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教育学者劳伦斯·斯滕豪斯曾说:“教师即研究者。”一个不具备反思和研究品质的教师,一个不能追问和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师,很难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更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思想型教师。对教师个体而言,要想获得专业上的成长,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品质,即读书、教学、研究、写作。当前,老师们最头疼的事情似乎就是研究和写作。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为此而困惑,也一直在追问:我们一线的教师到底能够研究什么?作为教师,守好自己的课堂似乎才是我们的本分。后来我慢慢发现,教学和研究是一个成熟教师必须“荡起的双桨”。“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和研究,教书与写作是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一路走来,我觉得研究并不神秘,写作也不困难。我们的研究其实就是在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最终能够用理性的视角回应我们的困惑与问题,以期更好地改进实践。
一、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真正促使我走上教科研之路的,应该源于我们区“青蓝工程”的一次评选,记得那个时候,我信心满满地准备材料,想要参加“区名教师”的评选,我一直以为或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也还不错,大市级评优课一等奖我拿过三次,也经常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一个区级的名师拿下来还是很容易的。让我没想到的是,对照条件之后,我发现评优课、公开课、讲座这些都没有问题,但“近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2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这一条我实在有些糟糕。我扒拉了自己所有的材料,只有在《徐州日报》上发表过一篇“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还不是本学科的。那一刻,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失落和难过不由自主地在心底蔓延,不是因为自己的履历上缺少“发表的论文”一项,而是因为从教多年,竟没有在教育的学问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第一次认真地审视、追问自己:是继续这样走下去,还是重新定义教师的意义?是安于现状,还是从现在开始重新塑造自己?一连串的自问,让我心底隐隐开始不安。我还很年轻呀,应该做一个有教育追求的教师,只有关注自身发展、自身成长,未来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心,就在这样的追问中安定下来了,方向也明朗了。我跟自己说,既然如此,那就写吧,还等什么呢?
决心是有了,但是写什么?不知道。那段时间,冥思苦想了很久,却找不到想要写作的点。恰逢学校举行第四届教师“教育叙事”,而我新接的那个班里又刚好有个患“多动症”的孩子,每天都因为这个孩子筋疲力尽,但是看著他一天天的变化,却觉得温暖而感动。忍不住想要把这样的故事记录下来,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我因为这个多动症的孩子“小意”而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教育叙事——《珍惜每一粒种子》。后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这篇文章投稿给北京的《班主任》杂志,居然发表了!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曾经在我看来,发表文章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可是这篇文章的发表,给了我再次出发的勇气。我开始学会“戴着教育的眼镜看世界”,每一天都“仔仔细细”地,用心地去捕捉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一些平凡或不平凡的“小故事”,让那些隐匿的、缄默的、片段的、感性的,带有个体色彩和温度的“教育个体”和“教育故事”走进我的视界,成为我关注的对象,并形成自己的教育反思。
当有了这样一种研究意识以后,我发觉教育实践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挖掘。记得有一个学期末,班主任宋老师拿来一打学生的素质报告书,让我帮忙给几个学生写评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给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写评语,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便一口应允下来。不曾想提笔时才忽然发现,对自己课堂上的优等生,教师寄语一栏里洋洋洒洒满是溢美之词,对那些尚需努力的孩子,我也满满的都是鼓励和期待,唯独那些课堂上循规蹈矩、从来不惹麻烦的“中间地带”的孩子,让我陷入了无尽的纠结:说他们安静内敛?抑或夸他们乖巧听话?还是表扬他们安于现状,从不添乱?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千人一面地被我贴上这些不痛不痒的标签?对于中等生,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和关照他们,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写下了《等爱的中等生》,最终文章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教育科学研究》上面。
在不断的叙述和反思中,我开始进一步思考,日常教育生活中有那么多教育事件,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组织,才能把这些细碎的片段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进而穿透故事的表象,揭示故事背后的教育意蕴?思考之后,我明白了每一篇教育叙事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它既是文章的题眼,也是文章的主线,围绕主题进行内容布局,方能使论文更具整体性和学理性。譬如,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分析过于细化,引发了某些家长的恐慌,一封“举报信”寄到学校,让我人生中第一次做了“被告”。此事给我带来很多烦扰:接下来再见家长,骄傲的我是否还能体面犹存?我又是否还能如以往那般毫无芥蒂地爱着我的学生?如此尽心,却遭遇这样“没良心”的家长,我是放弃还是坚持?改变还是对抗?如何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微笑?认真思考以后,我觉得这个事件很值得研究,教师和家长的冲突,其实并不局限于具体某一个事件,而是,我们是否具有同理心,是否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毕竟,我们共有一个孩子,在他们身上播种的是同一个希望。所以,当双方出现矛盾,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指责和对抗,而是应该怀着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了这种认识以后,我很好地化解了这一冲突,后来围绕同理心这一主题,写了一篇叙事《从“误解”到“和解”——把心读给心听》,最终也顺利发表。
总的来说,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在写作的过程中,虽然事件不同,但是,它有一些共同的构件,即明确主题、选好视角、深描细节、教育反思。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二、叩问教学迷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教科研之路上,我以“跬步、小溪”的执着,积累着点滴的经验,收获成长的快乐。我的心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写作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反而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踏实。也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于教师而言,除了教育叙事,我们必须直面课堂、直面教学,要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一、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真正促使我走上教科研之路的,应该源于我们区“青蓝工程”的一次评选,记得那个时候,我信心满满地准备材料,想要参加“区名教师”的评选,我一直以为或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也还不错,大市级评优课一等奖我拿过三次,也经常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一个区级的名师拿下来还是很容易的。让我没想到的是,对照条件之后,我发现评优课、公开课、讲座这些都没有问题,但“近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2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这一条我实在有些糟糕。我扒拉了自己所有的材料,只有在《徐州日报》上发表过一篇“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还不是本学科的。那一刻,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失落和难过不由自主地在心底蔓延,不是因为自己的履历上缺少“发表的论文”一项,而是因为从教多年,竟没有在教育的学问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第一次认真地审视、追问自己:是继续这样走下去,还是重新定义教师的意义?是安于现状,还是从现在开始重新塑造自己?一连串的自问,让我心底隐隐开始不安。我还很年轻呀,应该做一个有教育追求的教师,只有关注自身发展、自身成长,未来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心,就在这样的追问中安定下来了,方向也明朗了。我跟自己说,既然如此,那就写吧,还等什么呢?
决心是有了,但是写什么?不知道。那段时间,冥思苦想了很久,却找不到想要写作的点。恰逢学校举行第四届教师“教育叙事”,而我新接的那个班里又刚好有个患“多动症”的孩子,每天都因为这个孩子筋疲力尽,但是看著他一天天的变化,却觉得温暖而感动。忍不住想要把这样的故事记录下来,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教育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我因为这个多动症的孩子“小意”而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教育叙事——《珍惜每一粒种子》。后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这篇文章投稿给北京的《班主任》杂志,居然发表了!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曾经在我看来,发表文章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可是这篇文章的发表,给了我再次出发的勇气。我开始学会“戴着教育的眼镜看世界”,每一天都“仔仔细细”地,用心地去捕捉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一些平凡或不平凡的“小故事”,让那些隐匿的、缄默的、片段的、感性的,带有个体色彩和温度的“教育个体”和“教育故事”走进我的视界,成为我关注的对象,并形成自己的教育反思。
当有了这样一种研究意识以后,我发觉教育实践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挖掘。记得有一个学期末,班主任宋老师拿来一打学生的素质报告书,让我帮忙给几个学生写评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给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写评语,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便一口应允下来。不曾想提笔时才忽然发现,对自己课堂上的优等生,教师寄语一栏里洋洋洒洒满是溢美之词,对那些尚需努力的孩子,我也满满的都是鼓励和期待,唯独那些课堂上循规蹈矩、从来不惹麻烦的“中间地带”的孩子,让我陷入了无尽的纠结:说他们安静内敛?抑或夸他们乖巧听话?还是表扬他们安于现状,从不添乱?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千人一面地被我贴上这些不痛不痒的标签?对于中等生,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和关照他们,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写下了《等爱的中等生》,最终文章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教育科学研究》上面。
在不断的叙述和反思中,我开始进一步思考,日常教育生活中有那么多教育事件,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组织,才能把这些细碎的片段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进而穿透故事的表象,揭示故事背后的教育意蕴?思考之后,我明白了每一篇教育叙事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它既是文章的题眼,也是文章的主线,围绕主题进行内容布局,方能使论文更具整体性和学理性。譬如,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分析过于细化,引发了某些家长的恐慌,一封“举报信”寄到学校,让我人生中第一次做了“被告”。此事给我带来很多烦扰:接下来再见家长,骄傲的我是否还能体面犹存?我又是否还能如以往那般毫无芥蒂地爱着我的学生?如此尽心,却遭遇这样“没良心”的家长,我是放弃还是坚持?改变还是对抗?如何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微笑?认真思考以后,我觉得这个事件很值得研究,教师和家长的冲突,其实并不局限于具体某一个事件,而是,我们是否具有同理心,是否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毕竟,我们共有一个孩子,在他们身上播种的是同一个希望。所以,当双方出现矛盾,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指责和对抗,而是应该怀着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了这种认识以后,我很好地化解了这一冲突,后来围绕同理心这一主题,写了一篇叙事《从“误解”到“和解”——把心读给心听》,最终也顺利发表。
总的来说,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在写作的过程中,虽然事件不同,但是,它有一些共同的构件,即明确主题、选好视角、深描细节、教育反思。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二、叩问教学迷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教科研之路上,我以“跬步、小溪”的执着,积累着点滴的经验,收获成长的快乐。我的心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写作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反而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踏实。也是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对于教师而言,除了教育叙事,我们必须直面课堂、直面教学,要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