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铁矿氧化过程中化学粘滞剩磁特性及其古地磁学意义

来源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wxhe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吉林大栗子高纯度天然结晶菱铁矿岩样 ,揭示出菱铁矿在空气环境中氧化分解时获得次生化学粘滞剩磁 (CVRM)的过程 .岩样的CVRM在 490℃出现一个峰值 ,其磁化方向始终与外磁场方向一致 ,未见磁赤铁矿转变为赤铁矿中的自反向行为 .比较有场和零场实验结果 ,提出了由磁性矿物相转变过程产生次生磁化贡献的观点 .连续加热实验显示粗粒结晶菱铁矿在低温氧化条件下具有相对较高稳定性 .最后 ,初步分析了菱铁矿氧化产生CVRM对古地磁学研究的意义 .
其他文献
在子午面内数值模拟了与动量扰动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 研究了前沿激波在赤道附近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探讨了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后随暗腔的形成及其在前沿激波向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利用英国气象局中层大气研究组提供的全球网格温度资料, 采用球面网格面积加权平均和垂直平均的方法计算整个平流层的平均温度, 有效地削弱了大气动力过程对温度的影响, 提取了太阳活动对平流层温度影响的信息. 结果指出, 从1992年1月~1994年9月的33个月中, 100 到1 hPa的平流层月平均温度与相应的月平均太阳射电流量F10.7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达+0.81. 1992~1994年的
用天然麦饭石吸附海水及水溶液中重金属Cu(Ⅱ)、Zn(Ⅱ)、Cd(Ⅱ).结果表明,吸附率随pH变化曲线呈"S"型,在天然水(pH 7.5~8.5)中,麦饭石对海水及水溶液中Cu(Ⅱ)、Zn(Ⅱ)、Cd(Ⅱ)
河北平山小觉地区早前寒武纪阜平群的部分岩石,在经历了区域变质高峰之后,又遭受了差异性深熔作用的改造.笔者采用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测年技术,对变质岩及深熔作用改造形成
In 1996,a serious epizootic called white spot syndrome caused high mortality of cultivated Penaeus chinensis in Qingdao from June to August.Electron microscop
利用单键群 (即SLC)分析方法 ,通过有关SLC特征参量的时间滑移分析 ,结合 1970年以来的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 ,分析了川滇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之 70年代和 80年代 ,90年代的地震活动在总体上是处于中等强度的活动水平。文章认为 ,SLC方法考虑了地震事件的时空关联性 ,可以用来分析区域地震活动趋势 ,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有用工具
由于土壤中有机质降解产生的CO2 和淡水成岩作用的影响,在蓟县早寒武世和晚元古代景儿峪组不整合界面处古风化壳中碳酸盐的δ13C值和δ18O 值明显偏负,从风化壳向下往原岩的方向,δ13C和δ18O
民和盆地下白垩统上部的红古城组是一个多次受洪水作用而形成的多层楼式的旋回序列 ,它以水下沉积构造和水上暴露构造频繁交互的沉积为特征 ,早期与晚期的洪水规模也存在很大
阐述了用广义逆矩阵反演瞬变电磁测深资料的方法和实际效果 ,重点解决大偏移距电偶源瞬变电磁测深资料的反演。 The methods and practical results of inversion of electr
组织记忆理论所表征的组织知识以及组织成员获得、存储和提取知识的过程,对于阐释组织知识管理与成员间互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性界定组织记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