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朱澄一再告诉自己不要过于激动,但当他站上演讲台宣布传澄袜业博物馆正式开馆的那一刻,热泪忍不住从面颊滑落。
“这一路走来,虽然很艰辛,但是也很值得。”给予朱澄信心的,除了袜业博物馆的落地,更有江阴市传澄制袜有限公司在5年时间里,年销售额取得了百倍增长的骄人业绩。
行万里路 做一件事
中国的现代袜业产业始于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然而以袜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却是从未有过。创建袜业博物馆是传澄的梦想,其意义在于,做出足够好的袜子,并且把袜业文化传承下去。

在法国,有纽扣博物馆、拉链博物馆……但就是没有袜子博物馆。如今,以袜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即便在国外,可供借鉴的案例仍寥寥无几。对朱澄和他的员工来说,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两年时间里,朱澄不断地寻找袜业历史资料,查阅档案记载,多次去日本、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的优秀袜业企业参观交流。
一次,朱澄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日本NAIGAI内外株式会社所创办的靴下博物馆——这是一家企业自建的不对外开放的袜子博物馆。在长达半年时间里,朱澄反复与这家博物馆联系,对方却始终拒绝参观。“对方不接待我,那我自己过去参观,总不能不让我进门吧。”抱着这样的想法,朱澄循着地址前往日本,不料由于博物馆搬迁,他连门也没能找到。
最终,在中日民间友好协会的帮助下,朱澄终于进入靴下博物馆内参观,并与日本NAIGAI内外株式会社的董事长金泉进行了面谈。当朱澄把在中国创办首家袜业博物馆的方案拿出来时,董事长惊讶道:“这不是一家为了订单而来的企业!在中国竟然有这样一群人从事这样一件事!”基于共同的理念,原本计划十分钟的会谈,在不知不觉间延长到了两个多小时。
后来,日本NAIGAI内外株式会社不仅将馆内珍藏的袜子送给朱澄,还为他引荐了日本最优秀的袜业原料企业——三山株式会社。在传澄袜业博物馆动工时,三山株式会社社长也亲自来到中国了解博物馆的进展。
与法国一样,德国也是纺织行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多年前,有一家德国袜业企业打算创办一家袜子博物馆,可惜中途流产。负责建馆的人没能拿到一分钱报酬,却收到了无数原本用来收藏的“古董袜”。当朱澄联系到他时,他激动极了,因为沉寂了十年的“古董袜”终于能在中国的袜业博物馆得见天日。
今天,在传澄袜业博物馆里,中国的袜子与世界各国的袜子陈列在一起,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珍贵的“古董袜”,不仅是对世界袜业历史的见证,同时也在向世界传递一种声音:中国袜业不是低端加工的代名词,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袜子历史和袜子文化。
传承品质 创新礼袜
2008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靠出口为主的国内袜业企业遭到极大冲击。因为接不到大企业的订单,部分小的袜业企业面临着窘境,要么做假冒产品维持运转,要么接受停产甚至倒闭的风险。
传澄制袜有限公司扎根于江阴市华士镇,早在清朝光绪34年(1908),华士人就开始用手摇织袜机生产袜子,一百多年来,源于对产品品质的坚守,华士镇在业内被誉为“好袜子之乡”。朱澄和他的团队继承了这个可贵的传统。面对当时的困境,朱澄给自己定了两个规矩:一是绝对不做假冒产品,二是绝对不做连自己都不穿的袜子。他回忆,当时有客户直接把钱“啪”地拍在桌子上,10万元仿某品牌的袜子,一个月后交货,做还是不做?朱澄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我们只要做一双假冒伪劣的,员工就认为公司是做假冒产品,就做不出好东西来,更不可能去做品牌。”朱澄坦言,在顶着资金压力的同时,还有来自员工的质疑,“一些员工会说先别管做什么,赚到钱再说,揭不开锅了还在那里装清高。”
经过半年的挣扎和寻找,朱澄发现,国内礼品行业每年大约有8000亿元规模的市场,但是基本被电子产品、小商品占领,袜子却极少被当作礼品来推销。反复调研后,朱澄提出了“传澄礼袜”的概念。
原料上,“传澄礼袜”全系列产品坚持百分百引用进口原料;功能上,研发多款吸湿排汗袜、抗菌防臭袜、发热保暖袜;款式上,大胆引入欧美绅士袜经典版型,并进行精准的中式改良。
现在看来,朱澄的坚持是对的。礼袜产品的问世为传澄找到了新的生机,目前传澄制袜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其中礼袜产品占到60%。
作为华士新一代的袜业产业传承者,朱澄将做好袜子的理念传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在朱澄的日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好袜子,出华士”。他所写下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目标,更是对每一件产品、对一个行业的坚守。
团队有心 企业有爱
在不少人看来,传统纺织服装产业是一个夕阳产业,而袜业产业因利润越来越薄,更是少有人涉足。但在传澄,除一名会计稍微年长一些外,其余150多名员工全部是“80后”,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到处洋溢着创造力和活力。
在传澄,朱澄记得每一位员工的名字。一位新来不久的员工说:“我几乎没和朱总直接接触过,但有一次见面,他马上喊出了我的名字。”这让她感觉到在传澄受到了尊重。博物馆外联经理刘彩琴说:“每次见到朱总,他都是笑着的,让人感觉很和善。”市场部常务总监庞君一口一个“老朱”地喊着,甚至有人直呼他的姓名“朱澄”。
在习惯了流水线般固有模式的工作流程后,传澄的工作氛围让人呼吸得更加畅快。
朱澄说,整个袜业博物馆的设计施工没有请一家设计公司,全是传澄的员工独立完成。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一个不算小的工程,将上万件展品以清晰而又美观的形态展示出来,考验了一个团队的创造力以及执行力。
开馆当天,记者在传澄袜业博物馆内看到,以时间为主线的展品陈列得井然有序,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得益彰。在科技展厅,一个巨大的失重漂浮展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一双来自太空第一人的袜子及签名首日封悬浮其内,独特的展示方式充满科技感;用最新的3D效果描绘的献袜图向参观者传递着关爱长辈的美好寓意;灵活的互动展示区,在展示老袜机的同时,让人忍不住体验一把“织袜”的感觉……
朱澄说:“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我很感激我的这些兄弟姐妹们。”
4月12日,传澄袜业博物馆开馆的同时,也是传澄志愿者协会成立的日子。自公司成立之初,朱澄就带领员工用心与公益事业。先后发起和参与“汶川地震爱心袜计划”、“玉树地震援助计划”、“十元百分爱”、“传澄西部”、“贵州支教行”等大型公益活动。
朱澄进入袜子行业也是缘起于他的善念。在大学读书时,他看到一些家境贫困的同学穿的袜子很破,于是他每年回家都会在家乡批发一些袜子送给这些同学。这样的善行最终促使他发现了袜子里的商机,成就了现在的传澄。5年来,他个人捐款达百余万元,多次亲赴青海、四川等地展开捐赠活动。
如今,从公司员工到在校大学生,以及支教研究生等,传澄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队伍已有2000余人。在朱澄的带领下,2000多颗爱心正在全国各地一点点溢开。
创业5年,公益5年,朱澄收获了“江苏省好青年”、“江苏省创业之星”、“无锡市青春榜样”、“江阴市慈善之星”等诸多荣誉。“这是对我的肯定,更是一份责任。”朱澄说,“织袜子赚钱只是我的工作,奉献才是我的生活……人就是三个基本阶段,传承、当下、奉献,健康的生命体就是这三个特征,企业也应该是这样的。”
“这一路走来,虽然很艰辛,但是也很值得。”给予朱澄信心的,除了袜业博物馆的落地,更有江阴市传澄制袜有限公司在5年时间里,年销售额取得了百倍增长的骄人业绩。
行万里路 做一件事
中国的现代袜业产业始于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然而以袜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却是从未有过。创建袜业博物馆是传澄的梦想,其意义在于,做出足够好的袜子,并且把袜业文化传承下去。

在法国,有纽扣博物馆、拉链博物馆……但就是没有袜子博物馆。如今,以袜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即便在国外,可供借鉴的案例仍寥寥无几。对朱澄和他的员工来说,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两年时间里,朱澄不断地寻找袜业历史资料,查阅档案记载,多次去日本、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的优秀袜业企业参观交流。
一次,朱澄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日本NAIGAI内外株式会社所创办的靴下博物馆——这是一家企业自建的不对外开放的袜子博物馆。在长达半年时间里,朱澄反复与这家博物馆联系,对方却始终拒绝参观。“对方不接待我,那我自己过去参观,总不能不让我进门吧。”抱着这样的想法,朱澄循着地址前往日本,不料由于博物馆搬迁,他连门也没能找到。
最终,在中日民间友好协会的帮助下,朱澄终于进入靴下博物馆内参观,并与日本NAIGAI内外株式会社的董事长金泉进行了面谈。当朱澄把在中国创办首家袜业博物馆的方案拿出来时,董事长惊讶道:“这不是一家为了订单而来的企业!在中国竟然有这样一群人从事这样一件事!”基于共同的理念,原本计划十分钟的会谈,在不知不觉间延长到了两个多小时。
后来,日本NAIGAI内外株式会社不仅将馆内珍藏的袜子送给朱澄,还为他引荐了日本最优秀的袜业原料企业——三山株式会社。在传澄袜业博物馆动工时,三山株式会社社长也亲自来到中国了解博物馆的进展。
与法国一样,德国也是纺织行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多年前,有一家德国袜业企业打算创办一家袜子博物馆,可惜中途流产。负责建馆的人没能拿到一分钱报酬,却收到了无数原本用来收藏的“古董袜”。当朱澄联系到他时,他激动极了,因为沉寂了十年的“古董袜”终于能在中国的袜业博物馆得见天日。
今天,在传澄袜业博物馆里,中国的袜子与世界各国的袜子陈列在一起,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珍贵的“古董袜”,不仅是对世界袜业历史的见证,同时也在向世界传递一种声音:中国袜业不是低端加工的代名词,我们有属于自己的袜子历史和袜子文化。
传承品质 创新礼袜
2008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靠出口为主的国内袜业企业遭到极大冲击。因为接不到大企业的订单,部分小的袜业企业面临着窘境,要么做假冒产品维持运转,要么接受停产甚至倒闭的风险。
传澄制袜有限公司扎根于江阴市华士镇,早在清朝光绪34年(1908),华士人就开始用手摇织袜机生产袜子,一百多年来,源于对产品品质的坚守,华士镇在业内被誉为“好袜子之乡”。朱澄和他的团队继承了这个可贵的传统。面对当时的困境,朱澄给自己定了两个规矩:一是绝对不做假冒产品,二是绝对不做连自己都不穿的袜子。他回忆,当时有客户直接把钱“啪”地拍在桌子上,10万元仿某品牌的袜子,一个月后交货,做还是不做?朱澄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我们只要做一双假冒伪劣的,员工就认为公司是做假冒产品,就做不出好东西来,更不可能去做品牌。”朱澄坦言,在顶着资金压力的同时,还有来自员工的质疑,“一些员工会说先别管做什么,赚到钱再说,揭不开锅了还在那里装清高。”
经过半年的挣扎和寻找,朱澄发现,国内礼品行业每年大约有8000亿元规模的市场,但是基本被电子产品、小商品占领,袜子却极少被当作礼品来推销。反复调研后,朱澄提出了“传澄礼袜”的概念。
原料上,“传澄礼袜”全系列产品坚持百分百引用进口原料;功能上,研发多款吸湿排汗袜、抗菌防臭袜、发热保暖袜;款式上,大胆引入欧美绅士袜经典版型,并进行精准的中式改良。
现在看来,朱澄的坚持是对的。礼袜产品的问世为传澄找到了新的生机,目前传澄制袜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其中礼袜产品占到60%。
作为华士新一代的袜业产业传承者,朱澄将做好袜子的理念传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在朱澄的日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好袜子,出华士”。他所写下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个目标,更是对每一件产品、对一个行业的坚守。
团队有心 企业有爱
在不少人看来,传统纺织服装产业是一个夕阳产业,而袜业产业因利润越来越薄,更是少有人涉足。但在传澄,除一名会计稍微年长一些外,其余150多名员工全部是“80后”,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到处洋溢着创造力和活力。
在传澄,朱澄记得每一位员工的名字。一位新来不久的员工说:“我几乎没和朱总直接接触过,但有一次见面,他马上喊出了我的名字。”这让她感觉到在传澄受到了尊重。博物馆外联经理刘彩琴说:“每次见到朱总,他都是笑着的,让人感觉很和善。”市场部常务总监庞君一口一个“老朱”地喊着,甚至有人直呼他的姓名“朱澄”。
在习惯了流水线般固有模式的工作流程后,传澄的工作氛围让人呼吸得更加畅快。
朱澄说,整个袜业博物馆的设计施工没有请一家设计公司,全是传澄的员工独立完成。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一个不算小的工程,将上万件展品以清晰而又美观的形态展示出来,考验了一个团队的创造力以及执行力。
开馆当天,记者在传澄袜业博物馆内看到,以时间为主线的展品陈列得井然有序,静态展示和动态展示相得益彰。在科技展厅,一个巨大的失重漂浮展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一双来自太空第一人的袜子及签名首日封悬浮其内,独特的展示方式充满科技感;用最新的3D效果描绘的献袜图向参观者传递着关爱长辈的美好寓意;灵活的互动展示区,在展示老袜机的同时,让人忍不住体验一把“织袜”的感觉……
朱澄说:“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我很感激我的这些兄弟姐妹们。”
4月12日,传澄袜业博物馆开馆的同时,也是传澄志愿者协会成立的日子。自公司成立之初,朱澄就带领员工用心与公益事业。先后发起和参与“汶川地震爱心袜计划”、“玉树地震援助计划”、“十元百分爱”、“传澄西部”、“贵州支教行”等大型公益活动。
朱澄进入袜子行业也是缘起于他的善念。在大学读书时,他看到一些家境贫困的同学穿的袜子很破,于是他每年回家都会在家乡批发一些袜子送给这些同学。这样的善行最终促使他发现了袜子里的商机,成就了现在的传澄。5年来,他个人捐款达百余万元,多次亲赴青海、四川等地展开捐赠活动。
如今,从公司员工到在校大学生,以及支教研究生等,传澄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队伍已有2000余人。在朱澄的带领下,2000多颗爱心正在全国各地一点点溢开。
创业5年,公益5年,朱澄收获了“江苏省好青年”、“江苏省创业之星”、“无锡市青春榜样”、“江阴市慈善之星”等诸多荣誉。“这是对我的肯定,更是一份责任。”朱澄说,“织袜子赚钱只是我的工作,奉献才是我的生活……人就是三个基本阶段,传承、当下、奉献,健康的生命体就是这三个特征,企业也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