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是,在肯定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的同时,有必要对当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换个角度去审视、认识和发现,以便作进一步反思与探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炒得“火热”的电化教学作些“冷”思考。下面,我针对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本末倒置,背离教学目标
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的收获如何,不是看是否使用了何种媒体。教学设备的改进可以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并为改进课内外作业的内容和方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教学手段虽然在变化、在更新,但它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它始终只是辅助的工具和手段,只是教学成功的“外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因此必须树立整合思想,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地相互替代,进而本末倒置。
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步入了一些误区
有的过分追求全程效果,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从上课“欢迎使用”到下课“同学们再见”,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电脑的播放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有的只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了重点、难点的解决,不知道课件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什么问题;有的只是在出示题目时频频使用课件,仅仅充当了电子黑板或投影片,未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有的把界面色彩搞得纷繁复杂,以为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而忽略了课堂教学应着重掌握的知识;有的过分地追求“多媒体”,忽视了对教学的干扰。如一开始就是一段动听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出现鼓掌声或者“你真棒”的赞扬声;答错了,出现砸碎玻璃杯或“再想想”的声音。
三、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事实上有些多媒体的使用,往往成了“幻灯机”、“电子黑板”的简单叠加,教师成了机器的操作员和画面的讲解员,这样的教学,教师失去了形象的体态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失去了与学生的互动过程。
要改变这些现象,关键是要注重实效。教师课前要周密考虑,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适宜、最有效。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问“你能说说汽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吗?”紧接着画面展示一个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咯噔、咯噔”地行驶在道路上,慢慢地轮子变成了椭圆形,这辆汽车继续跑着,可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的轮子变圆了,圆的轮子跑得可快了,汽车也“嘀嘀嗒嗒”地唱起歌来了。显而易见,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如在观察的模糊处,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对人不同程度的视觉刺激,来提醒学生的注意;在需要模仿、练习的环节,可创设供学生仿真、学习的“虚拟现实”的机会;利用不同文字、图片的对比展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熟悉的环境,增强他们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远离单调、乏味的学习环境,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他们的学习生活多了一分精彩,但也要科学、适当,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工作单位 陕西省华县城关小学)责任编辑杨博
一、本末倒置,背离教学目标
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的收获如何,不是看是否使用了何种媒体。教学设备的改进可以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并为改进课内外作业的内容和方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教学手段虽然在变化、在更新,但它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它始终只是辅助的工具和手段,只是教学成功的“外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因此必须树立整合思想,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地相互替代,进而本末倒置。
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步入了一些误区
有的过分追求全程效果,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从上课“欢迎使用”到下课“同学们再见”,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电脑的播放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有的只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了重点、难点的解决,不知道课件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什么问题;有的只是在出示题目时频频使用课件,仅仅充当了电子黑板或投影片,未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有的把界面色彩搞得纷繁复杂,以为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反而使学生眼花缭乱,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而忽略了课堂教学应着重掌握的知识;有的过分地追求“多媒体”,忽视了对教学的干扰。如一开始就是一段动听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出现鼓掌声或者“你真棒”的赞扬声;答错了,出现砸碎玻璃杯或“再想想”的声音。
三、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事实上有些多媒体的使用,往往成了“幻灯机”、“电子黑板”的简单叠加,教师成了机器的操作员和画面的讲解员,这样的教学,教师失去了形象的体态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失去了与学生的互动过程。
要改变这些现象,关键是要注重实效。教师课前要周密考虑,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适宜、最有效。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问“你能说说汽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吗?”紧接着画面展示一个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咯噔、咯噔”地行驶在道路上,慢慢地轮子变成了椭圆形,这辆汽车继续跑着,可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的轮子变圆了,圆的轮子跑得可快了,汽车也“嘀嘀嗒嗒”地唱起歌来了。显而易见,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如在观察的模糊处,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对人不同程度的视觉刺激,来提醒学生的注意;在需要模仿、练习的环节,可创设供学生仿真、学习的“虚拟现实”的机会;利用不同文字、图片的对比展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熟悉的环境,增强他们的视觉效果,让学生远离单调、乏味的学习环境,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他们的学习生活多了一分精彩,但也要科学、适当,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工作单位 陕西省华县城关小学)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