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某公路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坡体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大量的降雨是
【机 构】
: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科学总院重庆研究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某公路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坡体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大量的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在自然状态下是稳定的,而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不稳定;此滑坡防治应以加强排水措施为主,并在前缘修筑挡墙,同时加强监测。查明滑坡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是滑坡灾害评价和防治的基础,研究思路及其成果可供类似滑坡稳定性分析及灾害防治参考。
其他文献
对海北定位站分布的金露梅灌丛草甸、矮嵩草草甸、藏嵩草沼泽化草甸3种高寒植被类型群落结构、感热(H)和潜热(LE)通量比较观测表明,3种植被类型年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表现出矮嵩草草
以地貌差异明显的江苏省仪征市为例,根据地貌类型将其划分为平原区、岗地区和丘陵区三个子评价区,在GIS支持下,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确定各子评价区的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子评价区的因子权重,并运用分等定级法和模糊数学法进行评价因子的分值量化,最后利用加权指数求和模型进行综合分值的计算并划分等级,以及成果图的输出。结果表明,仪征市土壤环境整体较好,一等与二等土壤分别占总土壤面积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呈现出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渐增强,限制利用区占25%,不适宜利用区占28%,基本适宜区占41%,优先利用区占5%。其中优先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依据。根据对实施四川紫色土丘陵区陡坡荒地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区,即自然封禁或自然封禁+等高种植林草、坡改梯农耕种植和对照区即
根据小江流域1956~2002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和自相关函数,发现1990代降水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其降水年均值比前期年均值增加96.5mm(16.2%)。并结合37a气候
山地是熊蜂最重要的栖息地,而熊蜂是山地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指示人类活动对生态质量的影响。2002~2007年在四川西部4种生境中随机选择地点采集野生熊蜂,记录熊
在重庆南部南川市境内,按不同侵蚀强度取^137Cs样品,用于研究岩溶坡地不同侵蚀程度的土壤侵蚀强度与特征。结果表明,林草地侵蚀速率变化范围49.3t/(km^2·a)~230.5t/(km^2·a),
利用广西全区90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和站点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全区和分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广西热量、光照和降水等气候资源的数学推算模型。并在GIS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