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联合数字化技术在头颈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联合数字化技术在头颈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及术前术中皮瓣设计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25例头颈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CTA、数字化技术明确血管解剖学等相关情况,实施手术,通过一致性分析CTA、数字化技术及CTA联合数字化技术在头颈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中的价值,比较三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结果:术前CTA检查发现:皮瓣供区管径>0.8 mm的肌间隔穿支有26支,>1.0 mm的肌皮穿支有17支;术中实际证实管径>0.8 mm的肌间隔穿支有27支,>1.0 mm的肌皮穿支有17支;故术前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6.29%和100.00%;另外,利用数字技术对旋股外侧动脉进行了测定.降支起始位置、血管直径、穿支方向、可切蒂的最大长度均与术中实际观察相符,入组全部患者均顺利实施皮瓣切取及修复.有2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处理后存活.术后对患者进行3~12个月随访,24例皮瓣外形良好,1例创面皮瓣臃肿,择期行二期修薄术后外形满意.25例头颈颌面部缺损患者中使用CTA穿支定位检查(+)18例,灵敏度90.00%,特异度60.00%,准确率84.00%,Kappa=0.500.25例头颈颌面部缺损患者中使用数字化技术穿支定位检查(+)19例,灵敏度86.36%,特异度66.67%,准确率84.00%,Kappa=0.412.25例头颈颌面部缺损患者中CTA联合数字化技术穿支定位检查(+)21例,灵敏度95.45%,特异度66.67%,准确率92.00%,Kap-pa=0.621.CTA联合数字化技术在头颈颌面部肿瘤患者穿支定位中的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单一方式(P<0.05).结论:CTA在头颈颌面部肿瘤缺损患者穿支定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另外联合数字化技术可提高在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及术前术中皮瓣设计中的准确性,有利于手术的实施.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的声像图资料,总结腹膜后肿瘤的数目、大小、边界、形态、回声特点、血流情况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结果 47例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脂肪肉瘤29例,平滑肌肉瘤13例,横纹肌肉瘤4例,尤文肉瘤1例.其中单发42例,多发5例;肿瘤最大直径2.0~55.0 cm,平均(14.3±9.6)cm.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32例,稍强回声8例,混合回声7例;内部回声不均匀16例,肿瘤内合并无回声区1
静脉超声图像存在噪点多、阈值分割效果不佳的问题,对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ResNet34主干网络的ResNet34-UNet分割网络模型,利用ResNet34网络残差学习的结构特点,在保证网络能够提取充足图像特征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梯度消失和网络退化问题,且34层的网络深度维持了较小的网络规模;利用U-Net结构特有的长连接模块,将静脉超声图像的深层特征与浅层特征有效融合,使对静脉的识别精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静脉边缘的平滑分割.将300张静脉超声图像作为训练集,200张作为测试集,通过随机旋转、翻转、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咽喉反流(LPR)患者唾液胃蛋白酶浓度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8月-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以咽部异物感、咽干、痰多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诉的152例疑似LPR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与反流体征指数量表(RF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LPR(+)组与LPR(-)组、RSI(+)组与RSI(-)组、RFS(+)组与RFS(-)组.对LPR(+)组患者给予PPI(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1个月后再次评估.所有患者在初诊及治疗后复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