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探析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立足学情,关注过程训练,使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一致,这样才能优化作文教学。文章以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版)为例,先阐述如何立足学情,再阐述如何关注过程,最后阐述如何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目标分类和开展相应的活动,以此为优化作文教学探索出实践性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策略
  一、立足学情,优化作文教学
  (一)问卷调查,摸清底子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调查问卷,摸清学生的作文底子,以便于日后将要开展的作文教学。教师在调查问卷中可以设计以下内容:1. 你的作文水平怎么样(好,较好,一般,差,较差)?为什么?2. 你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3. 你喜欢写什么类型的作文?4. 你喜欢老师采用怎样的批改方式?为什么?5. 你喜欢老师采用怎样的辅导方式?为什么?6. 你清楚写作的文体要求吗?为什么?教师可以通过1-3题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阻力以及兴趣;通过4-6题改善教师的批改方式、辅导方式等。
  (二)习作分析,前为后用
  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习作,从主题、材料、结构、表达等去发现问题,从而根据学情定出教学重点。前次的习作分析,成为下一次训练的起点。辅导遵循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原则:相同短板,集体评讲;个体弱点,单独辅导。
  二、关注过程,优化作文教学
  (一)单元写作训练以课文为范例,在课文教学中穿插写作教学
  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版)第一单元写作安排: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这契合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以课文为范,在课文教学中穿插写作教学。如教授《春》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来抒发感情。写草时,作者通过“偷偷地”“钻”等字词抓住草的调皮和顽强,还通过“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等写色彩与质感。写人时,作者抓住人的活动进行描述。教师在授课时要胸中有作文,适时对写作知识进行勾连、穿插、点拨。
  (二)写作指导要贯彻始终,关注学生的写作弱点
  1. 初拟提纲,关注过程
  七年级学生列提纲时比较随意,于是笔者针对学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规范的模式。
  3. (结尾)
  教师可立足提纲,从审题、拟题、立意、开篇、选材、构思、结尾等方面初步了解学情,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思维导图,头脑风暴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用思维导图指导写作,让学生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联想和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識领域,从而写出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文章。思维导图还能让学生择优选择素材和进行写作构思。如教学第二单元作文《那一次,我真 》时,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操作:
  (1)素材选择
  题目定为《那一次,我真温暖》,学生先进行素材编排,后通过比对筛选(如图1)。
  (2)过程构思
  如从图1所列的素材中选择材料5,则可用思维导图进行过程的构思(如图2)。
  运用思维导图辅助作文教学,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素材”与“构思”这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探索,可以达到快速列出素材、快速构思的目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有了好的素材与构思,再动笔写作,这时写出来的作文就更优秀了,这也会让作文教学过程更为完善。
  三、目标分类,优化作文教学
  教师可以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引入作文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如根据一、二单元关于“观察”和“添枝加叶”的写作训练,开展“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写作技能课。笔者将学习目标定为:1. 学生能够总结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2. 学生能够掌握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3. 学生能够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分类框架是一种工具,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形式来陈述目标:“学生将能够或学会‘动词 名词’”,其中动词指明认知过程,而名词一般指明知识。如:学生将学会应用(动词)各种经济理论(名词)。
  在运用此理论确定目标时,需反复推敲分类表的纵横维度与学习目标中动词和名词的匹配性。在目标1中的动词是“总结”,属于“认知过程类别”中“2.理解”;名词是“作用”,属于“知识类别”中“B.概念性知识”,所以处于B2区间。同样,在目标2中的动词是“掌握”,属于“2.理解”;名词是“方法”,属于“B.概念性知识”,也处于B2。在目标3中的动词是“运用”,属于“3.应用”;名词是“方法”,属于“B.概念性知识”,却处于B3。目标1、2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3属于“应用概念性知识”。
  目标明晰后,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做到和目标一致。如根据目标1开展活动一:展示课文里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爸爸的花儿落了》里“我”赖床,爸爸打“我”的片段;《背影》里父亲买橘子的细节。引导学生总结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根据目标2开展活动二:学生根据课文里的例子思考怎样进行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根据目标3开展活动三:展示学生的跳高录像,学生根据录像画面的启发,描写跳高场面,写出细节。活动跟目标高度重合,这样的作文教学更有实效。
  总之,统编版教材对写作教学有了科学导向,我们优化作文教学就有了依归。照顾了学情,契合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落实了过程,教学目标分类明晰,教学活动贴合教学目标,弥补了学生写作的不足,优化作文教学就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亲子之间爱的维系是通过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奉献来表现的,但除此以外,我们能否在其它方面使亲子关系得以升华呢?比如心灵的默契、信念的守护、信任的牢固……让家庭的亲密更全面地贯穿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成长最大的力量源泉。    一起做义工  做义工是帮助孩子学会关爱、珍惜幸福的很好途径,和孩子一起做义工,可以使他在家长的带领和教导下,培养爱心、责任心和感恩之情,从客观的角度读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悄然来临了,面对这个盼望已久的假期,很多孩子或许早有了自己的小计划,而对于学龄前的小朋友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帮忙出谋划策。如何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是让孩子尽情游玩,还是抓紧时间“上班”?怎样平衡学习和玩的关系?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又有意义的暑假呢?  嘉嘉从幼儿园毕业后,妈妈为他报了识字班、英语班、珠心算班、绘画班和舞蹈班,想利用暑假从多方
1问题的提出  无锡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比较高,引起了一线数学老师的广泛兴趣.我们盘点了对于勾股定理部分的考查,对其中的亮点部分值得反思.結合在复习中遇到的一些有思维难度的试题,我们组织一个微专题,以这些题目为基本素材,让大家感受藏得深的隐含条件如何发掘.所谓顺势而为,如何把握这个势,才能探得出解题的门路,本文与大家共同分享.
摘要:信息时代,网络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重要载体是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需要、以人为本的需要和教育方法创新的需要。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角色理论为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这一载体,可以更好地解析其产生背景、剖析其功能、探析其不足和分析其走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载体; 角色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
摘要: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数学教师应转变自身的育人观念,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助力。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讲述数学家故事、习题讲解这三大途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自觉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爱国主义;渗透途径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
经常有妈妈问我,你一个人带娃,做家务的时候怎么办啊?  三年前刚辞职带苏宝的时候,我也被这个问题难倒过。一开始我是等苏宝小睡时做饭,结果发现那点时间,根本不够做完任何事情。  摸石头过河一段时间后,终于找到解决办法:我做饭她也“做饭”,我做家务她也跟着做家务,大原则是她和我共享一个工作区域,给她安排一些适龄的活动。本来是为了解决“做飯时没人带娃、带娃就没法做饭”的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厨房竟
孩子学琴一段时间以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练琴的效率、学琴的进度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原本已经掌握的技巧也会出错,孩子甚至开始厌恶学琴——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孩子学琴的“高原期”。  几乎每个孩子在学琴过程中都要经历一次或多次“高原期”,出现各种各样的“高原反应”,就连家长也会跟着有了各种负面情绪,家中一片低气压笼罩。下面就介绍几种应对“高原期”的实用战术,看看有没有办法能解压透气,重拾学琴兴致。   
关联直觉具有瞭望功能,起于概念直觉,终于应用直觉和创新直觉.2020年苏州市中考数学试题清爽干净,约简精致.集中考查了学生的概念直觉、应用直觉和创新直觉.其中,第9题、第10题、第18题考查了概念直觉,第21题、第22题、第27题考查了应用直觉,第25题、第26题、第28题考查了创新直觉,突出直觉的相似性、相关性和连续性考查特色,体现了选拔和育人并重的新思路.  本文主要以第18题、第26题、第2
金钱培养不出“小神童”    “现阶段我国的早期教育变成了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的训练,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早期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视,早期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李季湄在日前举行的“儿童早期发展高层论坛”上,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吸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高效课堂在多媒体的支持下也更容易达成,它可以变传统教学的单一、呆板、枯燥为多元化、生动有趣。那么,如何适应教改要求,整合多媒体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教学,以提高品德教学的效果呢?文章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增进师生交流、拓展课外延伸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