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为了能够提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可行的具有前瞻性、导向性、适用性的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草案,本课题组采取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整理2003至2006年历次调查情况的基础上,对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做出如下概要总结与分析。
一、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档案信息化的组织与规划
市档案局已成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于2004年出台了《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2004—2005年工作计划》。截至2005年底,崇文等12个区县档案局也成为本地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石景山等16个区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91个单位进行了档案信息化规划工作,其中17个单位有独立的档案信息化规划,74个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被列入本单位办公自动化规划之中,两项合计占被调查单位的85%。
(二)档案信息化规范性管理
自2003年开始,市档案局或与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及《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截至2005年11月,朝阳等16个区县档案局馆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的有关制度。而在2006年10月对63个市属单位的调查中,只有16个单位制定了本单位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有9个单位制定了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分别占被调查单位的25,4%和14,29%。
(三)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本市1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根据馆藏实际和社会需求,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档案目录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宗、案卷、文件级档案目录数据库,专题档案目录数据库、开放档案目录数据库等。绝大多数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截至2005年11月,市档案馆累计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44,6万卷(册),共1693,3万页,数字化档案数量约占馆藏总量的29,1%。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填有机读档案目录的具体单位有60个,目录总量合计共130,7万条。另有46个单位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其中16个单位档案数字化的具体数量合计共6235,6万页。
(四)档案管理系统开发
开发档案管理系统是规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2004年,全市18个区县档案馆均安装了《区县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此外,各区县档案局馆根据实际需要,也自行研制或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了一些档案管理软件。
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48个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有档案管理模块,占44,9%。另有36个单位自行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有40个单位购买了京通、科怡、飞狐灵通等档案管理软件。而在2006年10月对63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只有17个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具备归档功能,仅占被调查单位的26,98%。
(五)档案网站建设
档案局馆网站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资源、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管理服务的信息平台。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档案局馆、崇文区档案局馆等18个单位的档案网站与政府信息网连通,其中绝大多数档案局馆可以对其网页进行自行维护。
截至2005年底,在市档案局馆网站上可以检索到明清档案数据库、民国档案数据库、劳模档案数据库、工商与税务档案数据库等,共78,92万条开放档案目录。同时有28万页档案可在网上全文阅览。18个区县档案馆基本上都建有劳模、婚姻、知青、招工等档案目录数据库,在区县档案局馆网站上有110万条(包括文件级和案卷级)开放档案目录可供检索,有的网站还可以检索到全文。
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78个单位的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局域网和政务网连接,占被调查单位的72,9%。有76个单位建立了对社会公开的网站,但公开档案及有关内容的只有7个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6,5%。
(六)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
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是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保障。截至2005年9月,西城等17个区县档案局馆开展了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的培训,或组织人员参加了市档案局和区县有关部门举办的信息化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培训。
在2005年5月对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58人参加过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数据库软件和档案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培训,约占被调查人员的54,2%。
(七)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配备适用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设施,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截至2005年底,市档案局馆有计算机263台,服务器11台;18个区县档案局馆有计算机389台,服务器32台。其中宣武区等12个区县档案局馆实现了工作人员人均一机,海淀区等15个区县档案局馆购置了服务器。
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103个单位的档案部门配备了计算机,约占被调查单位的96,3%。
二、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一)档案信息化领导组织体系已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的履职能力需切实增强
针对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的现状和《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2004—2005年工作计划》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尽快建立起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承担对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审定,档案信息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档案信息化任务分配的协调,以及档案信息化规划落实的监督等职责,以切实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执行效果。为了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能够落实,应明确其具体的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并纳入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计划。
(二)档案信息化宏观指导性文件已制发,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迫在眉睫
目前,本市档案信息化规范性建设仅限于宏观指导性文件的制定,尚缺乏对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特别是对业务和技术性规范的研究制定。“十一五”时期,市档案局应加强对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研究,并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标准规范,如电子文件的归档制度与进馆办法、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等制定工作。
(三)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逐步推进,业务管理系统设计符合文件归档要求的研究亟待加强
目前,市档案馆已研发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本市18个区县档案馆已运行科怡公司与市档案局合作开发的《区县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在2005年5月被调查的107个市属单位中,有76个单位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档案管理软件,有48个单位运行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具备了文 档一体化管理的能力,但在42个有业务管理系统的单位中只有14个单位的业务管理系统具有电子文件归档功能。而在2006年10月被调查的63个市属单位中,只有7个单位的业务系统具备电子文件的归档功能。可见,市档案局亟待组织力量加强对市属单位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情况的调研,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监督、指导有关单位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工作。
(四)各档案局馆开发信息资源富有成效,全市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需提上日程
为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北京”和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需求主导、资源共享及保障安全的原则,重点抓档案数据库的规范建设及全市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建立全市档案门户网站,为实现全市档案目录数据库、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录音录像档案数据库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的整合和共享提供平台。利用政务专网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馆藏暂不开放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为领导决策信息系统提供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档案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从而形成全市多层次多类型可共享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
(五)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刚起步,培训的层次性与适用性需增强
据2005年5月对107个市属单位的调查,回答参加过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的58人中,只有27人接受了档案管理的系统培训。参加过有关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的人员,仅占被调查人员的25,2%。
在“十一五”期间,市档案局首先应组织专家在借鉴现有档案信息化培训教材,并基于本市档案信息化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编写适用的系列培训教材或课件。其次,应加强对不同层次和类型人员进行的培训。根据档案行政管理人员、馆室业务人员及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化战略与规划、基础知识及相关技术等的需求重点不同配置培训课程,以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员都能在数字环境下胜任守土之责,创造性地做好档案行政管理、档案实体管理及信息开发利用工作。
(六)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满足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跟进投入
从档案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配备的数量上看,大多数单位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但从适应本地区、本单位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方便、快捷地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和公共管理服务的角度来讲,各地区和单位还应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市和区县档案局馆应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配备适应智能、集成及安全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各单位应结合电子政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建设情况,配备能够满足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及移交进馆需要的软硬件设施。
(执笔:马素萍)
一、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档案信息化的组织与规划
市档案局已成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于2004年出台了《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2004—2005年工作计划》。截至2005年底,崇文等12个区县档案局也成为本地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石景山等16个区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91个单位进行了档案信息化规划工作,其中17个单位有独立的档案信息化规划,74个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被列入本单位办公自动化规划之中,两项合计占被调查单位的85%。
(二)档案信息化规范性管理
自2003年开始,市档案局或与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及《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截至2005年11月,朝阳等16个区县档案局馆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的有关制度。而在2006年10月对63个市属单位的调查中,只有16个单位制定了本单位的电子文件归档制度,有9个单位制定了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分别占被调查单位的25,4%和14,29%。
(三)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本市1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根据馆藏实际和社会需求,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档案目录数据库,主要包括全宗、案卷、文件级档案目录数据库,专题档案目录数据库、开放档案目录数据库等。绝大多数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截至2005年11月,市档案馆累计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44,6万卷(册),共1693,3万页,数字化档案数量约占馆藏总量的29,1%。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填有机读档案目录的具体单位有60个,目录总量合计共130,7万条。另有46个单位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其中16个单位档案数字化的具体数量合计共6235,6万页。
(四)档案管理系统开发
开发档案管理系统是规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2004年,全市18个区县档案馆均安装了《区县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此外,各区县档案局馆根据实际需要,也自行研制或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了一些档案管理软件。
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48个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有档案管理模块,占44,9%。另有36个单位自行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有40个单位购买了京通、科怡、飞狐灵通等档案管理软件。而在2006年10月对63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只有17个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具备归档功能,仅占被调查单位的26,98%。
(五)档案网站建设
档案局馆网站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资源、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管理服务的信息平台。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档案局馆、崇文区档案局馆等18个单位的档案网站与政府信息网连通,其中绝大多数档案局馆可以对其网页进行自行维护。
截至2005年底,在市档案局馆网站上可以检索到明清档案数据库、民国档案数据库、劳模档案数据库、工商与税务档案数据库等,共78,92万条开放档案目录。同时有28万页档案可在网上全文阅览。18个区县档案馆基本上都建有劳模、婚姻、知青、招工等档案目录数据库,在区县档案局馆网站上有110万条(包括文件级和案卷级)开放档案目录可供检索,有的网站还可以检索到全文。
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78个单位的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局域网和政务网连接,占被调查单位的72,9%。有76个单位建立了对社会公开的网站,但公开档案及有关内容的只有7个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6,5%。
(六)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
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是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保障。截至2005年9月,西城等17个区县档案局馆开展了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的培训,或组织人员参加了市档案局和区县有关部门举办的信息化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培训。
在2005年5月对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58人参加过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数据库软件和档案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培训,约占被调查人员的54,2%。
(七)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配备适用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设施,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截至2005年底,市档案局馆有计算机263台,服务器11台;18个区县档案局馆有计算机389台,服务器32台。其中宣武区等12个区县档案局馆实现了工作人员人均一机,海淀区等15个区县档案局馆购置了服务器。
截至2005年5月,在107个被调查的市属单位中,有103个单位的档案部门配备了计算机,约占被调查单位的96,3%。
二、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
(一)档案信息化领导组织体系已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的履职能力需切实增强
针对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的现状和《北京市档案信息化建设2004—2005年工作计划》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尽快建立起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承担对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审定,档案信息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档案信息化任务分配的协调,以及档案信息化规划落实的监督等职责,以切实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执行效果。为了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能够落实,应明确其具体的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并纳入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计划。
(二)档案信息化宏观指导性文件已制发,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迫在眉睫
目前,本市档案信息化规范性建设仅限于宏观指导性文件的制定,尚缺乏对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特别是对业务和技术性规范的研究制定。“十一五”时期,市档案局应加强对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研究,并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标准规范,如电子文件的归档制度与进馆办法、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等制定工作。
(三)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逐步推进,业务管理系统设计符合文件归档要求的研究亟待加强
目前,市档案馆已研发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本市18个区县档案馆已运行科怡公司与市档案局合作开发的《区县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在2005年5月被调查的107个市属单位中,有76个单位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档案管理软件,有48个单位运行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具备了文 档一体化管理的能力,但在42个有业务管理系统的单位中只有14个单位的业务管理系统具有电子文件归档功能。而在2006年10月被调查的63个市属单位中,只有7个单位的业务系统具备电子文件的归档功能。可见,市档案局亟待组织力量加强对市属单位业务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情况的调研,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监督、指导有关单位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工作。
(四)各档案局馆开发信息资源富有成效,全市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需提上日程
为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与“数字北京”和国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需求主导、资源共享及保障安全的原则,重点抓档案数据库的规范建设及全市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建立全市档案门户网站,为实现全市档案目录数据库、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录音录像档案数据库及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的整合和共享提供平台。利用政务专网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馆藏暂不开放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为领导决策信息系统提供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档案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服务,从而形成全市多层次多类型可共享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
(五)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刚起步,培训的层次性与适用性需增强
据2005年5月对107个市属单位的调查,回答参加过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的58人中,只有27人接受了档案管理的系统培训。参加过有关档案信息化知识与技术培训的人员,仅占被调查人员的25,2%。
在“十一五”期间,市档案局首先应组织专家在借鉴现有档案信息化培训教材,并基于本市档案信息化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编写适用的系列培训教材或课件。其次,应加强对不同层次和类型人员进行的培训。根据档案行政管理人员、馆室业务人员及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化战略与规划、基础知识及相关技术等的需求重点不同配置培训课程,以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员都能在数字环境下胜任守土之责,创造性地做好档案行政管理、档案实体管理及信息开发利用工作。
(六)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满足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跟进投入
从档案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配备的数量上看,大多数单位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但从适应本地区、本单位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方便、快捷地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和公共管理服务的角度来讲,各地区和单位还应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市和区县档案局馆应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配备适应智能、集成及安全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各单位应结合电子政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建设情况,配备能够满足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及移交进馆需要的软硬件设施。
(执笔:马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