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展览的印象涉及到评价问题——
大凡美术展览,展示的就是艺术家的成果,至于个性张扬的作品是怎么来的,观者无从知晓,作者也秘而不宣……人们根据作品进行的评价叫做终极评价,终极的成果,因为教育评价还有目标和过程的评价,目标是否适切,重要的是过程如何体现实施者的理念方法等等,细细想来,家长最关心的也应该是教育过程。
尹东权先生的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就是他教育过程一个个横切面的展示,在这里我们鲜见平素亮丽完整的儿童画作品,看到的是原生的对生活的感悟,速写或近似速写的油画,恰是儿童的真切反映,充满天趣童真的眼光,通过手绘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其原生态的生动性表露无遗,这样的展览因此就有了学术价值,有了可以从生理、心理、教育和美学等诸方面进行考量开展研究的地方。
美术作品首先是好看,6岁的王乐妍画她的小朋友,变化的线条一下子抓住最引人注目的眼神;到15岁的陆心悦的手里构图更显完整,仿佛一幅文学作品的插图;更小一点的尹江对物象表现了她的趣味;也有严谨的东西,13岁的董志远在写生的时候投入了对体积(素描)的理解;陈琳的《电视里的芭蕾》那几根线条成熟的艺术家也不过如此。从画里看得出作者的性别,男孩不“娘”,女娃不狂。画时的性格心情跃然纸上,充分说明美术学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操作,构图造型是形式美的体现。
艺术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观赏美术作品同时能读懂他们眼中的生活,看到儿童关注了自然,殷悦的《雾散了》色调统一,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充分说明美即生活,存在就是合理;陈欣然描写的雪景,极致的灰色呈现一点点色的彩度,在块面造型中带上一点线,对比强烈,但又不是张牙舞爪;尤悠笔下的清新、韩鹭画里的气场、萱亦蓉的怀旧、胡诗涵的恬静,其作品厚薄、干湿、虚实、线面、鲜灰的处理,都做到了法则为我所用,从心欲不逾矩而自然贴切;张擎天画的《异国姐姐》,灰粉红色的底色和颜面的微细差别,锻炼了色彩分辨力;刘泽弈在《修路》一画中的构图眼看要天地色调一半对一半了,几辆施工的大吊车刺向蓝天又打破了单板格局。几个同学画的窗外景,放在一起仿佛一组音符,串起了一段旋律……
艺术教育完全可以培养这种直觉能力!
其实速写的意义非常重要,像吴冠中、刘大为、吴长江、张自申等大画家,都开始在展出的大作品边上亮出写生稿和创作手札,将其来历、功力和思考都呈现出来,这些速写素描草图同样具有价值备受重视,令人赞叹不已感到非常亲切——原来画是这样画出来的。
通过教育过程的展示我们看到了师生面对生活的作画过程,同时也窥见人的成长过程,这个团队培养学童师法自然,第一位教师是自然生活中诸印象,这个群体锻炼的幼儿取法乎上,第一口奶是大师经典的简约风格——尹先生给予的养料;速写→小构图(美术学科的专业)→日记画→创意画(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这条线索塑造了成功,体现了美术学科育人的优势作用,带动了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因此写生生动的记录,其生命力远远超出作品的本身。试想有一手速写能力又有创意的人在未来社会的各个行业中都会受欢迎的,就是自娱自乐也是很有情趣的呀。
这就是我对展览的印象,还有一点感慨。
我们上海的美术高考拘泥于条件画起了照片,就是考速写也是照片一张,但是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关根本不是靠对照片描摹,而人才更不是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进入大学以后,要真正地写生速写,要画出想法有创意,单靠临摹能做到接轨吗?干什么吆喝什么,去掉了点线面黑白灰黄金分割比例空间的概念,不讲构图构成色彩形式美法则,我们还是美术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把儿童美术“游戏化”,提出“学科模糊”,不谈专业,不讲专用名词,没有学科知识技能的递进,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忽略,那我们老师还应该做什么呢?打铁还得自身硬,老师自己也不画画,不写生创作,那教师拿什么去指导呢?
大凡美术展览,展示的就是艺术家的成果,至于个性张扬的作品是怎么来的,观者无从知晓,作者也秘而不宣……人们根据作品进行的评价叫做终极评价,终极的成果,因为教育评价还有目标和过程的评价,目标是否适切,重要的是过程如何体现实施者的理念方法等等,细细想来,家长最关心的也应该是教育过程。
尹东权先生的师生美术作品展览就是他教育过程一个个横切面的展示,在这里我们鲜见平素亮丽完整的儿童画作品,看到的是原生的对生活的感悟,速写或近似速写的油画,恰是儿童的真切反映,充满天趣童真的眼光,通过手绘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其原生态的生动性表露无遗,这样的展览因此就有了学术价值,有了可以从生理、心理、教育和美学等诸方面进行考量开展研究的地方。
美术作品首先是好看,6岁的王乐妍画她的小朋友,变化的线条一下子抓住最引人注目的眼神;到15岁的陆心悦的手里构图更显完整,仿佛一幅文学作品的插图;更小一点的尹江对物象表现了她的趣味;也有严谨的东西,13岁的董志远在写生的时候投入了对体积(素描)的理解;陈琳的《电视里的芭蕾》那几根线条成熟的艺术家也不过如此。从画里看得出作者的性别,男孩不“娘”,女娃不狂。画时的性格心情跃然纸上,充分说明美术学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操作,构图造型是形式美的体现。
艺术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观赏美术作品同时能读懂他们眼中的生活,看到儿童关注了自然,殷悦的《雾散了》色调统一,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充分说明美即生活,存在就是合理;陈欣然描写的雪景,极致的灰色呈现一点点色的彩度,在块面造型中带上一点线,对比强烈,但又不是张牙舞爪;尤悠笔下的清新、韩鹭画里的气场、萱亦蓉的怀旧、胡诗涵的恬静,其作品厚薄、干湿、虚实、线面、鲜灰的处理,都做到了法则为我所用,从心欲不逾矩而自然贴切;张擎天画的《异国姐姐》,灰粉红色的底色和颜面的微细差别,锻炼了色彩分辨力;刘泽弈在《修路》一画中的构图眼看要天地色调一半对一半了,几辆施工的大吊车刺向蓝天又打破了单板格局。几个同学画的窗外景,放在一起仿佛一组音符,串起了一段旋律……
艺术教育完全可以培养这种直觉能力!
其实速写的意义非常重要,像吴冠中、刘大为、吴长江、张自申等大画家,都开始在展出的大作品边上亮出写生稿和创作手札,将其来历、功力和思考都呈现出来,这些速写素描草图同样具有价值备受重视,令人赞叹不已感到非常亲切——原来画是这样画出来的。
通过教育过程的展示我们看到了师生面对生活的作画过程,同时也窥见人的成长过程,这个团队培养学童师法自然,第一位教师是自然生活中诸印象,这个群体锻炼的幼儿取法乎上,第一口奶是大师经典的简约风格——尹先生给予的养料;速写→小构图(美术学科的专业)→日记画→创意画(综合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这条线索塑造了成功,体现了美术学科育人的优势作用,带动了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因此写生生动的记录,其生命力远远超出作品的本身。试想有一手速写能力又有创意的人在未来社会的各个行业中都会受欢迎的,就是自娱自乐也是很有情趣的呀。
这就是我对展览的印象,还有一点感慨。
我们上海的美术高考拘泥于条件画起了照片,就是考速写也是照片一张,但是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关根本不是靠对照片描摹,而人才更不是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进入大学以后,要真正地写生速写,要画出想法有创意,单靠临摹能做到接轨吗?干什么吆喝什么,去掉了点线面黑白灰黄金分割比例空间的概念,不讲构图构成色彩形式美法则,我们还是美术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把儿童美术“游戏化”,提出“学科模糊”,不谈专业,不讲专用名词,没有学科知识技能的递进,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忽略,那我们老师还应该做什么呢?打铁还得自身硬,老师自己也不画画,不写生创作,那教师拿什么去指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