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待失败应是一种美德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iu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高考成绩公布时,此刻似乎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得好的学生和家庭欣欣然,考得不好的则情绪复杂。有些家庭或孩子不能承受这样的状况,每年都有悲剧发生。其实道理都明白,人生的路很长,高考的顺利不过仅是人生的一站。反之,即使成绩不佳,也不过是人生路上的插曲,每个人还会有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可一旦真正遇到现实的挫折,我们立即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和难以承受的压力,而社会和家庭似乎也会让你感受到相当的不适。
  我们的社会和家庭还是充满了现实的利益考量,家庭会觉得给全家丢脸没出息,社会的氛围也并不有利。当面嘲笑未必会有,但别人的怜悯或关切也可能让你备感压力。在中国,社会邻里亲戚等人际关系紧密,人们都关心自己亲友的孩子考得如何,这当然是一份关切,但有时过度的关切恰恰让别人尴尬。问得太细,说得太多,会让本已背负压力的人觉得受不了。
  这些本是人生常态,失败和挫折总会出现,所以说,打不垮的人才是真正的俊杰。但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很高,自己又没有经历过挫折,一旦遭遇,就觉得好似灭顶之灾。他们看不到,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会有很多机会和可能。一次挫折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节点,从中汲取教训,挫折也会为自己开启人生新的可能性。没有挫折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同时,不怕议论,不怕关怀,把一切都化为未来前行的动力,正是年轻人需要的素质。“做人要做打不垮的人”,这话听起来像是心灵鸡汤,但其实还是真切的道理。
  对社会和家庭而言,一方面有些话不说,一味地避讳也大可不必。过去没努力,或努力不得法,有点压力也是需要的。但另一方面,也需让年轻人放下包袱,正确对待失败。因此,家庭、亲友或周围人坦然接受现实,给面临压力的年轻人更多鼓励和关爱很重要。这种鼓励和关爱不必刻意为之,有时候太刻意的关怀,往往更添压力。家长则应该自己先迈过这个坎。而亲友最好给这个家庭或孩子更大的空间,这时候不去打扰,让他们更多有自己的空间去平复挫折带来的冲击,其實会更好。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平常心,不能把一种跟红顶白的势利作风带到生活中,学会有分寸地关爱他人其实很必要。把失败和挫折视为成长中“必修课”,有时会让年轻人更能从容地对待人生,也可能会给他们更多走向未来的新动力。一个真正有力量的社会,在赞美和肯定成功的同时,就可以包容和理解失败和挫折,因为在失败和挫折中,人们可以获得更宝贵的东西。一个经得起失败的社会能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著多种,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最近张颐武一直在进行对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二是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