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活动的参与,以此融入更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在落实主体地位中自主探索
(1)提供目标,明确探究指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准确定位好自身的角色,将自己从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发布者演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与此同时教师要树立鲜明的学生观,将原本灌输式的教学转化为发现探索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学生主观努力的目标,就是将学生放置在主体的位置,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激活学生自身的意识,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线”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便向学生提问:“你们想通过这几课知道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与课堂环节的分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拥有努力的“奔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习质态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2)增强意识,夯实探究基础。初中数学已经由小学阶段以直观形象为主转化为了以抽象概念为主。虽然这一变化顺应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能力与规律,但是毕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作为初中数学的数学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搭建转化视角感知的視角,让学生通过拼作、比画、触摸、量画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感知事物的表象,进一步转换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为每个学生制作了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在测量、折叠中感知勾股定理的内涵,将教材中语言文字叙述的内容,转变为学生眼所能看、手所能摸的直观影像。
二、在动手操作实践中自主探索
(1)大胆想,勇于做,自主探索的基础。很多学生在做习题时,拥有非常好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常常能够迸发出较高的水准和状态,但是总是单纯想象而疏于行动,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的创意想法付之东流。例如在教学(2 1)(22 1)(24 1)(28 1)(216 1) 1这道题时,乍一看这道题题型复杂怪异,学生一下子就被打蒙了。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大胆猜想的意识和勇气,就自动选择了望而却步。但如果细细观察认真体会,就不难发现只要在前面乘以(2-1)皆可以连续运用平方差的公式进行计算了。由此可见,所有的难题怪题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题目中进行细致地观察,大胆地进行猜想,并有勇气和意识将自己的猜想付诸于实践之中,增强自身参与探究的途径与机遇。
(2)避免牵,善于引,自主探索的关键。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特征时,很多教师依据自身预设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对角线的交点就是中点的规律。从表面上看,学生全体动手实践,参与性极强,但这只是就着教师预先设置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按照固有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被动式的参与其中。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揣摩办法尝试得出四边形的特点,就能为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机遇,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得到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相互协作中自主探索
(1)在相互聆听中实现思维互补。在整个数学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认知能力与水平也不一样,导致了很多学生对相同的问题在理解方式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不一样的表现。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之间的有效聆听。可以将学生之间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在全班进行有效交流,让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展示自我,同时在聆听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范畴,做到在聆听中反思自我、在聆听补充自我,在聆听中充实自我。例如在教学“分解因式”时,对一个题目进行思考。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出现不同的思路,最终都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教师在评讲时,特意选择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思路,让学生在高度聆听中调整自我,并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别人的优势在哪里,我的优势在哪里,哪种更加简洁、有效。
(2)在团结协作中实现思维交融。需要探究的初中数学问题,一般情况下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遇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交流中进行交流探讨。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补充思维,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例如,观察:3,4,5;5,12,13;7,24,25;……,发现这些勾股数的勾都是奇数,且从3起就没有间断过。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分别写出能表示7,24,25的股和弦的算式,再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并加以证明。由于这道题靠学生独立完成耗时较长,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分工明确,观察的观察,计算的计算,在较短时间内就发现了规律,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获取了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在落实主体地位中自主探索
(1)提供目标,明确探究指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准确定位好自身的角色,将自己从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发布者演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与此同时教师要树立鲜明的学生观,将原本灌输式的教学转化为发现探索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学生主观努力的目标,就是将学生放置在主体的位置,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激活学生自身的意识,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线”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初便向学生提问:“你们想通过这几课知道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与课堂环节的分目标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拥有努力的“奔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习质态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2)增强意识,夯实探究基础。初中数学已经由小学阶段以直观形象为主转化为了以抽象概念为主。虽然这一变化顺应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能力与规律,但是毕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作为初中数学的数学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搭建转化视角感知的視角,让学生通过拼作、比画、触摸、量画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感知事物的表象,进一步转换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为每个学生制作了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在测量、折叠中感知勾股定理的内涵,将教材中语言文字叙述的内容,转变为学生眼所能看、手所能摸的直观影像。
二、在动手操作实践中自主探索
(1)大胆想,勇于做,自主探索的基础。很多学生在做习题时,拥有非常好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常常能够迸发出较高的水准和状态,但是总是单纯想象而疏于行动,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的创意想法付之东流。例如在教学(2 1)(22 1)(24 1)(28 1)(216 1) 1这道题时,乍一看这道题题型复杂怪异,学生一下子就被打蒙了。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大胆猜想的意识和勇气,就自动选择了望而却步。但如果细细观察认真体会,就不难发现只要在前面乘以(2-1)皆可以连续运用平方差的公式进行计算了。由此可见,所有的难题怪题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题目中进行细致地观察,大胆地进行猜想,并有勇气和意识将自己的猜想付诸于实践之中,增强自身参与探究的途径与机遇。
(2)避免牵,善于引,自主探索的关键。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特征时,很多教师依据自身预设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对角线的交点就是中点的规律。从表面上看,学生全体动手实践,参与性极强,但这只是就着教师预先设置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按照固有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被动式的参与其中。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揣摩办法尝试得出四边形的特点,就能为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机遇,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得到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在相互协作中自主探索
(1)在相互聆听中实现思维互补。在整个数学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认知能力与水平也不一样,导致了很多学生对相同的问题在理解方式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不一样的表现。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之间的有效聆听。可以将学生之间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在全班进行有效交流,让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展示自我,同时在聆听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范畴,做到在聆听中反思自我、在聆听补充自我,在聆听中充实自我。例如在教学“分解因式”时,对一个题目进行思考。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出现不同的思路,最终都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教师在评讲时,特意选择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思路,让学生在高度聆听中调整自我,并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别人的优势在哪里,我的优势在哪里,哪种更加简洁、有效。
(2)在团结协作中实现思维交融。需要探究的初中数学问题,一般情况下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遇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交流中进行交流探讨。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补充思维,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例如,观察:3,4,5;5,12,13;7,24,25;……,发现这些勾股数的勾都是奇数,且从3起就没有间断过。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分别写出能表示7,24,25的股和弦的算式,再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并加以证明。由于这道题靠学生独立完成耗时较长,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分工明确,观察的观察,计算的计算,在较短时间内就发现了规律,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同时在解题过程中获取了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