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远离功利,接近幸福

来源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vf43g43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尼泊尔旅行时,我还是一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少不经事,浪漫又固执,觉得人生啊一定要轰轰烈烈才对,要取得很大的成就,要成为某个行业的精英,当然能赚很多钱也行。
  因为那时候的我,刚经历了没有家人支持的独自赚旅费之路,写稿、兼职、节衣缩食,活得像一个小财迷。那时候的我甚至觉得,赚钱和证明自己很重要,甚至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而尼泊尔是一个很慢、很淡的国度,虽然大部分国民都很穷,但他们的幸福指数位居世界前列,尼泊尔人并不急着赚钱和成功,他们有新鲜的空气、秀美的山川和无比高尚的宗教信仰,这些都使他们感到幸福。
  我途经尼泊尔,像是火焰遇见了海水,我的小野心、我的大目标、我的固执可笑,全都被它的云淡风轻给悄悄熄灭。
  博卡拉是尼泊尔的第二大城市,不如首都加德满都繁华和热闹,却有它自己的温婉韵味,“痛痒”乐队也曾为这座城市创作了一首《博卡拉》的同名歌曲。整座城市的中心是一片湖,湖名叫“费瓦”,我第一眼见到费瓦湖时,感觉自己是迷失在夕阳海景的少年派,太美了,像闯进了一幅油画。
  在博卡拉的三天,我至少有一天半是在湖边或湖面的小船上度过的,有时什么也不干,就是放空,我的脑袋瓜里装了太多的东西,这片湖好像在告诉我,它愿意替我保管。
  在湖边,我认识了一位高高胖胖的摄影师,他是我的第一位尼泊尔朋友。尼泊尔不是英语语系,但他的英语却出奇地好。我的英语虽不是很流利,但加上我生动的肢体语言,倒也能无障碍交流。
  一开始,当他说他的职业是摄影师的时候,我是并不太相信的,因为他手里的相机是入门级别的单反,简单而且便宜,在我的印象中,摄影师是行头非常专业非常昂贵的一群家伙。
  我看看他周围,想着或许会有另外一个大背包,里面装着三脚架、闪光灯和一堆镜头,然而并没有,他全身只有胸前的一个小挎包,小挎包刚好能装下他的这个小相机。
  所以,我把他当成了那种“我画过几张画所以我是画家,我发表过几篇文章所以我是作家”的一类人,认为他给自己戴了高帽,但出于对国外友人的礼貌,我没有对他的身份表现出正面的质疑,只是委婉地问他:“在尼泊尔,摄影师出门只带这么简单的器材吗?”
  他笑了笑,“照片好不好,跟相机关系不大,心情好就行。”颇有隐士高人的感觉,让我摸不到头脑。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怀疑是多么的小人之心。在我的请求下,他给我看了他相机里的照片。同样的尼泊尔,同样的费瓦湖,同样的少女和小孩,他拍的和我拍的,就像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在他的镜头下,我看见鱼尾峰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镶上金边;我看见街市上穿沙丽的少女莞尔一笑;我看见庙宇前静坐沉思的苦行僧眉间的慈善……我看见,我看见了明明我亲身经历却不曾留意的种种美好瞬间。
  更令我惊讶的是,他的相机里居然有两张抓拍我的照片——我站在船头,船漂在费瓦湖上,我跟风景融为了一体,简直觉得自己太美。
  我跟他说:“我好喜欢你拍的照片,给你一个电子邮箱,你能把拍我的照片发给我吗?”我想让他顺便帮我后期一下,毕竟他是专业的嘛,但后期的英文我不会说,就傻愣愣地说了一个后期软件名称photoshop。他明白了我的意思,但他并不同意给我后期。
  他跟我说,除了商业活动,他基本不做后期,照片很真诚,后期太会撒谎,如果活在几十年前,只有拍照没有后期,那时候的摄影师才是真正意义的摄影师,活得很纯粹,因为现在社会的复杂,现在的摄影师都活得太辛苦了。
  进一步的聊天,我才知道,他英语好的原因是他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专业学的还是摄影,在国外有工作,最近是回国小住。在聊天中,他多次提到,外面的世界太快了。是啊,在尼泊尔这样闲适的国度长大,会不喜欢外面忙碌的环境吧。
  “你不喜欢你工作的国家吗?”我问了一个很笨的问题,或许说是太高深的问题,我用英语表达不出来。
  他回答:“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
  “所以,是你不喜欢摄影师这份工作咯?”我追问。
  他说:“喜欢啊,喜欢到疯狂,可正是因为喜欢,才要保持好一个度。我工作时拍的照片要给客户,可自己生活时候的照片,只拍给自己,开心就行。入门机器没有什么不好,轻便随意,重要的是感觉,照片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他讲了很多,我记住的或者说我听懂的大致是这些。
  “重要的是感觉”和“照片是给自己看的”,这两句话,我咀嚼了很久,到现在依然觉得意味深长。
  我想了一堆旅行的意义,想用旅行来证明自己,想拍很美的旅行照,写很精彩的游记,可重要的是旅途中的感觉,不是它的附加值啊,我有些本末倒置了。
  我想满足自己的小野心,想变得很厉害,想变得很优秀,可这些,好像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但我的生活明明是活给我自己看的啊。一件事情,如果单纯为了做给别人看,那就不必去做了,不是吗?
  告别时,摄影师指了指天空,让我抬头看空中的滑翔伞,他说,博卡拉是全世界最适合滑翔的几个城市之一,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去试试。
  他说“当你飞在天上时,会发现你留恋的物品都无法带上去,只能带着身躯,也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欣赏眼前的风景,做最真实的自己。”
  不是很长的一段对话,发生在夕阳下的湖边,对话很难忘,风景也很美,那样的一个午后,会让人记得很久。他只是千千万万尼泊尔人的一个缩影,却代表了大部分尼泊尔人的生活方式,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最纯粹的幸福,不好高骛远,也不急于求成。
  临走前的一天,我登上山顶,体验了一次滑翔伞。在教练的带领下飞翔在天际时,我像鸟儿一般俯瞰着这座城市,山川、湖水尽收眼底,除了欣赏美,我什么都不去想,那个瞬间的我,最纯粹,最简单。
  从尼泊尔回来之后,我开始明白,幸福感可以来自很多比“成功”更有意义的温暖瞬间。
  大学这几年,我去寺庙做义工,没有一分钱报酬,也没有任何证书,但我很享受那个过程;加入环保组织,徒步一百多公里做宣传,辛苦却有意义;看书、旅行、写作,不为了告诉任何人,只为了充实自己。这个世界有很多的美好,但戴着功利眼镜的时候很难找到。
  远离功利,才能更接近幸福。
其他文献
我叫乐乐。  听起来有些傻对吧?可隔壁住着个比我更没性格的家伙,欢欢。什么嘛,简直不利于泡妞嘛!  是谁说的,我们可以信命,便绝不能认命。所以,在小主人喊我乐乐时,我装起了大尾巴狼。任凭她连哄带骗,我就是不理她!  可小主人也真不是盖的,从此以后改叫我笨蛋!一会儿问笨蛋你吃饭了吗?一会儿说笨蛋你该洗澡了。真是的,没看过笨蛋有长我这么英俊的?  于是,我恬不知耻地向她摇尾乞怜,还是叫我乐乐好了。唉!
期刊
[1]  我叫林梧桐。  第一次见到苏朝阳是在食堂。  学校里有很多流浪狗,到了饭点就会聚集到食堂,然后围着桌子跑来跑去,眼巴巴地望着你,想要讨点吃的。  那天,我刚端着盘子坐下,一只脏得发灰的小狗蹲在我的脚边,仰着头看我。我有些无奈,因为今天我没有点荤菜。“今天没有肉,再看也没有啊。”  我不忍心再和它对视,低着头想赶紧把饭吃完,它却跑走了。没一会儿,我就听见后面有人在说话:“呐,吃吧。”  我
期刊
米兰·昆德拉说过,青春不是人生一个特定时期的名称,而是超越任何具体年龄的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就在于有一大群可遇不可求的人闯入了你的人生,而最幸运的是,这人群中有你。  台湾的青春电影风格大抵都相似,除了让人略微出戏的台湾腔,还有就是较内陆更成熟的情节套路。不管这套路是多么的俗不可耐,只要是诚心诚意的演出来,还是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从胡夏的《那些年》到田
期刊
年少的我们都渴望自己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明明敏感害羞,却又想要得到所有人的注目。谁都无法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青春期的悖论。  Passage 1  刘言是个很奇怪的男生,说他是个规规矩矩的三好学生,他又会偶尔做点惊世骇俗的大事;说他中二吧,他又在大部分时间都很正常。  和刘言正好相反的是班里的烦人精殷袁。殷袁是个每当老师提起都忍不住扶额哀叹的麻烦制造者,今天去隔壁班捉弄老师,明天和高年级的
期刊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梗,但最近大家都说主要看气质。然后我就发现这个梗很适合我们的读者……他们是一群来自吃货星球的民众,带着一颗八卦和吃货的心行走于江湖之间……后来我发现,原来内心要是不够坚强的话,你是不能好好看完这些评论的,因为会被暖哭……  中学生博览-王语嫣:在校对,因为写得太好了,所以只关注故事了,并没有专注于找茬~忽然觉得其实你们懂得的远比我想象的多~趁还年轻的时候多去感受青春的美好吧~  梦
期刊
1  来美术馆当导览员的第一天,浅墨就注意到靠门处的留言本了。  里面有对美术馆的建议,有观展体会,有好看的手绘……在浅墨看来,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世界,同样有意思的还有它的封面。  那是去年美术馆“青年封面设计师大赛(非美术组)”的获奖作品,大片的西瓜红上,有一个透过小窗子往外张望的小女孩,角落处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小字:上帝关上了门。  可是,本子上的那扇窗户也是关着的。  不解之际,马克走了过
期刊
离开小城近一年后,我又搭乘了深夜的火车,在翌日凌晨抵达。坐在出租车上看窗外熟悉又陌生的街景时,心底翻涌起层层海浪。这是我大学毕业后住过的第一个城市,在这里遇见了暖心的同事、深深眷恋过的伴侣、相伴扶持前行的挚友,如今再折返,觉得恍如隔世。  停留的时间有限,我匆匆见了一些人,说了许多话,眼眶湿了一回又一回。直至返程前三个小时,我才看到了Y,过去我们是同事,尔后双双辞职跳槽,两个人也计划过继续共事,租
期刊
所有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样的,我有一个朋友。  这个朋友叫大志,脑门方方正正,话说多了会脸红,长得人畜无害,人嘛,特老实。  长相老实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儿来说可不是什么褒义词,十几岁的时候,每个女生的故事里都藏着白衬衫,藏着飞起的衣角,藏着男孩被阳光照射时身上的光芒,藏着淡淡的薄荷清香。  可是大志夏天只有两件棉质T恤来回换,永远不会成为谁眼里那个最明媚的少年。  大志的成绩中等偏上,高三的时候,我们
期刊
我曾经独自一人走在立交桥上,来来回回地走,走完每一条岔道,走过一个个街区;走了两个多小时,走了一脸的臭汗,走了一身的尾气和二氧化碳。那天爸爸和来看望我的姨妈大吵了一架,旧事重提,我父母当初分开的各种罪责归属被翻来覆去地咀嚼撕咬;而我也不能幸免,被强行拉着要求摆立场。那一年,我十二岁。  我曾经第一次独自离家,坐火车到不远外的另一个城市看江景。江边人群熙攘,市井浮生与波澜江景相映成趣;而我远在人群外
期刊
【1】  这个世界有个很诡异的规律,是J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你出门带伞从不下雨,一旦途中下雨你的伞又总是缺席。  真是见鬼。  看着越来越阴沉的天空,J快步走进路边一家便利店,站在收银台的女人在擦桌子,除此之外店里只有一个人在埋头吃着便当。他买了杯热可可随便找个位置坐下,百无聊赖玩起了天天跑酷,偶尔抬头看向门外,雨越下越大,行人大多神色匆忙。自动感应门发出一声又一声甜得发腻的“欢迎光临”,但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