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流的大学附属医院离不开一流的医院文化,而一流的医院文化是大学文化和大医文化的充分融合。只有让附属医院具有“学院派”气质,只有让医疗不再“一家独大”,只有让医院医、教、研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附属医院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生机,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融合。这个融合的过程,需要增强附属医院和大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实现文化的共享共建;需要附属医院明确责任和义务,明确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性,使教学、科研、医疗有机结合;需要临床教师更新理念、提升职业素养,为医院的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附属医院;“学院派”医院文化;文化建设;医教研一体化
一、“学院派”医院文化的特征
(一)肩负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院使命
医教研一体化是附属医院“学院派”医院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学院派”医院文化的应有之义。政府为了满足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从而设立了具备开展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条件的附属医院,因此它本身就是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也具有大學“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附属医院则通过将教学、科研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来实现这三大功能。
(二)推崇以人为本、严谨求精的价值观念
作为医院文化核心的医院价值观,是构成医院发展进程中文化个性及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医院全体职工对医院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与评价,也是影响医院职工价值判断和行为的深层次因素。附属医院除了具有一般医院价值观的属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大医精神和大学精神的交汇、融合与重构。为医者,救死扶伤,秉承人道主义、施以仁心仁术;为师者,教书育人,推崇严谨治学、崇尚精益求精。
(三)具备追求真理、正德厚生的医院风尚
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加之医学教育的人文特性,因此附属医院工作者需要具备求真求善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自然科学范畴的医学科学思维方式,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的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同时,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本身也是求知求真求善的过程,医者和师者的双重身份更进一步强化了附属医院工作者求真务实、厚爱生命、为患者和学生服务的精神风貌。
二、附属医院“学院”文化的缺失
(一)医院文化同质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院功能有了很大的拓展,从传统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逐渐增加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然而对于普通医院而言,医疗工作仍然是医院的首要任务。
(二)大学文化体现不足
医疗为医院及科室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单位及人才的重要指标往往也受到重视,医疗和科研任务同样也是影响个人荣誉头衔甚至直接关系到医疗职称评定的硬指标。
三、“学院派”医院文化的建设
(一)实现文化共享共建
1.提升大学文化引领作用。大学文化氛围和内涵应该对附属医院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染效果,大学深厚的文化土壤、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以及严谨的治学风气都会对附属医院精神和文化起到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2.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为了增强附属医院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附属医院与院外、国外文化交流必不可少,而大学则是促成这一文化流动融合的重要桥梁。附属医院可以通过大学的校际问合作、交换访学、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实现文化交流与沟通。
(二)加强医教研合作
1.医疗促进教学和科研。临床医疗活动为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基地和平台,同时要充分及时运用从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反过来丰富和修正规范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临床医疗活动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为医药科研提供启迪和研究线索,而医疗机构为医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临床试验搭建合适的平台。
2.教学促进医疗和科研。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教师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附属医院要出台系列制度和措施,要求教师更加扎实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教师职称晋升、进修学习以及申报课题、开展科研等活動也是促进自己临床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和培养,间接促进医务人员临床医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科研促进教学和医疗。医务人员通过临床调查、实验室研究、定题检索、课题查新、跟踪国内外最新文献报道等方式,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防治的新措施开展科学研究,会促进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的科研成果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也能促进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临床教师职业素养
1.更新教师观念,增强使命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但每种职业的基本职责是不变的,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则肩负着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双重使命,扮演着培养社会主义高级医学人才的“总工程师”的角色,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医学人才的质量好坏与临床教师的严谨行医、严谨教学态度紧密相连,所以更要强化其作为医生和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主动承担任务,增强荣誉感。目前,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承担高负荷医疗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教学任务,因此更要有奉献精神。临床教师是附属医院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中流砥柱,要通过座谈与学习交流使临床教师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深厚职业情感,提高归属感和荣誉感,形成以教学为荣的导向,提高教书育人在附属医院整体工作中的地位。
3.训练教学能力,增强获得感。不论是课堂还是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授课内容,更要结合自己在医疗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以及医疗前沿的新成果指引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将多媒体、讲解、板书以及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艺术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紧跟教师思维。
关键词:附属医院;“学院派”医院文化;文化建设;医教研一体化
一、“学院派”医院文化的特征
(一)肩负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院使命
医教研一体化是附属医院“学院派”医院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学院派”医院文化的应有之义。政府为了满足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从而设立了具备开展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条件的附属医院,因此它本身就是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也具有大學“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附属医院则通过将教学、科研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来实现这三大功能。
(二)推崇以人为本、严谨求精的价值观念
作为医院文化核心的医院价值观,是构成医院发展进程中文化个性及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医院全体职工对医院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与评价,也是影响医院职工价值判断和行为的深层次因素。附属医院除了具有一般医院价值观的属性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大医精神和大学精神的交汇、融合与重构。为医者,救死扶伤,秉承人道主义、施以仁心仁术;为师者,教书育人,推崇严谨治学、崇尚精益求精。
(三)具备追求真理、正德厚生的医院风尚
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加之医学教育的人文特性,因此附属医院工作者需要具备求真求善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自然科学范畴的医学科学思维方式,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的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同时,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本身也是求知求真求善的过程,医者和师者的双重身份更进一步强化了附属医院工作者求真务实、厚爱生命、为患者和学生服务的精神风貌。
二、附属医院“学院”文化的缺失
(一)医院文化同质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院功能有了很大的拓展,从传统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逐渐增加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然而对于普通医院而言,医疗工作仍然是医院的首要任务。
(二)大学文化体现不足
医疗为医院及科室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科研的质量和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单位及人才的重要指标往往也受到重视,医疗和科研任务同样也是影响个人荣誉头衔甚至直接关系到医疗职称评定的硬指标。
三、“学院派”医院文化的建设
(一)实现文化共享共建
1.提升大学文化引领作用。大学文化氛围和内涵应该对附属医院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浸染效果,大学深厚的文化土壤、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以及严谨的治学风气都会对附属医院精神和文化起到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2.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为了增强附属医院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附属医院与院外、国外文化交流必不可少,而大学则是促成这一文化流动融合的重要桥梁。附属医院可以通过大学的校际问合作、交换访学、学术研讨会等平台实现文化交流与沟通。
(二)加强医教研合作
1.医疗促进教学和科研。临床医疗活动为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基地和平台,同时要充分及时运用从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反过来丰富和修正规范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临床医疗活动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为医药科研提供启迪和研究线索,而医疗机构为医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临床试验搭建合适的平台。
2.教学促进医疗和科研。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教师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附属医院要出台系列制度和措施,要求教师更加扎实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教师职称晋升、进修学习以及申报课题、开展科研等活動也是促进自己临床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和培养,间接促进医务人员临床医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科研促进教学和医疗。医务人员通过临床调查、实验室研究、定题检索、课题查新、跟踪国内外最新文献报道等方式,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防治的新措施开展科学研究,会促进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的科研成果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也能促进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临床教师职业素养
1.更新教师观念,增强使命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但每种职业的基本职责是不变的,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则肩负着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双重使命,扮演着培养社会主义高级医学人才的“总工程师”的角色,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医学人才的质量好坏与临床教师的严谨行医、严谨教学态度紧密相连,所以更要强化其作为医生和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主动承担任务,增强荣誉感。目前,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承担高负荷医疗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教学任务,因此更要有奉献精神。临床教师是附属医院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中流砥柱,要通过座谈与学习交流使临床教师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深厚职业情感,提高归属感和荣誉感,形成以教学为荣的导向,提高教书育人在附属医院整体工作中的地位。
3.训练教学能力,增强获得感。不论是课堂还是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授课内容,更要结合自己在医疗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以及医疗前沿的新成果指引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将多媒体、讲解、板书以及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艺术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紧跟教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