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渗透德育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ong_j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及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数学 德育渗透
  
  1 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数学教学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因此,德育渗透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力度、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2渗透性原则
  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政治标签。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1.3系统性原则
  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1.4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1.5情感性原則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一视同仁,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 数学教学的德育方法
  
  2.1利用人格魅力,发挥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仪态仪表,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
  例: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其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用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2挖掘德育素材,创造德育情境。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趣味数学故事,如“小数的故事”、“圆周长的故事”、陈景润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
  通过这些素材的挖掘,情境的创造,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了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此外,借助德育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借助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借助数学知识的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2.3研究数学课堂教法,渗透德育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
  例:平面几何教学时,在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形、矩形、正方形等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讨论比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们认识了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的“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弄清了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2.4开展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生动的大课堂。
  例1:学习了“数据整理”一节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2:学了“复杂统计”后,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学生用一个表格把每月家庭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和父母每月的收入进行比较,然后谈自身的想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数学美育讨论、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实例的活
  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小结
  
  总之,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当然在数学中渗透德育时,不仅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还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课堂,这是新课程理念下一个探讨得十分热烈的课题。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与学的方式单一、课堂沉闷、师生互动欠佳等突出问题。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做以下探讨。  关键词:激活 学习情境 实践活动 探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
摘 要:如何变枯燥乏味为形象生动,这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说明文教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教学法、师生互动法、实地考察法、乡土文化穿插法、古代诗文联系法等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 多种形式 运用    说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等方面,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 利用率 吸收率 优化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