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更美妙吗?让人最沉醉的,竟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梦境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常做梦吗?四种最常见的梦是被追赶、坠落、在学校与性。因为梦,让平凡的人生增添了许多滋味,其实梦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无谓,也不尽如弗洛伊德所论,皆与“性压抑”或潜意识有关。梦,其实非常科学,也非常实用。
  梦境是演化程度极高的脑部功能,一种特别清晰的意识形态。
  ——科赫(神经科学家)
  讲到做梦,不能不提提脑子。脑,是宇宙已知最复杂的系统。而脑中最让人迷惘、在意、还不完全清楚运作奥秘的,无疑是“意识”。如何确切指出“意识”究竟在脑的哪个部位、由哪一组细胞产生,是无数科学家戮力追寻的圣杯。做梦,则是意识拼图中最迷人的一块碎片。人脑中,意识究竟在哪里、如何运作,正是本书最终要探讨的主旨。
  关于梦境的记录很早,第一本最完整的解梦书是公元一世纪希腊人阿特米多鲁斯编成的堂堂五大卷《梦的诠释》。近代则有弗罗伊德《梦的解析》,认为梦是隐藏性欲的结果。这个观念影响甚巨,但也逐渐被推翻。弟子荣格认为梦展露了心愿与渴望(未必全都是性欲),梦让我们了解了潜意识并帮助我们实践。这些研究虽未必全都正确,却也建立了梦境分析的基础。
  梦有没有颜色?在彩色相片出现以前,梦多为黑白,与主流媒材有密切关联。其它感官在梦里的表现,听觉为50%,触觉及动感为15%,味觉和嗅觉的记录很罕见。梦有无文化差异呢?据统计,任何民族、人种,梦境相同的远大过相异的。梦境研究趣事颇多,这里分享两则:
  睡眠实验趣事一:一群歌舞女郎看到征求睡眠者的广告,觉得只要(真的)睡觉就能拿钱,何乐而不为?于是深夜下班后,直接从歌台舞榭前往科学家公寓里的实验室。翌晨带着残妆,跟着一夜没睡忙着记录的疲累科学家一起走出公寓。几番下来,不禁惹得管理员满腹狐疑。
  睡眠实验趣事二:参加睡眠实验的受试者很挑剔,嫌睡觉环境不好、床不舒服、灯光差等等,科学家很恼火,走到隔壁房跟助理说:“如果他两分钟内不睡着,我就把他电死算了!”没料到麦克风没关,该位受试者于是神速入睡,圆满完成实验。
  梦,让人着迷之处是大脑竟然创造了让它自己也惊讶的事物。
  ——安卓布斯(纽约市立大学认知心理学家)
  科学家对于梦境功能的观点,会因为追求的研究形态不同而有别。例如心理学研究者会论证做梦阶段以调节情绪为中心;研究梦与记忆固化者会强调梦境对学习的重要性;更有研究者认为REM(快速眼动期)睡眠固然对于调节体温与其它生理功能是必要的,做梦本身却不具功能。姑且不论科学上的证据,真实人生中,梦提供了创意、解答,甚至发明的案例非常多。
  披头士合唱团(The Beatles)的保罗麦卡尼某日醒来,脑中盘旋着一段旋律,猜想是在哪里听过的。问了很多人,也弹给别人听,都说以前没听过。他最后相信是自己原创的才发表,成为有史以来播放次数最多的名曲——昨日(Yesterday)。
  “梦”是大脑的工具,用来处理来自每日经验的生存相关信息,并将之整合到指引未来行为的脑内模型之中。梦也可以反映内在情绪、现实压力,让大脑储存记忆(一说睡眠是在清除记忆)以便强化我们生存的能力——梦是生存必备的调节能力。每晚将压抑没排除的情绪处理掉,我们才能继续面对明日的太阳。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三分之二的梦是负面的,以恐惧、焦虑与紧张为主。睡着了,我们的身体可以充电;做梦了,我们才能继续活下去。睡眠是恩赐、上帝创世后的第七天,而“做梦”则是合法的吗啡、天然的排毒方子。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去。
  ——纳兰容若
  研究梦的运作可以理解意识(心智)的运作。神经科学家葛詹尼加说98%的脑部作业是在意识知觉范围外的;而95%的行动是在无意识中决定的。既然这样,意识有什么作用,为何还要存在呢?科赫认为“可能因为意识让整个系统可以事先计划未来的行动,开发或许无穷无尽的行为方式,而且让人有可能具备明确的记忆。”这些理论在书中以“清醒梦”的实验一一详加左证。
  作者援引“庄周梦蝶”作为“清醒梦”章节的开场,尽收画龙点睛之妙!梦境与清醒的现实都建立在幻觉上,乍听很怪异,其实都有科学根据。无论是醒或睡,意识的运作都是基于脑部当时可得的最佳信息源所建构的世界模型;驱动意识的模型只能藉由记忆中取得的脉络性信息来组成。所以,认为发生在清醒时的事才是唯一真实的这种看法并不正确,理解梦境也是理解意识的关键。只要梦还在持续,它就是真的。至此不得不对两千多年前并非科学家的庄子洞见大感惊诧。
  人生还能有什么更超越梦境?愿你夜夜都有梦!
其他文献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狄更斯用最简洁最精炼的语言,为《双城记》这部世界名著开了一个不能再好的开头,也为后世所广泛引用。对于当下的中国图书业而言,我们无法断定这就是书业“最坏的年代”,但至少算是“不好的年代”,数字出版的加速推进让传统出版多少有些如履薄冰,阅读率的下滑也让出版从业者战战兢兢,不过对于童书出版而言,这的确可以算得上是“the best of times”,最好的年代。  
期刊
艾丽丝·门罗作品套装  作者:艾丽丝·门罗  出版社:译林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大师艾丽丝·门罗七部代表作品完整收录,短篇小说艺术绽放异彩,平静生活表面之下风波诡谲,从女性角度切入女人的生活与心态,温柔的剖析她们的爱与欲、痛苦与悲欢以及想追求的渴望与向往。  莳花集  作者:呀呀 绘  出版社:湖南美术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知名插画家呀呀的最
期刊
上海博物馆最近正在举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位于二楼的第二展览厅内汇聚了如让-莱昂·杰罗姆(Jean-Leon Gerome)的《弄蛇人》(The Snake Charmer)(你也能在萨义德《东方学》(Orientalism)的封面上找到这幅画)、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读书的莫奈夫人》(Camille Monet
期刊
“星星画会”是70年代一抹亮色。与“星星”有关的日子,那是情感渴望自由,灵魂相信未来的时代。三十年后,带着“星星”时代的伤痕,李爽从尘封的报纸和传说中走出来,从“中法史上最浪漫的爱情故事”里走出来,用她的私人札记《爽》展示了一个艺术家淡化伤痕、修复自我的过程。  26岁那年出狱后,李爽移居到法国结婚,一颗年轻的心怀揣着伤痛、期盼与不安,开始她在法国的艺术生涯。时至今日,她仍以中国画家的身份亮相于法
期刊
出版发行行业,是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大多数线下书店选择了暂停营业,图书电商是仅存的亮点。但是,由于快递员工复工、交通限制等因素,目前电商的运力还没有完全恢复,那么出版机构和电商该如何应对?在目前的环境下,图书电商如何做?我们整理了目前出版业的做法,并给出我们的建议。  出版企业:营销向线上转移  出版企业的销售从线下书店,转到线上书店,已经是长期趋势。针对目前的疫情,国有出版企业加快了销售向线
期刊
十年前,如果有人辞掉工作,背上家当出门长期旅行,一定会被绝大多数人看作是“不务正业”的疯狂举动。而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大学毕业后暂缓进入社会的脚步,或是辞掉城市里繁忙的工作,了无牵绊地踏上一段长长的旅程。这样的举动,已经从不被多数人所理解的“逃避现实”的荒唐行为,变成了时下逐渐被世人接受的“间隔年旅行”。而孙东纯,绝对算得上是中国推动“间隔年(Gap Year)”旅行概念的标志性人物。  
期刊
我的心,我的眼,看见台湾  作者:齐柏林  出版社:圆神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2013年,齐柏林所拍摄的台湾第一部空拍记录片《看见台湾》终于完成,令人惊艳、感动、心疼的的台湾,撼动了所有观影者的心。许多片中看不见的故事,也都收录在本书当中,包括许多贵人相助的缘由、筹拍过程及拍摄现场的幕后故事、第一次空拍电影所遭遇的辛苦等。  塔里的男人  作者:亚拉文·雅迪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
期刊
台妹时光  作者:陈雪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陈雪书写自身年轻时候的往事,回忆她遍及台湾小乡镇与城市的足迹,故事场景集中在野溪、路旁面摊、小吃店、卡拉OK店等地。她深刻的文笔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 “台湾味”深刻的观察。  十字路口  作者:Wm Paul Young  出版社:大乐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生活独来独往的安东尼,某日醒过来,发现自己置
期刊
我在小学四年级以前,受的是日本教育,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湾光复。但光复只是政治上的,在文化上,因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长达五十年之久,所以文字和语言的光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光复四年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败退到台湾时,人生地不熟,心里有来自双方面的恐惧。为了自身的安全,即刻实施所谓的军政时期,颁布以安定为由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动不动就是死刑的法律,把整个台湾的空气弄
期刊
过去贫困的农业时代,绝大部分百姓不识字,因而被称为“文盲”。还好凭劳动生活不怎么需要用到文字,仅靠语言即能传达、沟通、争吵、言笑和敬神祷告等。他们从出生到死亡,一辈子都使用同一种语言,比起极少数识字的人,他们的语言活很多。  从时间上来看,语言的历史有上万年,而文字的历史,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三千八百年。到了近代农业社会转型,文字才普遍起来。我不是否定文字的价值,而是希望大家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