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建园的思考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公园的灵魂, 只有赋予公园以文化元素才能提升其品位,增加其魅力。本文以柳侯公园为例,阐述文化元素在公园建设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希望对公园建设和管理者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化建园;柳侯公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54
  收稿日期:2019-12-27
  作者简介:廖韦燕(1983-),女,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养护及管理。
  文化是公园的灵魂,园林和绿化如无文化元素的注入,只能是没文化的绿化[1,2]。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躯体,园林为衣裳,文化是灵魂,三者合一,形神兼备且浑然一体。“文化建园”就是突出强调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的意义和作用。柳侯公园位于柳州市区中心,始建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园现有面积15.52hm2,是柳州人民为纪念曾任柳州刺史、有德于民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而建的历史文化名园,是广西第1座公园,也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公园之一。近年来,在柳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公园始终坚持文化建园思想,不断挖掘柳宗元文化内涵及公园历史文化遗产,准确把握历史文脉,按照把公园建设为集历史纪念文物保护、柳宗元文化展示、游览观光、休闲游憩为一体的、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园和城市精品公园的基本思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本文以柳侯公园为例,借鉴其在文化建园中的一些经验,并提出文化建园的一些思考。
  1 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夯实文化建园基础
  柳侯公园作为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和百年建设、保护成就,以柳宗元文化为主题的百年历史名园,园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现存的古迹有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罗池、柑香亭以及近现代修建的罗池新月桥、古南门牌楼、音乐亭、柳州解放纪念碑等历史建筑。柳侯祠内保存有“荔子碑”、“龙城石刻”等40余方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碑刻;园内有现存60多株树龄在100a以上的桂花、樟树等古树资源。这些都是柳侯公园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柳侯人在改造和建设公园的过程中,都倍加珍惜和保护。2005年,市政府斥巨资对公园进行整体改造,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整合了柳宗元文化资源,恢复了贤良祠、讲堂、山长住房、碑廊等历史建筑,再现了清代乾隆二十九年柳州府志卷首图中以柳侯祠为主体建筑群的格局,保留了唐代开元寺遗址,保持了柳宗元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2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景观亮点
  为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突出公园悠久的历史地位,柳侯公园依托丰厚文化底蕴,以 “千年文化,百年柳侯”为主线,实施文化建园项目,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亮点。
  2.1 结合地方特色,打造“柳文寓景”和“金石韵”景点
  在近年来的公园改造中,柳侯人依托公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人文资源优势,结合柳州奇石文化,巧妙地运用叠石造景手法,创新文化展示载体,创意兴建了“柳文寓景”区和“金石韵”景点。“柳文寓景”区以实现古今交融、人景互动、寓教于乐为主旨,从柳宗元诗文遴选出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登柳州峨山》等15篇情景并茂的诗文中取寓意,以柳州“古八景”的史实为依托,通过选用柳州景石叠置柳州山水陈石,再结合金石、摩岩石刻以及能反映柳州古代农耕文化的古旧物件,如古井、石碾、石磨、石榨等组合成景,把奠定柳宗元文学、思想、政治地位的诗文、事迹寓意于园林景观中,极富人文气息,让游人得以近距离感悟柳宗元为文、善政以及曲折人生,在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自然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金石韵”景点则运用柳州奇石组成石阵景观,将柳宗元的经典诗作以金石表现形式镌刻于石上,寓意 “柳宗元”之气节、诗韵与金石同寿的崇敬之情。“柳文寓景”和 “金石韵”景区的打造将灿烂的柳宗元文化、古朴的金石艺术与柳州奇石文化完美结合,是创新园林文化表现的一项重要探索,其对园林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2 突显柳州赏石文化,打造精品园中园——中华园
  中华园是柳侯公园的园中园。面积不足1hm2,其巧妙地运用了岭南园林庭院式布局和“水能致远”的传统造园原理,以借、隐、遮、廻等手法,结合亭、台、楼、阁、水榭等园林建筑布局进行堆山叠石、置石造景,达到“地只数亩,而有迂回不尽之致”的效果。园内场馆全部按照明清风格用红木装饰,以突出展示柳州奇石及奇石文化,并适当配置精致的明清红木家具,点缀中国近、当代书画名家藏品及古董藏品。2015年,公园启动了中华园文化碑廊项目,以深化和丰富中华园的文化内涵。碑廊分南廊和东廊2部分,南廊以柳宗元诗文为主要内容,展示柳宗元文化,体现公园的文化基因;东廊以柳籍历史文化名人的诗文间以赏石文化历史典故和诗文为主,体现柳州本土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特色。经过几年的打造,中华园如今已成为柳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3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百年纪念园”
  柳侯公园建园110周年之际,在柳州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修建“百年纪念园”,于2018年建成。园区占地面积1500m2多,取纪念之意,寓传承之思,整個园区由多面景墙弧围而成,黛瓦青砖,镂窗嵌字,色彩一清二白,通过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风格的浑然契合,形成步移景异的雅致游览空间。园区展示内容分为“岁月”、“变迁”、“记忆”、“荣誉”、“对话”5个述事篇章,共由92幅图文组成,将公园光辉岁月与发展历程,通过镌刻、影雕、竹简、手绘等不同形式展现。“岁月篇”记载了百年柳侯的发展历史;“变迁篇”以照片形式呈现不同时期公园主要建筑、重要景点、标志物的拆除重建等变迁;“记忆篇”展示公园已不复存在的老园区、老构筑,以及公园的旧门票、老照片等历史记忆;“荣誉篇”展示公园获得的重大荣誉与名仕达流的来访印迹;“对话篇”展现了文人名人对柳侯公园的流连诗赋、墨宝鉴存,以及市民游客关于公园的画卷丹青、摄影佳作等。其建成寓意着对柳侯公园100多年历史的纪念、传承、发扬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凝聚了更为磅礴的精神文化力量,是极具园林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   3 加强软文化建设,提升公园文化品位
  3.1 完成《柳侯公园志》修编,提升公园文化内涵
  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和百年建设保护成就的国家重点公园,为更好地记录公园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给后人留下百年柳侯的更加丰富的史实资料,在公园建园110周年之际,管理方修编《柳侯公园志》,以丰富公园的文化底蕴,也为公园建园110周年献上一份珍贵的礼物。全书包括10章共44节内容,全面翔实地叙述了公园百余年来建设发展的珍贵足迹,展示了公园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柳侯公园志》的问世,对于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宣传柳侯公园百年历史文化,具有重大的宣传和考证意义,同时有益当代,惠及后世,对柳州园林事业今后的发展也具有“存史、教化、资政”的作用。
  3.2 加强楹联牌匾建设,升华造园艺术
  园林中的楹联在深化意境和指引鉴赏方面起着提点境界、升华意韵、诱发遐想的作用。在近年的改造过程中,柳侯公园特别注重加强建筑物、构筑物上的楹联牌匾建设,邀请了广西区内外著名的文史专家、文学家、书法名家等为园内的景区、景点和亭、桥、廊、榭题名、书匾联,如悬挂在南门牌楼的“柳绿柑红流滋玉霈,猿吟鹤舞不绝弦歌”、柳侯祠的“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以及“福民桥”、“柳柳阁”、“山水来归”等富有文化韵味的题名及匾联,对景点、景区的游览不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
  3.3 推出文化特色活动,共享发展成果
  公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公园管理方与相关部门、单位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如,每年清明节的“清明祭柳”、中秋节的“罗池夜月”音乐晚会、各种花事活动、科普展、书画展等,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抓住公园百年华诞的历史机遇,开展 “建园110周年文史资料图片展”等一系列便于老百姓广泛参与的庆典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百年柳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关于文化建园的一些思考
  柳侯公园的文化建设在广西乃至全国算得上是成功的典范,笔者认为其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4.1 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由于园林主管部门对园林文化建设的重视,成立了由局长挂帅、1名领导分工负责的园林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树立了绿化和文化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推进的“一盘棋”理念。组建了园林文化顾问组,为公园文化建设出谋献策。同时,柳侯公园成立了相应的文化建设机构,在园林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按照“一园一品”的模式,提炼精髓,找准文化建园主题定位,制订文化建园发展纲要,按纲要实施抓建,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切实提高文化建园效益。
  4.2 精准定位,精准发力
  柳侯公园根据自身的历史和现状特点,准确地确定公园文脉的立足点和价值取向,即抓住了“柳宗元文化”这条主线,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柳诗、柳文、柳事,以此做文章,有效地打破了“百园一面”、“千街一景”的现象。
  4.3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LL]公园管理者积极作为,按照公园发展纲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致力于运用“以人为本、传承创新、常态抓建、融合发展”的理念L,狠抓公园的改造、建设, 使公园软硬件设施由蓝图变成现实。
  4.4 资金到位,措施得当
  近年来,在柳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柳侯公园在项目建设上得到了专项资金支持。如,2004年柳州市政府拨出专款4300萬元对柳侯公园进行大改造,全面提升了公园的景观层次和文化品位、内涵;之后陆续出资建设中华园文化碑廊、完善园区楹联牌匾、打造百年纪念园等,致使公园的景观纵深、景观层次、文化内涵得到不断的提高、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尚红,杨睿.论百脉泉公园中的园林文化[J].山东林业科技,2016(6):102-104.
  [2] 伍敏华,郭明春,李育华,等.论秦皇岛园林的文化特色[J].2010(27):15249-15250.
  (责任编辑 李媛媛)
其他文献
至五月初五日午讌,抚军手朱单,饬县封送是案全卷,座客震动。余曰:“吾无私,天可见,况上官乎!”阅四日,郑君谒抚军,归述抚军言,盛赞此批得体。始知有生员上控,批发苏州府亲提,重责注劣。郑君以上官许其能大悦。——《清代民国藏书家年谱·梦榻病余录》卷上。  汪辉祖首次以刑名幕友正式受聘,到浙江长洲知县郑毓贤幕府上班,就遇上一件棘手的案子。  当地有个富婆周张氏,十九岁守寡,抚养遗腹子继郎到十八岁,当年八
摘要:  根据能值理论建立农业资源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并对涟水县高沟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具有较高资源环境正效应和较高代际正效应。  关键词:  农业有机废弃物能源化;资源环境效应;能值  中图分类号:S2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630035    前言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全面进入化学农业模式。化学农业又称能源农业
2012年9月初,笔者先后阅读了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格式》)进行解读的三部“全书”,感到其中错讹实在太多,恐对读者产生误导,故撰文指讹纠错。因篇幅所限,只能针对书中主要错讹作概要点评,观点或许是一孔之见,权作进行学术交流,和学界同仁研讨。  三部“全书”分别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释义与实务全书》(人民出版社,2012
摘要: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某市生猪养殖及病死猪情况的调研分析,了解该市生猪及病死猪的产生数量、分布等信息,为后续病死猪的收集运输及最终无害化处理处理中心的选址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生猪出栏量;母猪存栏量;病死猪数量;收集运输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33006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的消耗量日益增多,养殖业迅速发展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更好地适应农业技术发展需要。第6代创新模型揭示了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基于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理论分析,提出基于第6代创新模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框架,明确创新的基本要素、基本过程、主要内容、创新形式、战略因素和能动要素,并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创新路径,丰富了知识经济时代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的理论研究内容。  关键词:农业技术
摘 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农业机械化动态变化情况,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999—2018年山西省农业机械拥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变化与发展现状,并提出存在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
加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是广大党员践行党的宗旨、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是机关干部顺应当前形势、规范自身行为的现实需要,是党委办公室提升服务质量、树立“窗口”形象的可靠保证。党委办公室作为党委实施领导的“指挥部”“参谋部”“后勤部”和“智囊团”,必须在加强党性修养和改进工作作风中走在前头、树立标杆、作出榜样,努力树立党委办公室“第一窗口”形象。  一、注重品德锤炼,确保思想上明理。思想是行动的
摘 要:本文选用吴忠国家基本气象站DSG5型降水现象仪观测资料,重点针对自动与人工观测降水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其它气象观测站降水现象观测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降水现象;自动观测;人工观测;对比;评估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330040  引言  降水现象是指
公安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格执行警卫工作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管制时间,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出行。各地不得擅自违反规定清道封路,影响群众正常通行权益。根据通知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以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解决群众出行困难为重点,制订贯彻落实办法,以实际成效争作贯彻落实中央规定
景山前街“三座门”的国防部原办公楼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