强化训练,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及时用简短的文字做出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的发挥,同时也学会化学科学的一种精神,即独立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对于同一题目,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例如: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共4克,投入适量的水中,使混合物全部溶解,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5克固体,试确定该金属的名称。对于这样一道练习我们知道可以用代入法解题,也可以用差量法解题,还可以用极值法解题,我通常要求学生自我选择解题方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用每一种方法解一遍做一对比,不管学生用了哪一种解法我都会及时做出评价,防止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得到指导。
我们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只要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取得成绩,哪怕只是微小的成绩时,我们都应该及时的来给他做评定,从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应该能看到他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
3.“因材施评”,发挥评价的选拔功能。
在教学评价时,不使用统一标准(正规考试除外),而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就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阶段同一学生的评价指标也不相同;评价指标只求反映学生的进步,而不只求反映水平。教师首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对学生多加鼓励与批评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等重要。
评价时要恰当评分,分数有“客观评定”和“激发动机”的双重功能。只要是运用了较好的解题方法,或者尽管还有某些问题但已很好地达到本次学习目标的解法都可给高分,甚至满分。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助和信任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脑力劳动的动力。可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作之一。我认为,那种几乎学生说了每句话都要给他打分的习惯,是一种教育修养处于蒙昧状态的标志。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他们上进的愿望。
总之,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评价的最终目的。积极的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评价,发挥评价功能,不断探索、试验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将化学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2\]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3\]钱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M\].南京:开明出版社,2007(3).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5\]瓦
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提高我们的积极思维活动,也可以加深我们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既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有助我们完善人格的培养。所以,积极多元的评价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字:评价;思维;教学改革;化学教学;潜能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5 -02
200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至今无人给出掷地有声的答案。当前在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人们都已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课堂教学改革究竟应怎样改?向什么方向改?传统的教学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其实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是勤学好问的人,但是我们怎样做才能激发起他们心中求知的火花,打开他们的思维源泉呢?事实上,积极多元的评价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下面将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从课堂评价的目的、原则、实施评价的策略等方面,针对如何通过恰当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总结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评价的目的
无论哪个学科,评价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高中化学课堂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对象,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化学教学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
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化学课堂中的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化学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教师用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种评价的方法,强调学生共性的发展,但有意无意地扼杀了部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本着通过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作为有个性特征和不同兴趣特点需要的个体,正视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对他们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例如:我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都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创设情境,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度都要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确实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开放性原则
评价应该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为原则,多种形式,多个方位地选用评价的方式和手段。如为评价而进行的课堂表现:观察、作业记录、测验、问卷调查等都在自然的、开放的、公开的环境中进行的。评价活动结果不要求整齐划一,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3.多层次性原则
评价应该具体体现在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等多个方面。评价的多层次性体现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间的相互评价的横向评价与教师与学生间、家长与学生间的纵向评价方面。在评价的主体上既有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也有学生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在评价的标准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也有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的千差万别的个人标准。
三、实施评价的方法策略
化学教学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评价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情感功能
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不如换个角度看问题:由挑毛病变为找“闪光点”,由批评变为赞扬。要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由于学生年龄、生活经历及知识积累的阶段性限制,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见解也不可能都是完全科学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应该予以肯定,教师应当尽量从他们的“发现”和“看法”中寻找出合理的成分,充分加以肯定,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护。
例如:一次在讲授氯气的性质时,一位平时不爱发问的学生问我“既然是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次氯酸溶液(或氯水)而使用次氯酸钠溶液呢?”我及时分析这个问题并肯定了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能深入思考,让大家向他学习,这位同学感到他提的问题有价值,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说化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再是化学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对学生的化学练习做出积极的及时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即使是成年人,白费的、毫无结果的劳动,也会使他感到羞愧难当,何况我们接触的是些孩子。如果学生从他们的学习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就会失去对自己的力量和信心,就会变得要么粗暴,要么灰心。
2.弹性评价,发挥目标自定的发展功能。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课堂讲解都由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却不管不问,实际上是一种放任自流。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这两个方面要协调运行。
化学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认识这一点,化学教学就不可能打破陈规定格,就不可能走出“高能低效”的怪圈。在平时的化学训练中,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搞一刀切,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来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欲和自信心。所谓的“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塑造自我”。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可让学生用不同题目练习同一解题方法。例如:化学解题中经常用到的“守恒原理”解题,可以让学生在高考模拟试卷中找到几题进行强化训练,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及时用简短的文字做出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的发挥,同时也学会化学科学的一种精神,即独立的探索和研究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对于同一题目,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例如: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共4克,投入适量的水中,使混合物全部溶解,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5克固体,试确定该金属的名称。对于这样一道练习我们知道可以用代入法解题,也可以用差量法解题,还可以用极值法解题,我通常要求学生自我选择解题方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用每一种方法解一遍做一对比,不管学生用了哪一种解法我都会及时做出评价,防止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都得到指导。
我们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只要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取得成绩,哪怕只是微小的成绩时,我们都应该及时的来给他做评定,从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应该能看到他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
3.“因材施评”,发挥评价的选拔功能。
在教学评价时,不使用统一标准(正规考试除外),而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就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阶段同一学生的评价指标也不相同;评价指标只求反映学生的进步,而不只求反映水平。教师首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对学生多加鼓励与批评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等重要。
评价时要恰当评分,分数有“客观评定”和“激发动机”的双重功能。只要是运用了较好的解题方法,或者尽管还有某些问题但已很好地达到本次学习目标的解法都可给高分,甚至满分。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助和信任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脑力劳动的动力。可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作之一。我认为,那种几乎学生说了每句话都要给他打分的习惯,是一种教育修养处于蒙昧状态的标志。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他们上进的愿望。
总之,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评价的最终目的。积极的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评价,发挥评价功能,不断探索、试验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将化学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2\]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3\]钱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M\].南京:开明出版社,2007(3).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5\]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