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即:精选学习内容,提供探究之源;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究热情;开放教学过程,创设探究空间;注重生活渗透,延伸探究的舞台。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从而达到有效拓展数学探究学习的领域。
关键词 自主性 合作性 探究性 精选内容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程倡导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为主,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精选学习内容,提供探究之源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突破教材局限,精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探索、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如此才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源泉。具体内容选择:1.直观性内容。如“简单的统计”、“年、月、日”、“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内容;2.迁移性内容。如“计算方法”:多位数加减、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等;3.学法相似的内容。如“几何图形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4.规律性较强的内容。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举一個例子来说:教学“年、月、日”一节内容前,可让学生通过先查阅少儿百科全书、童话故事大王、上网等让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具体教学时,再让学生直接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如此学习安排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究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学实践表明,在平时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年级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一位老师教学《圆的面积》一节内容时,首先运用媒体课件《西游记》中的一段动画:《三打白骨精》一节中,孙悟空为了保护师父唐僧,防止妖精伤害师父,用金箍棒画了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圈。这时唐僧问道:“徒儿,为师想知道你所画的这个圆有多大面积?”没想到孙悟空一下子就被问住了,不住地抓耳挠腮,画面中一个个问号不停地闪现。见此情景,同学们不禁为孙悟空着急起来,课堂气氛立刻高涨起来。此时教者乘势问道:“谁能帮助孙悟空解决这一问题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同学们有的翻看例题,有的提笔计算,有的讨论交流,不一会儿就学会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开放教学过程,创设探究空间
(一)鼓励质疑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问题的提出,教者应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处提出问题,从而避免低水平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探索的目标。
(二)开展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能为学生创设充分的“说”的环境,使学生变“听众”为“主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例:针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一节内容中的一道练习题:“小猴卖桃,共有13个桃子,小兔买走了9个,那么还剩几个桃子呢?”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退位减法,对该问题的解决颇感难处。此时教者趁势引导:“小组的同学可以加强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定能想出办法。”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轻而易举地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四、注重生活渗透,延伸探究的舞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近几年来对于“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广大数学教师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这一理念。对于探究性学习开展而言,我们更应注重向生活的渗透。因此,在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将数学教学向生活化方向倾斜,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例:教学“统计图”一节内容时,笔者充分结合班级举办茶话会准备食品的情况,让学生调查统计本班同学对各种食品的喜好情况,在深入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绘制统计图表。最后让班委会根据统计图表,有针对性购买茶话会食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图分析--提出建议” 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构想社会现实。同时,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有效拓展了数学探究学习的领域。
关键词 自主性 合作性 探究性 精选内容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程倡导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为主,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精选学习内容,提供探究之源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突破教材局限,精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探索、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如此才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源泉。具体内容选择:1.直观性内容。如“简单的统计”、“年、月、日”、“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内容;2.迁移性内容。如“计算方法”:多位数加减、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等;3.学法相似的内容。如“几何图形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4.规律性较强的内容。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举一個例子来说:教学“年、月、日”一节内容前,可让学生通过先查阅少儿百科全书、童话故事大王、上网等让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具体教学时,再让学生直接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如此学习安排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究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学实践表明,在平时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年级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一位老师教学《圆的面积》一节内容时,首先运用媒体课件《西游记》中的一段动画:《三打白骨精》一节中,孙悟空为了保护师父唐僧,防止妖精伤害师父,用金箍棒画了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圈。这时唐僧问道:“徒儿,为师想知道你所画的这个圆有多大面积?”没想到孙悟空一下子就被问住了,不住地抓耳挠腮,画面中一个个问号不停地闪现。见此情景,同学们不禁为孙悟空着急起来,课堂气氛立刻高涨起来。此时教者乘势问道:“谁能帮助孙悟空解决这一问题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同学们有的翻看例题,有的提笔计算,有的讨论交流,不一会儿就学会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三、开放教学过程,创设探究空间
(一)鼓励质疑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问题的提出,教者应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处提出问题,从而避免低水平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探索的目标。
(二)开展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能为学生创设充分的“说”的环境,使学生变“听众”为“主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例:针对“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一节内容中的一道练习题:“小猴卖桃,共有13个桃子,小兔买走了9个,那么还剩几个桃子呢?”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退位减法,对该问题的解决颇感难处。此时教者趁势引导:“小组的同学可以加强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定能想出办法。”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轻而易举地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四、注重生活渗透,延伸探究的舞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近几年来对于“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广大数学教师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践行这一理念。对于探究性学习开展而言,我们更应注重向生活的渗透。因此,在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将数学教学向生活化方向倾斜,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例:教学“统计图”一节内容时,笔者充分结合班级举办茶话会准备食品的情况,让学生调查统计本班同学对各种食品的喜好情况,在深入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绘制统计图表。最后让班委会根据统计图表,有针对性购买茶话会食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图分析--提出建议” 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构想社会现实。同时,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有效拓展了数学探究学习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