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管理素质重视不足,也普遍不注意培养社会管理型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要适应党和政府赋予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性任务的新形势,加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改革,突出社会管理素质教育,培养社会管理型社会工作人才。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10-02
一、培养社会管理人才——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看,社会工作人才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服务”属性而忽视了其“社会管理”属性。例如,国家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对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本定位,就是侧重于服务属性,界定为“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①。我们现行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自然也是按此来设计和进行的。但随着中国社会建设的深入和我们对社会工作本土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把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限定为“专门性社会服务”已难以获得主流认同,相反,将中国社会工作者界定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人才,其工作任务不仅有困难救助、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个人困境帮助,还包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如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的观点,已获得普遍的认同。②而这种新的认识,反映的是执政党在社会管理领域执政理念的深刻变化,它不仅符合我国以民政为主的社会工作传统和现实,更是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标得以实现的重大思想认识转变,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二、解纷维稳——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新任务
从根本上讲,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任务,是由二者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承担社会管理的历史使命,是由中国社会长期深厚的小农思想、全社会谈薄的公民意识、较低的社会自组织程度等现实决定的。所以,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初级阶段,中国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承担许多西方社会工作者不必承担的任务,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大前提,也注定了中国社会工作还要成为执政党开展群众工作、巩固执政基础、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这就是社会工作的中国化,要求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成为中国新型的社会管理人才。一方面从我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出发点看,是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另一方面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单独一类人才纳入党的人才战略规划,并多次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以及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等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反复强调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领导,其提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提出的措施等都远远超越了建设一支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的程度。所以,将中国社会工作人才界定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将其主要职能表述为“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国式社会工作的新认识,体现了政府要将从源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纳入社会工作范畴的明确要求。对此,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
三、加强社会管理素质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回应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及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社会管理性要求落实到实处,努力提高社工学生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的素质和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们认为,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向应该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基础上有所拓展,以实现本土行政性社会工作和西方专业性社会工作优势的有机融合,使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能有效适应社会管理体制变化对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素质的需求,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主要措施是:第一,适应社会需求确立社会管理专业方向。把社会工作专业分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二个专业方向,结合学校的行业、学科情况,确立了各专业方向的发展重点。如我校在社会管理方向就侧重于以信访社工和调解社工为突破口,探索社会工作方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的融合;在社会服务方向,我校结合学校特点,以企业社工和矫正社工为重点,服务行业和社区。今后毕业生可实现专业分流,其中信访社工主要服务于各级人大、政府等国家机关信访机构,调解社工主要服务于各级各类调解机构,企业社工主要服务于企业人事、工青妇等机构,矫正社工主要在社区从事青少年矫正工作。第二,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坚持“以德为先”。注重改进“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特别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强化社会主义职业伦理和党的领导的意识。例如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开设了法学概论,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就不进行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而将学时用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伦理与社会工作者道德修养的强化和深化。并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专业伦理操守,同时具备维护稳定、服务大局的意识和维护社会公正、扶危济困的信念与追求。第三,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上,增加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特别是有关社会稳定、矛盾调处、权益维护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管理的基本素质,包括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基本素质。例如我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社会管理学、信访与调解、员工关系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与诉讼法律、社会纠纷个案处理模拟训练、项目策划与设计模拟训练等全新的理论与实训课程,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第四,拓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积极开拓调解、信访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从传统的社区、义工组织为主,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拓展。同时,基于专业内在的要求,提高对本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将学生课余完成专门社会实践情况作为本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之一。如我校要求社工学生在修满学分的同时,必须完成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任务和“一对一结对实践”计划,考核合格,才能毕业。
注释:
①参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第二条。
②参见《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10-02
一、培养社会管理人才——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看,社会工作人才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服务”属性而忽视了其“社会管理”属性。例如,国家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对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本定位,就是侧重于服务属性,界定为“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①。我们现行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自然也是按此来设计和进行的。但随着中国社会建设的深入和我们对社会工作本土化认识的不断加深,把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限定为“专门性社会服务”已难以获得主流认同,相反,将中国社会工作者界定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人才,其工作任务不仅有困难救助、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个人困境帮助,还包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如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的观点,已获得普遍的认同。②而这种新的认识,反映的是执政党在社会管理领域执政理念的深刻变化,它不仅符合我国以民政为主的社会工作传统和现实,更是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目标得以实现的重大思想认识转变,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二、解纷维稳——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新任务
从根本上讲,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中的社会工作任务,是由二者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承担社会管理的历史使命,是由中国社会长期深厚的小农思想、全社会谈薄的公民意识、较低的社会自组织程度等现实决定的。所以,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初级阶段,中国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承担许多西方社会工作者不必承担的任务,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大前提,也注定了中国社会工作还要成为执政党开展群众工作、巩固执政基础、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这就是社会工作的中国化,要求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成为中国新型的社会管理人才。一方面从我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出发点看,是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另一方面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单独一类人才纳入党的人才战略规划,并多次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以及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等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反复强调党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领导,其提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提出的措施等都远远超越了建设一支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的程度。所以,将中国社会工作人才界定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将其主要职能表述为“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国式社会工作的新认识,体现了政府要将从源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纳入社会工作范畴的明确要求。对此,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必须作出积极的回应。
三、加强社会管理素质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回应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及发展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社会管理性要求落实到实处,努力提高社工学生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的素质和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们认为,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向应该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基础上有所拓展,以实现本土行政性社会工作和西方专业性社会工作优势的有机融合,使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能有效适应社会管理体制变化对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素质的需求,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主要措施是:第一,适应社会需求确立社会管理专业方向。把社会工作专业分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二个专业方向,结合学校的行业、学科情况,确立了各专业方向的发展重点。如我校在社会管理方向就侧重于以信访社工和调解社工为突破口,探索社会工作方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方式的融合;在社会服务方向,我校结合学校特点,以企业社工和矫正社工为重点,服务行业和社区。今后毕业生可实现专业分流,其中信访社工主要服务于各级人大、政府等国家机关信访机构,调解社工主要服务于各级各类调解机构,企业社工主要服务于企业人事、工青妇等机构,矫正社工主要在社区从事青少年矫正工作。第二,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坚持“以德为先”。注重改进“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特别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强化社会主义职业伦理和党的领导的意识。例如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开设了法学概论,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就不进行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而将学时用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职业伦理与社会工作者道德修养的强化和深化。并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专业伦理操守,同时具备维护稳定、服务大局的意识和维护社会公正、扶危济困的信念与追求。第三,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上,增加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特别是有关社会稳定、矛盾调处、权益维护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社会管理的基本素质,包括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基本素质。例如我校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社会管理学、信访与调解、员工关系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与诉讼法律、社会纠纷个案处理模拟训练、项目策划与设计模拟训练等全新的理论与实训课程,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第四,拓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积极开拓调解、信访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从传统的社区、义工组织为主,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拓展。同时,基于专业内在的要求,提高对本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将学生课余完成专门社会实践情况作为本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之一。如我校要求社工学生在修满学分的同时,必须完成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任务和“一对一结对实践”计划,考核合格,才能毕业。
注释:
①参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第二条。
②参见《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