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用性是职业院校教学的宗旨和基础,也是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要坚持的原则和底线。本文对如何提升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用性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用性
在我国,就业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现象:企业求贤若渴,但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却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是职业院校教育出现偏差和失误造成的:首先,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文素养亟待提升。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可以达到岗位工作需求,但是却缺少随机应变、整体把握工作态势的能力,也就是说职业院校过度地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语文这一基础工具的把握程度严重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当需要他们写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推介书、项目总结的时候,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堪重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之中所处的位置相对尴尬,很多职业院校没有建设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语文教材,甚至直接使用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或者大学专科语文教材。笔者认为,在职业院校中,实用性是语文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中快速融入和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职业院校需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契合之处,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一、把握基础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秉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原则,在教学中强调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程度和读写基本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基础能力也相对较差,如果直接使用职业院校语文教材可能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教学困境。对于职业院校新生来说,语文学习的当务之急是补缺补漏洞,将语言基础打好。笔者对职业院校新生的语文教学秉承的是回炉重造的原则,为其选择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的20余篇、多种体裁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教学,实现增强表达、提升语感和积累词汇的重要目的,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默写、背诵和仿写,使得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得到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加深学生书面表达的流畅程度和对语文艺术性、人文性的综合把握。
鉴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的生产一线工作,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和上司、同事之间的交流大多以口头交流为主,语文教师应当适当地将侧重点放在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上,使其能够形成及时、有效、准确、有逻辑性地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提升其语言分析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在点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敢说能说。
职业院校语文教师要肩负起焕发课堂活力的使命。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该是激发生命活力的关键环节。传统职业院校中的课堂纪律不仅仅会让课堂教学陷入到沉闷、僵化的境地,还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抵触心理。中央电视台曾经曝光过一段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视频,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低头玩儿手机,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有的学生甚至在睡觉。面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不能简单地、粗暴地去斥责学生,而是要从转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着手,从让学生真正从学有所得的根本原则出发开展教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中要一直强调实用性,从学生专业和未来实际工作需求出发,摒弃教条主义,切实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使得学生意识到积跬步亦可至千里。
二、将教学重点放在应用文写作上,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作为一种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被广泛应用的文体,应用文是今后在沟通、工作、业务洽谈和事务处理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应用文写作兼具实效性和应用性,应当是职业院校语文基础教育的重点。职校学生接受实用性的知识是最关键的。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大专院校的教材基本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即将进入职场、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教材缺乏足够的适用性。应用文写作和传统写作比较来说不需要太多的文学素养积累。学生即便不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区别,依然能够写出规范完整的工作报告和请假条。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语文教学追求太低或者脱离现实,因为应用文是为了解决学生毕业问题、服务学生未来工作而存在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散文、议论文在教学受欢迎的程度远远不如应用文,学生在应用文学习中表现出的热情也远远大于其他文体。在具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合同文书、法律文书、求职信和推荐信这几类文体的写作教学受关注程度要远胜过其他,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和求职的安排有了初步的认识,期望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应用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文学鉴赏和文化关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作为一门思想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工具性属性;另一方面则要发挥自身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和职能。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很多学生在情商表现上存在欠缺,往往因为自身学习成绩差而形成自卑情绪,最终积累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失去责任感和上进心,导致人文素养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当前正处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浮躁和功利的氛围。职业教育院校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学生在毕业之后将会从事技术性工作和管理基础岗位工作,他们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联系,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技术的造诣的影响是一方面,学生自身的道德标准、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优势,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受到企业的关注,在为人处世上也被领导认可和欣赏。
在具体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将文学欣賞和励志教育结合在一起。文本教学应当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未来的社会体验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比如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背诵全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很多来自农村和山村,他们很容易在大脑中形成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到情景物完美融合的美妙境地,让学生有深厚的情感体验,在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学生情商自然也就提升了。
参考文献:
[1]窦梁云.对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淮海职业教育,2008,(1).
[2]郝允龙.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J].淮海职业教育,2007,(2).
[3]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用性
在我国,就业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现象:企业求贤若渴,但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却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这是职业院校教育出现偏差和失误造成的:首先,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文素养亟待提升。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可以达到岗位工作需求,但是却缺少随机应变、整体把握工作态势的能力,也就是说职业院校过度地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技能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其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对语文这一基础工具的把握程度严重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当需要他们写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推介书、项目总结的时候,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堪重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之中所处的位置相对尴尬,很多职业院校没有建设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语文教材,甚至直接使用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或者大学专科语文教材。笔者认为,在职业院校中,实用性是语文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中快速融入和适应工作岗位的关键。职业院校需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契合之处,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一、把握基础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秉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原则,在教学中强调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程度和读写基本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基础能力也相对较差,如果直接使用职业院校语文教材可能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教学困境。对于职业院校新生来说,语文学习的当务之急是补缺补漏洞,将语言基础打好。笔者对职业院校新生的语文教学秉承的是回炉重造的原则,为其选择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的20余篇、多种体裁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教学,实现增强表达、提升语感和积累词汇的重要目的,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默写、背诵和仿写,使得学生能够在无形之中得到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加深学生书面表达的流畅程度和对语文艺术性、人文性的综合把握。
鉴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的生产一线工作,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和上司、同事之间的交流大多以口头交流为主,语文教师应当适当地将侧重点放在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上,使其能够形成及时、有效、准确、有逻辑性地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提升其语言分析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在点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敢说能说。
职业院校语文教师要肩负起焕发课堂活力的使命。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该是激发生命活力的关键环节。传统职业院校中的课堂纪律不仅仅会让课堂教学陷入到沉闷、僵化的境地,还会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抵触心理。中央电视台曾经曝光过一段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视频,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低头玩儿手机,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有的学生甚至在睡觉。面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不能简单地、粗暴地去斥责学生,而是要从转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着手,从让学生真正从学有所得的根本原则出发开展教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中要一直强调实用性,从学生专业和未来实际工作需求出发,摒弃教条主义,切实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使得学生意识到积跬步亦可至千里。
二、将教学重点放在应用文写作上,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作为一种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被广泛应用的文体,应用文是今后在沟通、工作、业务洽谈和事务处理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应用文写作兼具实效性和应用性,应当是职业院校语文基础教育的重点。职校学生接受实用性的知识是最关键的。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大专院校的教材基本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和完善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即将进入职场、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教材缺乏足够的适用性。应用文写作和传统写作比较来说不需要太多的文学素养积累。学生即便不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区别,依然能够写出规范完整的工作报告和请假条。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语文教学追求太低或者脱离现实,因为应用文是为了解决学生毕业问题、服务学生未来工作而存在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散文、议论文在教学受欢迎的程度远远不如应用文,学生在应用文学习中表现出的热情也远远大于其他文体。在具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合同文书、法律文书、求职信和推荐信这几类文体的写作教学受关注程度要远胜过其他,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和求职的安排有了初步的认识,期望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应用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文学鉴赏和文化关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作为一门思想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学科,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工具性属性;另一方面则要发挥自身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和职能。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很多学生在情商表现上存在欠缺,往往因为自身学习成绩差而形成自卑情绪,最终积累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失去责任感和上进心,导致人文素养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当前正处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浮躁和功利的氛围。职业教育院校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学生在毕业之后将会从事技术性工作和管理基础岗位工作,他们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联系,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技术的造诣的影响是一方面,学生自身的道德标准、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优势,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受到企业的关注,在为人处世上也被领导认可和欣赏。
在具体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将文学欣賞和励志教育结合在一起。文本教学应当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未来的社会体验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比如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背诵全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很多来自农村和山村,他们很容易在大脑中形成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到情景物完美融合的美妙境地,让学生有深厚的情感体验,在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学生情商自然也就提升了。
参考文献:
[1]窦梁云.对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淮海职业教育,2008,(1).
[2]郝允龙.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J].淮海职业教育,2007,(2).
[3]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