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46例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加味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炎,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尿蛋白和机体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一般资料:92例均为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患者,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神疲乏力,面色?白、四肢浮肿,食少纳呆、胃脘胀满,大便稀溏,尿次频多、夜尿多,舌淡红、边缘有齿痕,脉沉细.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21~58(42.43±9.38)岁;病程2~16(4.71±1.75)年.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0~59(42.63 ± 9.20)岁;病程2~14(4.63±1.7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其他文献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是目前临床常见病之一,在1975年由Stewart K.S.首次指出[1],此后临床也逐渐涌现.本文将以CSD的中医病种分类、分期、分证三方面作为切入点,试浅析其诊疗思路.rn1 分类、分期、分证辨病rn1.1 中医病种分类:CSD主要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2~8年出现经期延长、经断复来、月经淋漓不尽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或伴下腹隐痛、腰骶酸胀、放射性牵拉痛等;阴道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示子宫下段切口肌壁缺损.作为新的医学产物,历代中医文献中没有与CSD相关的记载.近现代中医名家根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急性脑缺血后中医证素特点以及功能缺失情况与核磁共振扫描(MRI)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探讨患者身心情况以及中医证素特点在MRI表现上的差异.
正常的汗出是机体的一种自动调节方式,属生理现象.然而,因外邪或者自身出现的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导致的异常汗出,则为病理性[1].汗液具有特殊臭味或被分解而释放出臭味称为臭汗症.腋部臭汗症俗称“腋臭”“狐臭”,可同时伴有色汗(以黄汗多见),年轻女性多见,常有家族史;足部臭汗症表现为足底和脚趾间发出臭味,常与足部多汗症伴发[2].全身臭汗症又称“体臭症”,近年有增多趋势.对此,赵东瑞主任中医师从“芳香化浊”的角度论治,颇具良效.现将其辨治经验小结如下,并举案一则,以飨同道.
中医学认为,年老则五脏渐衰、筋骨皆堕,加之行膝关节置换术期间患者禁食、麻醉、创伤、出血等更易致气血亏虚,往往出现乏力、失眠、焦虑等一系列症状.文章介绍沈钦荣将“五脏同补”思想融于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治疗,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策略,采用五福健膝方联合背俞穴刺激,补五脏、调气血,促进老年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