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听说上海有位篆刻家不打印稿,能在印石上随心所欲地急就印章,一、二个小时就刻完一大堆,而且方方古朴雄浑,真是“铁笔一枝扫千军”。笔者与书画结缘多年,也很少见到篆刻功力如此深厚的印人,怀着好奇的心情,近日走访了这位篆刻家—费名瑶。

费先生还不足六十岁,但他却已有五十年的印龄。他的祖父费萱若先生(字化农,号耕云馆主)是一位名满乡里的老报人。老人饱学儒雅,诗书画印四艺俱精,家中往来皆鸿儒,耳濡目染,费名瑶在孩提时早早就开了眼界。从小祖父就辅以书画、篆刻基础,十年下来,已有了相当的积累。祖父给他的旧版《汉印分韵》,《缪篆分韵》和《六书通》,成为陪伴他一生的纪念品,也是这三本书让他一头扎进了印学的艺海。
凭着祖父所教,他一起步就受人欢迎,在学校帮同学刻;毕业分配时帮各年级校友刻;同学回农场前请他帮战友刻;进厂后又帮同事刻;结识书画家后帮书画家刻⋯⋯与他往来较多的书画朋友,只要得知有他去的聚会,就故意不带印章,等他现场急就。几十年来无数次的现场急就章,练就了他可以不假思索平均三、五分钟一方连续不断地产生佳作。名印“二钧汝堂”就是如此得来。2007年11月费名瑶曾拜访冯其庸先生,冯老看了他作品之后说:“印都刻得很好,但我喜欢还是‘二钧汝堂’”,要求再刻一方同种风格的“瓜翁墨禅”。
其实费名瑶原先是因为他的细朱文而闻名遐迩。他的细朱文不像邓(石如)、不像赵(之谦)、不像吴(让之)、不像徐(三庚)、不像王(福),也不像陈(巨来)。他是集众家之长,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且能精到至极。
书画家陈佩秋女士喜爱他的印,寻找了多年,曾请他刻了二十七方印。为了答谢,送了手卷一部,其中书、画各一幅,还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西泠印社老领导刘江先生在《费名瑶印痕》的序中说道:“对圆细朱文一路,更具慧心,谨严清隽、遒劲秀雅,人所誉称直逼赵叔孺、陈巨来、韩登安等前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先生见到他所刻的细朱文后,请他刻了二方“中国美术家协会”大印。
费名瑶的印路很宽,能工能放。能放到力拔山兮的楚霸王,能工到像轻歌曼舞的虞美人。一个篆刻家的作品有如此明显的反差,我倒还不曾见过第二个。然而面对这样的艺术成就,他并不驻足,依旧抱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移地继续努力。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我接触篆刻艺术,开始得很早。还在学生时代,就拿起了刻刀,一刻便不可收拾,整整刻了四十多年。如今年过半百,一头华发了,兴趣依然,这是我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我师出无门,并向来不讳言这一点,我自然也看重“转益多师”,但我只是沉湎于欣赏、揣摩、研究历代优秀篆刻作品,一直把这事作为日课,而不像常人那样,有立雪程门的勇气,受名师耳提面命的幸运。也许,因此走过的弯子要多出常人不少,不过这路是自己走的,好坏也就认了,而不囿于某门某派,似更符合我的个性。我愿意相信,即或闭门造车,也不至于窘迫到一无是处,惨到一无所获。

艺术崇尚个性,人各有好。我治印历来心仪平正,首求字字平正,印印平正,在平正中求和谐,求统一,求情趣。不刻意去标新立异,一任性情在刻印过程中自然流露。以为能进此境界,印章必然大气脱俗,也不会无余韵可味。我知道,要达到这一步,谈何容易?
(费名瑶)
延伸阅读·评论
我过去的用印,皆是方介堪、陈巨来、韩天衡、吴子建四位专家所刻。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谢稚柳的用印中拜读过费名瑶先生的治印,觉得很不错,由于谢先生去世,直到近年,找到了费先生地址,才嘱儿子登门拜请他替我刻了廿七方用印。印中的十四方鸡血石,印面又小又奇、又硬、又皆用圆细朱文,没有一位专家愿意接此一烫手山芋,而费先生刻来却是游刃有余。他的廿七方治印,虽不能说方方精到,但它的半数以上,或可与上述四位专家媲美。 (陈佩秋)

费先生还不足六十岁,但他却已有五十年的印龄。他的祖父费萱若先生(字化农,号耕云馆主)是一位名满乡里的老报人。老人饱学儒雅,诗书画印四艺俱精,家中往来皆鸿儒,耳濡目染,费名瑶在孩提时早早就开了眼界。从小祖父就辅以书画、篆刻基础,十年下来,已有了相当的积累。祖父给他的旧版《汉印分韵》,《缪篆分韵》和《六书通》,成为陪伴他一生的纪念品,也是这三本书让他一头扎进了印学的艺海。
凭着祖父所教,他一起步就受人欢迎,在学校帮同学刻;毕业分配时帮各年级校友刻;同学回农场前请他帮战友刻;进厂后又帮同事刻;结识书画家后帮书画家刻⋯⋯与他往来较多的书画朋友,只要得知有他去的聚会,就故意不带印章,等他现场急就。几十年来无数次的现场急就章,练就了他可以不假思索平均三、五分钟一方连续不断地产生佳作。名印“二钧汝堂”就是如此得来。2007年11月费名瑶曾拜访冯其庸先生,冯老看了他作品之后说:“印都刻得很好,但我喜欢还是‘二钧汝堂’”,要求再刻一方同种风格的“瓜翁墨禅”。
其实费名瑶原先是因为他的细朱文而闻名遐迩。他的细朱文不像邓(石如)、不像赵(之谦)、不像吴(让之)、不像徐(三庚)、不像王(福),也不像陈(巨来)。他是集众家之长,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且能精到至极。
书画家陈佩秋女士喜爱他的印,寻找了多年,曾请他刻了二十七方印。为了答谢,送了手卷一部,其中书、画各一幅,还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西泠印社老领导刘江先生在《费名瑶印痕》的序中说道:“对圆细朱文一路,更具慧心,谨严清隽、遒劲秀雅,人所誉称直逼赵叔孺、陈巨来、韩登安等前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先生见到他所刻的细朱文后,请他刻了二方“中国美术家协会”大印。
费名瑶的印路很宽,能工能放。能放到力拔山兮的楚霸王,能工到像轻歌曼舞的虞美人。一个篆刻家的作品有如此明显的反差,我倒还不曾见过第二个。然而面对这样的艺术成就,他并不驻足,依旧抱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移地继续努力。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我接触篆刻艺术,开始得很早。还在学生时代,就拿起了刻刀,一刻便不可收拾,整整刻了四十多年。如今年过半百,一头华发了,兴趣依然,这是我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我师出无门,并向来不讳言这一点,我自然也看重“转益多师”,但我只是沉湎于欣赏、揣摩、研究历代优秀篆刻作品,一直把这事作为日课,而不像常人那样,有立雪程门的勇气,受名师耳提面命的幸运。也许,因此走过的弯子要多出常人不少,不过这路是自己走的,好坏也就认了,而不囿于某门某派,似更符合我的个性。我愿意相信,即或闭门造车,也不至于窘迫到一无是处,惨到一无所获。

艺术崇尚个性,人各有好。我治印历来心仪平正,首求字字平正,印印平正,在平正中求和谐,求统一,求情趣。不刻意去标新立异,一任性情在刻印过程中自然流露。以为能进此境界,印章必然大气脱俗,也不会无余韵可味。我知道,要达到这一步,谈何容易?
(费名瑶)
延伸阅读·评论
我过去的用印,皆是方介堪、陈巨来、韩天衡、吴子建四位专家所刻。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谢稚柳的用印中拜读过费名瑶先生的治印,觉得很不错,由于谢先生去世,直到近年,找到了费先生地址,才嘱儿子登门拜请他替我刻了廿七方用印。印中的十四方鸡血石,印面又小又奇、又硬、又皆用圆细朱文,没有一位专家愿意接此一烫手山芋,而费先生刻来却是游刃有余。他的廿七方治印,虽不能说方方精到,但它的半数以上,或可与上述四位专家媲美。 (陈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