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访英团,又称中国报聘团,因为此次访英是对1942年英国议会访华团的一次回访。起初,中方对此次访英寄予厚望,希望此次访问可以为战时中英交涉及战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因而,对于访英团成员的选择非常重视。然而,这一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却令中国非常失望。最终,中方对此次访问兴趣大减,访英团成员的选择一波三折。访英团人选一再变更,一方面表明中方对中英关系非常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两国关系充满波折。
[关键词]英国议会访华团,中国访英团,中英关系
1943年底,中国政府为敦睦中英盟谊,应英国政府之邀,特组织派遣中国访英团,对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友好访问。此次访问是中英两国继1942年英国议会访华团成功访华后,为进一步密切双边关系而采取的又一举措。考察此次访问,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战时两国关系的状况。
对中国访英团这一课题,学界鲜有研究。王芝琛先生曾撰有《1943年中国访英团访英记》一文,对访英团的访问过程作了大致的勾勒。遗憾的是,该文对于这次访问缺乏细致全面的分析,只是展示了中英关系中较为友好的方面,没有揭示友好面相下存在的分歧,尤其是对此次访问的发起及访问团成员的选择过程,几无着墨。为了加深人们对此事件的了解和认识,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访英团成员的选定这个角度,对此问题作一研讨。
一、访英团成员之选定
中国访英团,又称中国报聘团,因为此次访英是对1942年英国议会访华团访问中国的一次回访。中国访英团的发起与英国议会访华团对中国的访问可谓密不可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两国正式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两国间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彼此需求谅解之处仍然很多。为了减少两国间的误解,加强战时合作,1942年英国组织议会访问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友好访问,对于增进两国友谊,大有裨益。在访问接近尾声时,根据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的提议,访华团向中方发出邀请,希望中国也派类似代表团赴英访问。中方愉快地加以接受。实际上,早在同年10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鉴于英美自动宣布放弃在华特权的友好举动,和英国议会访华团即将来华的现实,龙文治等参政员已向会议提出议案,希望由参政会遴选参政员组织访问团前往英美进行报聘。王冠英等参政员也提出类似议案。
在访华团圆满结束中国之行后,英国驻华大使薛穆(H.Seymour)于1943年1月6日向本国外交部提议邀请中国组织报聘团赴英访问。但英外交部认为,邀请中国报聘团来英和英议会访华团访华之间应有个适当的时间间隔;况且在访华团回来后的这段时间,英国忙于邀请中国的一些要人来访,其中包括蒋介石夫人和宋子文博士,因此邀请报聘团一事留待以后再议。6月9日,中方正式通知英方,蒋夫人由于健康状况不佳,恐怕在最近的将来无法来英访问了。英方对此深表遗憾。接着双方商定,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将于7月中旬前往英国进行访问。
钱端升在致英国友人的信函中曾经提到,若是蒋夫人能够访问英国的话,那么在最近的将来访英团赴英的必要性就没有那么大了。因为两者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加强盟谊,宣示中英友好。英方原本希望通过邀请蒋夫人访英来增强中英关系,并对此寄予厚望,结果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因蒋夫人的拒绝致使中英关系出现新的裂痕。在这种情况下,早日邀请报聘团赴英访问,向其他国家宣示中英友好,其意义便非比寻常了。6月10日,即在确定蒋夫人无法访英的第二天,薛穆奉外相艾登电令,询问代理外交部长吴国桢,中方有无派遣报聘团赴英报聘之意,并建议如果派遣,似以秋季前往为宜,且望对于访问团人选能事先告知,以便邀请。吴国桢表示,中方希望派团赴英报聘,至于访问团的人选,他个人的意见是访问团将由立法院和国民参政会联合选派,这样访问团在性质上与议会访华团最为接近。17日,薛穆致函外交部说,中国政府不反对发表这样的声明,即英国已经与中方接洽,中国报聘团有望于今年秋间访英。薛穆说,几天前他曾就发表这个声明征询过吴国桢的意见,但吴非常小心,对于蒋介石关心的问题他不敢给出明确的答复。 众所周知,一次访问能够取得多大成效,团员的组成状况至关重要。1942年英国议会上下两院联合派遣访问团,代表三大政党,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议会上下院联合派遣访问团出国访问,这在英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现了英国对发展中英关系的重视。那次访华,对促进中英友好,裨益良多。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英国缺乏应有的胆识和魄力,“只是从议会上下院不同党派中找出几个可以抽出时间的人来参与此事”,致使选出的访华团成员虽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声望较低,从而使其影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943年9月,蒙巴顿(Louis Mountbatten)夫人同顾维钧谈话时,曾抱怨说:“去过中国的英国国会访华团成员都不是英国的重要人物,因此不能号召许多人来听他们讲话;如果派一些知名人士访问中国,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那么中国在选择报聘团成员时,考虑的因素又是什么呢?鉴于中国没有与英国议会相对应的机构,在性质上与之较为接近的便是国民参政会,且在国民参政会上,几位参政员提议由参政会组团赴英报聘,故中方初步决定访问团成员从参政员中选出。3月9日,蒋介石约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王世杰会商参政会组织访英团一事。关于团员人选,王提出吴贻芳、陈源、杭立武、钱端升、王云五诸人请蒋予以考虑,并表示自己不愿参与其中。后来由于英方迟迟没有发出邀请,此事暂且搁置。6月,接到英方发出的邀请后,蒋令王世杰筹办此事。对于报聘人选,王世杰主张由中央党部及参政会各推两人组织,由孙科率领,但蒋并不赞同。几天后,蒋告诉王世杰,初步预定访英团由参政员吴贻芳、王云五、钱端升、傅斯年、胡政之、杭立武组成。随后,蒋就此安排计划征询驻英大使顾维钧的意见。顾维钧在7月5日与英国外次彼得森(M.Peterson)协商后,就访英团人选问题向重庆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最好将团员性质放宽,如能包括他界代表,则联欢范围更广,更能鼓起英国民众对中国的兴趣和同情。第二,团员人数可以定六人,但不必限于参政员。第三,中国参政会性质与英议院稍异,如访问团能包括他界专家成为范围较广之团体,则对英各方联络更易,既可博英民之情感,益可宏访问之效。顾维钧并言:“近数月来,因中英间种种摩擦,此间政府议院及民众方面殊多流言,或谓我态度骄矜,或谓我国家主义过浓,而英方驻华经济军事代表所陈政府关于我国现状之秘密报告,语多悲观,益滋评议。钧意此次访问团首席,似宜遴派资望深经验富者充之,庶藉此极力转移视听,俾收一举两得之效。”蒋介石对顾维钧的建议非常重视,12日他坚持让王世杰作为党部代表参加赴英报聘。15日, 就访英团组织事,王世杰向蒋汇报说:“参政员中经遵示接洽,表示愿往者,有王云五、钱端升、杭立武、胡政之四人。昨日陈启天参政员来言,如就其他党派中指定一二人参加,对内对外,似均有益。”为了扩大访英团的影响,蒋介石希望行政院方面亦能派人参加。22日,蒋致函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希望行政院方面从张厉生和蒋廷黻二人中选择一人参加赴英报聘。28日行政院决定派蒋廷黻前往。8月7日,吴国桢告诉薛穆,访英团成员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确定,访英团将在9月底参政会闭幕后出发。9日,访英团人选确定如下:政府方面由王世杰及蒋廷黻、萧同兹代表,参政会方面由王云五、胡霖、钱端升、杭立武参加。这样访英团就由政府和参政会组织。
英方对访问团的组织进展非常关注,因为其组成状况将决定邀请函由哪个相应部门发出,另外英方希望所派成员有助于加强中英友谊。8月3日,英驻华大使馆向外交部报告说,在英国,钱端升以批评英国而著称。因此,英国不希望此人入选。25日,英国外交部告诉薛穆:如果钱端升真的是访问团成员候选人,那么他是否可以暗示中方此人并不受欢迎。9月4日,就访英团组织的最新进展,薛穆致函外交部谓:在目前的形势下,蒋介石不希望透漏任何有关访问团组成的信息,因为该团理论上代表国民参政会,而参政会将在9月中旬开会。现在被提议参加访问团的成员是王世杰、蒋廷黻、杭立武、萧同兹、钱端升、王云五和另外一人。据说王世杰可能退出,但愿这不是事实,因为他最为合适。在与吴国桢交谈时,对于钱端升人选访问团我表示了惊诧。我告诉他,钱端升以批评英国的战争努力、怀疑英国政策而著称。吴国桢解释说,他的性情就是这样,喜欢批评,不仅仅是批评英国,但是他相信钱是真心希望中英合作的。如果他参加访英团,所见的景象无疑会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对中英关系必然产生好的影响。我对此表示怀疑。访问团若由目前这些人组成,比较好,我也不想在此问题上继续纠缠。8日,薛穆再次致函外交部说:访问团的人选再次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可能由四名参政员、四名党员和一位秘书共九人组成。我在4日所发电报中提到的人很可能仍然在列。很抱歉,人员增加了;因为很多组织都希望派代表参加。29日吴国桢告诉薛穆正式邀请将推迟至访问团成员明确后再发出,中方同意邀请函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发出,访问团的名称为“友好访问团”(theGoodwill Mission)。吴说团员将很快确定,但薛穆担心不到最后一刻,仍有可能发生变化。果然,10月1日,吴国桢通知薛穆说,访问团成员的组成需要进一步讨论,蒋委员长要到10月10日以后才能宣布成员名单。薛穆猜测,王世杰可能被任命担任部长职务,这使他无法离开中国,此事不能确定,访问团人员也就无法确定,因为在目前安排的访问团成员中,王的职位较高。6日,薛穆致函外交部说,访问团成员的人数将会减少。他在9月4日的函电中提到的蒋廷黻、萧同兹、钱端升将退出访问团。估计访问团成员将再次不会超过六人,包括秘书在内。22日,吴国桢正式通知薛穆,访问团成员已经确定,他们是王世杰、王云五、胡霖、杭立武、温源宁,秘书李惟果。关于访问团的正式名称,吴告诉薛穆,经进一步考虑,中国政府不打算使用“友好访问团”这个名称,而代之以“中国访英团”(theChinese Mission to Great Britain);访问团将于11月15日左右出发,拟在英停留一个月。这样,经过多次变更后,访问团成员及出发日期最终确定下来。
二、访英团人选多次变更的原因
访英团人选之所以屡屡发生变更,是与这一时期中英关系的状况密不可分的。1943年,中国迫切希望盟国早日实施反攻缅甸计划,以打通滇缅路,保证援华物资的输入。中方深知,顺利实施反攻缅甸的计划,离不开英国的支持与配合。在蒋夫人拒绝访英后,蒋曾希望她利用丘吉尔在华盛顿的机会,与邱会面,以利于两国交涉。中方对中英关系的重视可见一斑。在访英团人选问题上,蒋介石委员长全程参与并最终决定了此事。对于访英团人选,在蒋夫人访英尚未确定的情况下,蒋按照原定计划,主张访英团由参政员组成,不主张党部派员参加。在蒋夫人决心拒绝访英后,顾维钧的建议,加上王世杰的劝说,使蒋改变了主意,决定由政府和参政会派员参加,以宏访英之效。于是增加访问团成员,壮大访问团的规模。但后来随着中英关系的波动,蒋对访英的态度发生了骤变。备受中方关注的宋子文访英,并没有取得任何具体成效。英方在西藏问题、贷款问题上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对于中国热切盼望的反攻缅甸也缺乏热心。事实上,英国并不希望通过收复缅甸来打击日本,而主张通过进攻日本本土,使日本屈服。英国认为,中国在收复缅甸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越大,中国对缅甸未来的发言权也就越大。收复缅甸后,要想让中国军队撤出缅甸,势必较难。在此心理支配下,英国对反攻缅甸没有任何积极性。在1943年8月召开的魁北克会议上,英美首脑再次重申了“欧洲第一”的战略原则,对于中方关注的反攻缅甸计划,则决定在击败希特勒之后再仔细研究。英方的诸多表现,令蒋大为失望和不满。访英团首席王世杰在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英国近来对中国态度,使我政府中人多不满。九龙问题既悬而未决,香港问题则暗示无交还中国之意;西藏问题则反对中国实行控制;五千万镑借款事,则坚不让步,以致迄无结果。职是种种,蒋先生对访英一事,颇不热心。并拟即将原定访英团人数缩减。”29日,蒋决定访英团成员由原定八人减为四人,蒋廷黻、萧同兹、钱端升、杭立武四人均不必去。王世杰认为那样能讲演英语之人太少了,坚持在钱杭二人中,应有一人前往,于是最终确定:王世杰、王云五、胡霖、温源宁、杭立武五人前往,李惟果任秘书。这样访问团就由参政会和立法院组成,温源宁来自立法院,其他四名成员来自参政会,当时王世杰为国民参政会主席团成员。
英方的表现令中国失望,是导致访英团人选发生骤变的根本原因。当然变化的不仅是成员的数量,访问团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友好访问团”变成了“中国访英团”(The Chinese Mission toGreat Britain)。尽管此种称谓在顾维钧看来容易引起误会。
三、结论
在议会访华团来华之前,中方便决定派报聘团赴英访问。在蒋夫人拒绝访英之后,为了争取英方在反攻缅甸上的支持和合作,中方对此次访问格外重视。蒋介石全程参与了访英团成员的选择,并做了最终决定。在人选的范围上,中方突破了最初将成员限定在参政员的限制,将选择的范围扩大到政府;在成员人数上,将原打算派遣的五人一度扩充至八人。然而,这一时期英方的表现却令中方一再失望。最终,中方对此次访问兴趣大减,于是,访问团成员的人数又恢复到最初确定的五人,成员也全部来自参政会和立法院。访问团在性质上又回到了与议会访华团最为接近的程度。
团员人选的一再变更,一方面表明中方对中英关系非常重视,另一方面表明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充满波折。
[作者简介] 丁兆东(1971—),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蔡世华]
[关键词]英国议会访华团,中国访英团,中英关系
1943年底,中国政府为敦睦中英盟谊,应英国政府之邀,特组织派遣中国访英团,对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十多天的友好访问。此次访问是中英两国继1942年英国议会访华团成功访华后,为进一步密切双边关系而采取的又一举措。考察此次访问,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战时两国关系的状况。
对中国访英团这一课题,学界鲜有研究。王芝琛先生曾撰有《1943年中国访英团访英记》一文,对访英团的访问过程作了大致的勾勒。遗憾的是,该文对于这次访问缺乏细致全面的分析,只是展示了中英关系中较为友好的方面,没有揭示友好面相下存在的分歧,尤其是对此次访问的发起及访问团成员的选择过程,几无着墨。为了加深人们对此事件的了解和认识,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访英团成员的选定这个角度,对此问题作一研讨。
一、访英团成员之选定
中国访英团,又称中国报聘团,因为此次访英是对1942年英国议会访华团访问中国的一次回访。中国访英团的发起与英国议会访华团对中国的访问可谓密不可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两国正式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两国间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彼此需求谅解之处仍然很多。为了减少两国间的误解,加强战时合作,1942年英国组织议会访问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友好访问,对于增进两国友谊,大有裨益。在访问接近尾声时,根据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的提议,访华团向中方发出邀请,希望中国也派类似代表团赴英访问。中方愉快地加以接受。实际上,早在同年10月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鉴于英美自动宣布放弃在华特权的友好举动,和英国议会访华团即将来华的现实,龙文治等参政员已向会议提出议案,希望由参政会遴选参政员组织访问团前往英美进行报聘。王冠英等参政员也提出类似议案。
在访华团圆满结束中国之行后,英国驻华大使薛穆(H.Seymour)于1943年1月6日向本国外交部提议邀请中国组织报聘团赴英访问。但英外交部认为,邀请中国报聘团来英和英议会访华团访华之间应有个适当的时间间隔;况且在访华团回来后的这段时间,英国忙于邀请中国的一些要人来访,其中包括蒋介石夫人和宋子文博士,因此邀请报聘团一事留待以后再议。6月9日,中方正式通知英方,蒋夫人由于健康状况不佳,恐怕在最近的将来无法来英访问了。英方对此深表遗憾。接着双方商定,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将于7月中旬前往英国进行访问。
钱端升在致英国友人的信函中曾经提到,若是蒋夫人能够访问英国的话,那么在最近的将来访英团赴英的必要性就没有那么大了。因为两者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加强盟谊,宣示中英友好。英方原本希望通过邀请蒋夫人访英来增强中英关系,并对此寄予厚望,结果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因蒋夫人的拒绝致使中英关系出现新的裂痕。在这种情况下,早日邀请报聘团赴英访问,向其他国家宣示中英友好,其意义便非比寻常了。6月10日,即在确定蒋夫人无法访英的第二天,薛穆奉外相艾登电令,询问代理外交部长吴国桢,中方有无派遣报聘团赴英报聘之意,并建议如果派遣,似以秋季前往为宜,且望对于访问团人选能事先告知,以便邀请。吴国桢表示,中方希望派团赴英报聘,至于访问团的人选,他个人的意见是访问团将由立法院和国民参政会联合选派,这样访问团在性质上与议会访华团最为接近。17日,薛穆致函外交部说,中国政府不反对发表这样的声明,即英国已经与中方接洽,中国报聘团有望于今年秋间访英。薛穆说,几天前他曾就发表这个声明征询过吴国桢的意见,但吴非常小心,对于蒋介石关心的问题他不敢给出明确的答复。 众所周知,一次访问能够取得多大成效,团员的组成状况至关重要。1942年英国议会上下两院联合派遣访问团,代表三大政党,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议会上下院联合派遣访问团出国访问,这在英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现了英国对发展中英关系的重视。那次访华,对促进中英友好,裨益良多。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英国缺乏应有的胆识和魄力,“只是从议会上下院不同党派中找出几个可以抽出时间的人来参与此事”,致使选出的访华团成员虽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声望较低,从而使其影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943年9月,蒙巴顿(Louis Mountbatten)夫人同顾维钧谈话时,曾抱怨说:“去过中国的英国国会访华团成员都不是英国的重要人物,因此不能号召许多人来听他们讲话;如果派一些知名人士访问中国,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那么中国在选择报聘团成员时,考虑的因素又是什么呢?鉴于中国没有与英国议会相对应的机构,在性质上与之较为接近的便是国民参政会,且在国民参政会上,几位参政员提议由参政会组团赴英报聘,故中方初步决定访问团成员从参政员中选出。3月9日,蒋介石约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王世杰会商参政会组织访英团一事。关于团员人选,王提出吴贻芳、陈源、杭立武、钱端升、王云五诸人请蒋予以考虑,并表示自己不愿参与其中。后来由于英方迟迟没有发出邀请,此事暂且搁置。6月,接到英方发出的邀请后,蒋令王世杰筹办此事。对于报聘人选,王世杰主张由中央党部及参政会各推两人组织,由孙科率领,但蒋并不赞同。几天后,蒋告诉王世杰,初步预定访英团由参政员吴贻芳、王云五、钱端升、傅斯年、胡政之、杭立武组成。随后,蒋就此安排计划征询驻英大使顾维钧的意见。顾维钧在7月5日与英国外次彼得森(M.Peterson)协商后,就访英团人选问题向重庆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最好将团员性质放宽,如能包括他界代表,则联欢范围更广,更能鼓起英国民众对中国的兴趣和同情。第二,团员人数可以定六人,但不必限于参政员。第三,中国参政会性质与英议院稍异,如访问团能包括他界专家成为范围较广之团体,则对英各方联络更易,既可博英民之情感,益可宏访问之效。顾维钧并言:“近数月来,因中英间种种摩擦,此间政府议院及民众方面殊多流言,或谓我态度骄矜,或谓我国家主义过浓,而英方驻华经济军事代表所陈政府关于我国现状之秘密报告,语多悲观,益滋评议。钧意此次访问团首席,似宜遴派资望深经验富者充之,庶藉此极力转移视听,俾收一举两得之效。”蒋介石对顾维钧的建议非常重视,12日他坚持让王世杰作为党部代表参加赴英报聘。15日, 就访英团组织事,王世杰向蒋汇报说:“参政员中经遵示接洽,表示愿往者,有王云五、钱端升、杭立武、胡政之四人。昨日陈启天参政员来言,如就其他党派中指定一二人参加,对内对外,似均有益。”为了扩大访英团的影响,蒋介石希望行政院方面亦能派人参加。22日,蒋致函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希望行政院方面从张厉生和蒋廷黻二人中选择一人参加赴英报聘。28日行政院决定派蒋廷黻前往。8月7日,吴国桢告诉薛穆,访英团成员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确定,访英团将在9月底参政会闭幕后出发。9日,访英团人选确定如下:政府方面由王世杰及蒋廷黻、萧同兹代表,参政会方面由王云五、胡霖、钱端升、杭立武参加。这样访英团就由政府和参政会组织。
英方对访问团的组织进展非常关注,因为其组成状况将决定邀请函由哪个相应部门发出,另外英方希望所派成员有助于加强中英友谊。8月3日,英驻华大使馆向外交部报告说,在英国,钱端升以批评英国而著称。因此,英国不希望此人入选。25日,英国外交部告诉薛穆:如果钱端升真的是访问团成员候选人,那么他是否可以暗示中方此人并不受欢迎。9月4日,就访英团组织的最新进展,薛穆致函外交部谓:在目前的形势下,蒋介石不希望透漏任何有关访问团组成的信息,因为该团理论上代表国民参政会,而参政会将在9月中旬开会。现在被提议参加访问团的成员是王世杰、蒋廷黻、杭立武、萧同兹、钱端升、王云五和另外一人。据说王世杰可能退出,但愿这不是事实,因为他最为合适。在与吴国桢交谈时,对于钱端升人选访问团我表示了惊诧。我告诉他,钱端升以批评英国的战争努力、怀疑英国政策而著称。吴国桢解释说,他的性情就是这样,喜欢批评,不仅仅是批评英国,但是他相信钱是真心希望中英合作的。如果他参加访英团,所见的景象无疑会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对中英关系必然产生好的影响。我对此表示怀疑。访问团若由目前这些人组成,比较好,我也不想在此问题上继续纠缠。8日,薛穆再次致函外交部说:访问团的人选再次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可能由四名参政员、四名党员和一位秘书共九人组成。我在4日所发电报中提到的人很可能仍然在列。很抱歉,人员增加了;因为很多组织都希望派代表参加。29日吴国桢告诉薛穆正式邀请将推迟至访问团成员明确后再发出,中方同意邀请函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发出,访问团的名称为“友好访问团”(theGoodwill Mission)。吴说团员将很快确定,但薛穆担心不到最后一刻,仍有可能发生变化。果然,10月1日,吴国桢通知薛穆说,访问团成员的组成需要进一步讨论,蒋委员长要到10月10日以后才能宣布成员名单。薛穆猜测,王世杰可能被任命担任部长职务,这使他无法离开中国,此事不能确定,访问团人员也就无法确定,因为在目前安排的访问团成员中,王的职位较高。6日,薛穆致函外交部说,访问团成员的人数将会减少。他在9月4日的函电中提到的蒋廷黻、萧同兹、钱端升将退出访问团。估计访问团成员将再次不会超过六人,包括秘书在内。22日,吴国桢正式通知薛穆,访问团成员已经确定,他们是王世杰、王云五、胡霖、杭立武、温源宁,秘书李惟果。关于访问团的正式名称,吴告诉薛穆,经进一步考虑,中国政府不打算使用“友好访问团”这个名称,而代之以“中国访英团”(theChinese Mission to Great Britain);访问团将于11月15日左右出发,拟在英停留一个月。这样,经过多次变更后,访问团成员及出发日期最终确定下来。
二、访英团人选多次变更的原因
访英团人选之所以屡屡发生变更,是与这一时期中英关系的状况密不可分的。1943年,中国迫切希望盟国早日实施反攻缅甸计划,以打通滇缅路,保证援华物资的输入。中方深知,顺利实施反攻缅甸的计划,离不开英国的支持与配合。在蒋夫人拒绝访英后,蒋曾希望她利用丘吉尔在华盛顿的机会,与邱会面,以利于两国交涉。中方对中英关系的重视可见一斑。在访英团人选问题上,蒋介石委员长全程参与并最终决定了此事。对于访英团人选,在蒋夫人访英尚未确定的情况下,蒋按照原定计划,主张访英团由参政员组成,不主张党部派员参加。在蒋夫人决心拒绝访英后,顾维钧的建议,加上王世杰的劝说,使蒋改变了主意,决定由政府和参政会派员参加,以宏访英之效。于是增加访问团成员,壮大访问团的规模。但后来随着中英关系的波动,蒋对访英的态度发生了骤变。备受中方关注的宋子文访英,并没有取得任何具体成效。英方在西藏问题、贷款问题上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对于中国热切盼望的反攻缅甸也缺乏热心。事实上,英国并不希望通过收复缅甸来打击日本,而主张通过进攻日本本土,使日本屈服。英国认为,中国在收复缅甸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越大,中国对缅甸未来的发言权也就越大。收复缅甸后,要想让中国军队撤出缅甸,势必较难。在此心理支配下,英国对反攻缅甸没有任何积极性。在1943年8月召开的魁北克会议上,英美首脑再次重申了“欧洲第一”的战略原则,对于中方关注的反攻缅甸计划,则决定在击败希特勒之后再仔细研究。英方的诸多表现,令蒋大为失望和不满。访英团首席王世杰在9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英国近来对中国态度,使我政府中人多不满。九龙问题既悬而未决,香港问题则暗示无交还中国之意;西藏问题则反对中国实行控制;五千万镑借款事,则坚不让步,以致迄无结果。职是种种,蒋先生对访英一事,颇不热心。并拟即将原定访英团人数缩减。”29日,蒋决定访英团成员由原定八人减为四人,蒋廷黻、萧同兹、钱端升、杭立武四人均不必去。王世杰认为那样能讲演英语之人太少了,坚持在钱杭二人中,应有一人前往,于是最终确定:王世杰、王云五、胡霖、温源宁、杭立武五人前往,李惟果任秘书。这样访问团就由参政会和立法院组成,温源宁来自立法院,其他四名成员来自参政会,当时王世杰为国民参政会主席团成员。
英方的表现令中国失望,是导致访英团人选发生骤变的根本原因。当然变化的不仅是成员的数量,访问团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友好访问团”变成了“中国访英团”(The Chinese Mission toGreat Britain)。尽管此种称谓在顾维钧看来容易引起误会。
三、结论
在议会访华团来华之前,中方便决定派报聘团赴英访问。在蒋夫人拒绝访英之后,为了争取英方在反攻缅甸上的支持和合作,中方对此次访问格外重视。蒋介石全程参与了访英团成员的选择,并做了最终决定。在人选的范围上,中方突破了最初将成员限定在参政员的限制,将选择的范围扩大到政府;在成员人数上,将原打算派遣的五人一度扩充至八人。然而,这一时期英方的表现却令中方一再失望。最终,中方对此次访问兴趣大减,于是,访问团成员的人数又恢复到最初确定的五人,成员也全部来自参政会和立法院。访问团在性质上又回到了与议会访华团最为接近的程度。
团员人选的一再变更,一方面表明中方对中英关系非常重视,另一方面表明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充满波折。
[作者简介] 丁兆东(1971—),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蔡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