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雄安新区发展碳金融的思考

来源 :区域经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g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标志着我国的低碳经济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作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标杆的雄安新区,应该在“双碳”目标的达成上起到引领作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少不了碳金融的支持.目前,雄安新区整体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金融基础薄弱导致碳金融的发展起步艰难,同时社会对于碳金融的整体认知程度不高、从事碳金融工作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以及碳金融的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都是雄安新区发展碳金融可能遇到的问题.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碳金融的发展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建立雄安碳金融体系、设计碳交易激励机制、培养碳金融专业人才以及优化顶层设计和加快制度创新等多个角度入手.
其他文献
2010年以来,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态势和新特点.省际交界区域与省域中心区域经济的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不同类型省际交界区域发展呈现趋同趋势,第二产业增长乏力导致产业结构“虚高度化”,欠发达型省际交界区域人口减少的趋势明显,行政壁垒由显性壁垒向隐形壁垒转变.促进省际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要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寻求新突破口,促进省际交界区域由“合作不经济”向“合作经济”转变、由区域管理向区域治理转变,充分发挥次区域合作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实现省际交界区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目前,京津冀产业转移已取得较大进展,顶层规划设计趋于完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转移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京津冀产业转移还存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错位、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不明显、区际产业分工水平不够高、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密、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建议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产业承接平台集聚优势、打造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