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一直不被重视,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作为初中历史教师首先应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喜欢历史、学好历史。作者认为可以从趣味化教学入手,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深入浅出,让教材“活”起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构建历史框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角色扮演来陈述历史。
关键词:农村; 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
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过:“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司马迁也曾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学史使人明智,学史可以明爱国。中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量素材:可以利用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材中还有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素材。通过与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相比较,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吸取东欧、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深刻理解党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针,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一直是遵循这样的教学路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通过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历史教学缺乏生动性
对于学习历史,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两点,一是“内容枯燥”;二是“听天书,没意思”。这两个回答得原因,前者是客观的,问题在教材;后者是主观的,问题在教师。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涵盖广,但学时不多,故而在内容编排上重事件轻人物,故事性不强。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教师照本宣科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战中考”。教师滔滔不绝地话古代、论近代、说现代,学生却始终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来。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历史教学缺乏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可以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主义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张漫画形式的《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研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我们发过当时什么样的现状?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会是怎样的?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教师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
2.深入浅出,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中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不适当的扩充,就是符号也枯燥无味。深入教材,要求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弄清楚前因后果和事件的脉络,把教材中蜻蜓点水似的叙述变为情节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真实可感的历史人物。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将历史教材上的小段介绍扩展开来,将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很有帮助的。如鸦片战争时,我们就可以插入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上课走神的现象,还有以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图片、动画、录音、影视片段将这个历史故事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
4.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构建历史框架
历史本身看不见也摸不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见解。通过分组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们撇开书本定论的束缚去探究,交换彼此意见,求同存异,去深刻理解历史,拉近自己与历史事件的距离,这样教师再讲起课来,学生就会听得饶有趣味,易于接受,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相应地也会随之而得到提高。
5.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新厂考察、专题研究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实践和体验的机会。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章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6.用角色扮演来陈述历史
在讲授史实的过程中,除了语言的音调需要注意意外,还要特别注重角色扮演。扮演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通常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次要的,也就是充当客串演员。当老师在讲述历史时,应避免长篇大论,而是应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历史中去扮演不同的人物,通过教师组织有趣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给相应的角色来表述当时的史实。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的参与度高不高,而学生的这个“高”显然与教师的煽情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知识能力要好,语言要多样化与幽默化,再结合学生的特点做一些愉快的有助于记忆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农村; 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
初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过:“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司马迁也曾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学史使人明智,学史可以明爱国。中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量素材:可以利用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材中还有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素材。通过与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相比较,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吸取东欧、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深刻理解党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针,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一直是遵循这样的教学路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通过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历史教学缺乏生动性
对于学习历史,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两点,一是“内容枯燥”;二是“听天书,没意思”。这两个回答得原因,前者是客观的,问题在教材;后者是主观的,问题在教师。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涵盖广,但学时不多,故而在内容编排上重事件轻人物,故事性不强。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教师照本宣科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战中考”。教师滔滔不绝地话古代、论近代、说现代,学生却始终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来。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历史教学缺乏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可以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主义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张漫画形式的《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研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我们发过当时什么样的现状?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会是怎样的?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教师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被调动起来。
2.深入浅出,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中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不适当的扩充,就是符号也枯燥无味。深入教材,要求教师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弄清楚前因后果和事件的脉络,把教材中蜻蜓点水似的叙述变为情节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真实可感的历史人物。
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将历史教材上的小段介绍扩展开来,将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很有帮助的。如鸦片战争时,我们就可以插入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上课走神的现象,还有以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图片、动画、录音、影视片段将这个历史故事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
4.分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构建历史框架
历史本身看不见也摸不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见解。通过分组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们撇开书本定论的束缚去探究,交换彼此意见,求同存异,去深刻理解历史,拉近自己与历史事件的距离,这样教师再讲起课来,学生就会听得饶有趣味,易于接受,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相应地也会随之而得到提高。
5.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新厂考察、专题研究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实践和体验的机会。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章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6.用角色扮演来陈述历史
在讲授史实的过程中,除了语言的音调需要注意意外,还要特别注重角色扮演。扮演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通常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次要的,也就是充当客串演员。当老师在讲述历史时,应避免长篇大论,而是应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历史中去扮演不同的人物,通过教师组织有趣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给相应的角色来表述当时的史实。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的参与度高不高,而学生的这个“高”显然与教师的煽情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知识能力要好,语言要多样化与幽默化,再结合学生的特点做一些愉快的有助于记忆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