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的美学意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eidafeife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感的唐诗宋词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最好的教材。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改变以前一字一句支离破碎地分析唐诗宋词的方法,从一个新的美学的角度来诠释它。
  一、唐诗宋词最得古典美学之精髓。魏晋美学的王弼曾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此话道出了中国古典美学最注重且最基本的概念是语言、形象、意蕴,并阐述了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是忘我之境。这种境界说在唐诗宋词中体现得最多最妙。有关古典美学的相关范畴:境界说、韵味说、表现论、创作论、情趣说、欣赏说,都能在唐诗宋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阐说。如崇高的壮阳之美是古典美学很早就有的一个概念,这在很多唐诗宋词中也体现出来。
  中国古典美学很推崇“虚静”之说,透露出浓浓的庄禅寂然之境。这类作品不胜枚举。现以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为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中明显地有种清幽忘我、空寂超然之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更是古人对曲折美、摇曳美的一种全新体验。唐诗宋词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以有限形式表现无限内容,以瞬间表现永恒的意蕴美。这正体现了庄禅美学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境界。
  二、唐诗宋词是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最好教材。唐诗宋词一般有严格的形式规定。象七言排律,全文只有56个字,共8句,每句有平仄要求,颈联要对仗。词也有形式上的规定。这样从外观形式看,体现整齐、对称、反复、对比的形式美。
  在欣赏美的时候,人对审美的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活动,都体现出人们在追寻和发现的过程中得到无穷乐趣。唐诗宋词很讲究意境的构筑,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情景交融。像山水诗优美的意境;田园诗恬淡的意境;边塞诗崇高悲壮的意境;宋词豪放派旷达、壮美的意境;宋词婉约派隐晦、凄美的意境;悟道诗超然灵妙的意境等。对形形色色的唐诗宋词的意境,通过我们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给我们以审美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文只字未提游子的思乡悲哀,但三组景物无不隐含此意。“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水乳交融之境,九个名词意象组合等又体现一种诗意妙然之境。
  三、唐诗宋词渗透着音乐、绘画多种艺术形式的美感。唐诗宋词都可以配上与之相吻合的曲调来唱歌,是很好的歌词。其平仄相间、抑扬顿挫体现了音乐美。唐诗宋词声音节奏的轻重缓急,画面节奏的疏密散紧,情感节奏的起伏无不给人以乐感之美。朗读一首诗就是唱一首歌,古代的诗人都会吟诵诗歌。唐诗宋词与绘画有很深的渊源。诗词外在形式的对称体现在绘画构图的透视,诗词描绘景物体现在绘画构图的色彩渲染,而色彩往往是情绪的再现。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强烈的形象感、色彩感在诗与画中总是相通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可以绘成一幅色彩鲜美的山水画。
  四、唐诗宋词本身就记录了作者的审美观照。观照,是哲学、心理学的专用术语,是指通过感性直觉直接达到理性本质内容的把握的一种心理过程。而审美观照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唐诗宋词的作者很多就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体现这种感受方式。我们何不按图索骥来领会?
  唐诗宋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许多著名人士都从中得到陶冶、熏陶,吸取养分。当然吸取营养的途径是很多的。鉴于上述四个方面,我们从美学意蕴上来解读唐诗宋词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条从根本上来解决吸收的办法,值得大家学习。
其他文献
一、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艺术魅力的展现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识字教学也越受到语文教学的广泛关注,但当前识字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小学生的机械识字毫无规律和方法可循,长此以往,教师也只能在识字教学的路途中浮浮沉沉,这对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前小学生的识字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教师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师很
很高兴能和潆萱、雪莹同学讨论文学话题。作为晨溪文学社社长和《晨溪》主编,你们对文学思考的深刻和对文学现状的忧虑与理性分析令周老师欣慰。  首先想到的是我曾有过的文学梦,我的追梦历程。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期,许多中外经典名著都被打成封建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大毒草”,不仅市面上找不到,书香之家也绝不敢收藏,上缴或抄家所获的“大毒草”往往被集中销毁,付之一炬;老舍、沈从文等著名作家多惨遭不测,所有的
裘德的脸上爬满螃蟹。他生前的身份,是镇里的律师。眼下,他的脸上爬满螃蟹。那些家伙的钳子把新郎官的眼睛挡住了,看起来挺骇人。警官示意验尸官把人抬走。众人让出一条路。有人说,头天夜里,在芝麻街的小酒馆门口看见过裘德,喝醉了,靠着窗玻璃吐得厉害。另一个声音说,不对,我最后一次看见他,是在婚礼现场,他妻子弹琴,他满脸通红地和每一位客人碰杯,仰脖子喝。  助手把竹筐捧到警官面前,螃蟹的钳子从筐缝里伸出来,嚣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将镜像与自我认知结合起来,他认为,凭借自己在水中或其他诸如镜子的反射物中得到的映像,人可以确立自我的形象,把自我与他者区别开来,然后才能产生自恋或自弃等对于自我的态度。弗洛伊德之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通过对婴儿自我意识确立过程的研究,指出镜像的意义在于人类的主体认证,“在镜像阶段,一种认同作用机制被设定在主体身上,而这种认同作用机制将因此而影响他的每个视知觉活动
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适当渗入一定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美德情操,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把审美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沐浴在美的语文
怎样培养概括能力呢?阅读文章或段落时,要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起来,了解作者想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摸清篇章文段的指向性,看看作者让段落和篇章指向哪个点,这个点就是文段的段意或篇章的主题。  先举一个段落的例子: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
多数教师在谈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时,多系指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与教师的情感因素,而少有专门谈及学生的情感因素。我以为,这是对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忽视。首先,这种忽视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解放。教师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忽视了今天的时代背景对学生学习过往名篇时的不同的情感体验,过于强调课文作者的情感、立场、动机以及文章主旨。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
多元性材料内涵丰富,立意角度颇多,学生经常断章取义,无法全面审题、深刻论证。抓住核心内涵,整合材料的其他内涵,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辨习惯,避免学生审题立意时“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能帮助学生深层思辨、厚实论证,使议论有力有价值。  一.整合的依据——多元内涵,多元立意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是根据顾城的《忧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从考场出来的学生没有一个同学说自己的审题是绝对正确的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起步作文是在一、二年级看图写话基础上进行的,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怎样搞好起步作文教学,让他们关注生活,乐于表达呢?  一、丰富的语言资料库是起步作文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开展读书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布置作业只是关注“双基”训练,忽略了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层性,学生完全是机械地完成,效果不好。如何使小学语文作业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循循善诱,因生施作,突出层次性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我们必须在布置作业时要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一)作业量分层。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学习的能力、扎实程度以及知识构建的状况对其作业量进行不同的增减。对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