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教求。那么,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重视课前预习。二、重视诵读指导。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关键词】预习诵读质疑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教求。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他们不以为然,而当老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老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习方法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好每篇课文的前提,我每教一篇文言文,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行自读:读预习提示,读课本,读注释,并且明确要求:通过自读基本理解课文的语句,达到初步整体认识的目的。学生自读后,教师要通过提问和笔答等手段,对学生自读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评价。我认为,让学生自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把预习作为入门的向导,借此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他们以注释为无声老师,借此去理解词句,扫除字词障碍,并且养成了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要重视诵读指导。
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朱熹曾经说过:“学者观书,无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学生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反过来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文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他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篇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实词、虚词,因为虚词数量有限,常见意思也较少,而实词数量多,义项复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效积累实词,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新旧对比、古今对比和逐步整理等新旧联系的方法。
新旧对比。一词多义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困难。要想掌握一个词语的多种解释,我采取了新旧比较,词义辨析的方法,每学一篇新课文,我就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几个新词,这些重点掌握的的词语,需要新旧联系,古今对照的方法来掌握,而当这个词有另外一些解释在其他课文中陆续出现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来掌握。
古今对照。学习文言文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理解阅读和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学习古汉语词语,要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找到古今语言联系。所以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归类。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给予肯定。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来谈我的看法,这篇课文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思路很开阔。在字词的理解上同学需要质疑。例如,我在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学生们提出了质疑。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摘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教求。那么,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重视课前预习。二、重视诵读指导。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关键词】预习诵读质疑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教求。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他们不以为然,而当老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老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习方法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好每篇课文的前提,我每教一篇文言文,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行自读:读预习提示,读课本,读注释,并且明确要求:通过自读基本理解课文的语句,达到初步整体认识的目的。学生自读后,教师要通过提问和笔答等手段,对学生自读的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评价。我认为,让学生自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把预习作为入门的向导,借此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他们以注释为无声老师,借此去理解词句,扫除字词障碍,并且养成了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要重视诵读指导。
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朱熹曾经说过:“学者观书,无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学生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反过来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文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他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篇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实词、虚词,因为虚词数量有限,常见意思也较少,而实词数量多,义项复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效积累实词,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新旧对比、古今对比和逐步整理等新旧联系的方法。
新旧对比。一词多义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困难。要想掌握一个词语的多种解释,我采取了新旧比较,词义辨析的方法,每学一篇新课文,我就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几个新词,这些重点掌握的的词语,需要新旧联系,古今对照的方法来掌握,而当这个词有另外一些解释在其他课文中陆续出现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来掌握。
古今对照。学习文言文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理解阅读和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学习古汉语词语,要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找到古今语言联系。所以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归类。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给予肯定。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来谈我的看法,这篇课文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思路很开阔。在字词的理解上同学需要质疑。例如,我在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学生们提出了质疑。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