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多媒体技术因其能创设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声音图像于一体的教学环境,成为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激发朗读欲望、培养朗读能力的有效手段。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训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4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通过让学生掌握丰富的阅读方式,进而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对于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训练语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义务教育阶段硬件建设的加大投入,现代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走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技术因其能创设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声音图像于一体的教学环境,成为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激发朗读欲望、培养朗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体辅助朗读教学已渐成泛滥之势。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还是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原则,慎用多媒体。应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训练。
1 改编成影视音作品的文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陈颐也说过:“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火种。要上好一节阅读课,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至为关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音乐作品。一些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音乐作品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笔者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这部动画片的片段,一下子使学生进入文本,激发了学生急切朗读文章印证动画片的欲望,学生朗读的兴趣浓烈而急切。笔者听的《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教师首先播放这首欢快动听的歌曲MV,精彩的动画、优美的音乐一下子让学生身临其境,马上进入朗读前的“紧张”状态,跃跃欲试。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盲人摸象》《木兰从军》《后羿射日》等等很多,而据此改编制作的影音作品,在网络资源上可以说是海量,无论是随机播放还是下载都很方便,大大节省了制作课件所用的时间。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多角度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极大地刺激了学生朗读文本的兴趣。
2 蕴含科学知识的文章,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读中感悟
小学阶段的某些文章,涉及比较专业、复杂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点很关键,大多是教材中的难点。虽然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但是小学生受其年龄限制,掌握的科学知识有限,往往很难理解,成为学习的障碍。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导致朗读的兴趣大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把这些枯燥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实验步骤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顺利突破难点,激发读中感悟的欲望。笔者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生动地展现了“上船—画线—装石—称重”的完整过程,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思维从抽象到形象,豁然开朗,难点轻易突破。而教师这时再让学生朗读文章,兴趣浓厚,进而从读中感悟到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突破了朗读训练的难点,实现了读中感悟。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蟋蟀的住宅》《金蝉脱壳》等。
3 怀念革命先辈的文章,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读中共鸣
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作者在创作文章时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涌动着情感。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往往也会产生浓烈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饱含对革命先辈怀念之情的文章。类似这样的文章,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不为学生熟悉,远离学生现代生活,学生难以理解。这类的文章,我们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特定情境,营造悲痛崇敬氛围,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正确把握朗读基调,激发学生朗读欲望。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是一篇具有浓重怀念色彩的文章,它记叙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深切思念和缅怀之情。但是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知之甚少,对文中表现的人民群众思念总理之情无法深入体会。在执教本课时,笔者首先用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接着播放一段纪录片,伴随着深情的哀乐,人们在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灵车,人人落泪、痛不欲生的感人场面,营造了悲痛而又崇敬的文章基调,让学生深受震动,心中充满悲痛之情。此时,指导学生朗读文章,入情入境,自然而然读出感情,从读中感悟到周总理的伟大和人民对他的思念。类似的文章,如《小萝卜头的故事》《我的战友邱少云》《在大海中永生》等,都可适当采用这种方法。
4 古诗词一类的文章,利用多媒体,诗中有画,读中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了相当多的篇幅。由于古诗词语言具有高度浓缩、凝练的特点,学生在理解程度以及想象力培养上均受到一定限制。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点播渲染,将诗、书、画、曲等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伴随婉转悠扬的古筝曲,反复朗读一幅幅画面相对应的句子,很好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体会情感美,鉴赏意境美。学生的朗读技巧得到训练,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适当选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意境,渲染氛围,形象演示,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朗读欲望,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房灵娟.怎样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J].中国校外教育,2007(3):109.
[2] 朱任华.问题解决的功能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4(5):140-14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14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通过让学生掌握丰富的阅读方式,进而使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对于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训练语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义务教育阶段硬件建设的加大投入,现代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走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技术因其能创设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声音图像于一体的教学环境,成为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激发朗读欲望、培养朗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体辅助朗读教学已渐成泛滥之势。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还是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原则,慎用多媒体。应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生的朗读训练。
1 改编成影视音作品的文章,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陈颐也说过:“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火种。要上好一节阅读课,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至为关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音乐作品。一些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音乐作品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笔者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这部动画片的片段,一下子使学生进入文本,激发了学生急切朗读文章印证动画片的欲望,学生朗读的兴趣浓烈而急切。笔者听的《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教师首先播放这首欢快动听的歌曲MV,精彩的动画、优美的音乐一下子让学生身临其境,马上进入朗读前的“紧张”状态,跃跃欲试。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盲人摸象》《木兰从军》《后羿射日》等等很多,而据此改编制作的影音作品,在网络资源上可以说是海量,无论是随机播放还是下载都很方便,大大节省了制作课件所用的时间。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多角度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极大地刺激了学生朗读文本的兴趣。
2 蕴含科学知识的文章,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读中感悟
小学阶段的某些文章,涉及比较专业、复杂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点很关键,大多是教材中的难点。虽然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但是小学生受其年龄限制,掌握的科学知识有限,往往很难理解,成为学习的障碍。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导致朗读的兴趣大减。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把这些枯燥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实验步骤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顺利突破难点,激发读中感悟的欲望。笔者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利用FLASH动画演示,生动地展现了“上船—画线—装石—称重”的完整过程,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思维从抽象到形象,豁然开朗,难点轻易突破。而教师这时再让学生朗读文章,兴趣浓厚,进而从读中感悟到称象的科学道理,从而突破了朗读训练的难点,实现了读中感悟。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蟋蟀的住宅》《金蝉脱壳》等。
3 怀念革命先辈的文章,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读中共鸣
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作者在创作文章时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涌动着情感。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往往也会产生浓烈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饱含对革命先辈怀念之情的文章。类似这样的文章,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不为学生熟悉,远离学生现代生活,学生难以理解。这类的文章,我们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特定情境,营造悲痛崇敬氛围,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正确把握朗读基调,激发学生朗读欲望。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是一篇具有浓重怀念色彩的文章,它记叙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深切思念和缅怀之情。但是小学生对当时的情况知之甚少,对文中表现的人民群众思念总理之情无法深入体会。在执教本课时,笔者首先用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接着播放一段纪录片,伴随着深情的哀乐,人们在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灵车,人人落泪、痛不欲生的感人场面,营造了悲痛而又崇敬的文章基调,让学生深受震动,心中充满悲痛之情。此时,指导学生朗读文章,入情入境,自然而然读出感情,从读中感悟到周总理的伟大和人民对他的思念。类似的文章,如《小萝卜头的故事》《我的战友邱少云》《在大海中永生》等,都可适当采用这种方法。
4 古诗词一类的文章,利用多媒体,诗中有画,读中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了相当多的篇幅。由于古诗词语言具有高度浓缩、凝练的特点,学生在理解程度以及想象力培养上均受到一定限制。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点播渲染,将诗、书、画、曲等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伴随婉转悠扬的古筝曲,反复朗读一幅幅画面相对应的句子,很好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意境,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体会情感美,鉴赏意境美。学生的朗读技巧得到训练,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适当选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意境,渲染氛围,形象演示,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朗读欲望,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房灵娟.怎样上好初中语文活动课[J].中国校外教育,2007(3):109.
[2] 朱任华.问题解决的功能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4(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