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三学生的汉语水平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1-02
  “老师,我怎么样复习才可以在高考中拿最高分?”
  我经常碰到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我说:“谁都想拿最高分,说说你的优势在哪里?”
  “我从小学开始汉语学得非常好!”
  “我认识好多汉字。”
  “我的口语水平很高,和汉族人交流没问题。”
  “我的老师交给我不少猜答案的技巧。”
  我告诉他们,这些“优势”对考试有帮助,但是它们都不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汉语学得好,汉字认识得多不等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明白一句话的真正含义,能够搞清楚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口语水平高不等于汉语水平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汉族人上到小学毕业就不上学了,另一个汉族人是高中毕业,他们的母语都是汉语,说得都很流利,但你一定同意我的看法,那个高中毕业的人的汉语水平比那个小学毕业的人的高。我从来不反对老师们教考试技巧,但是如果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不高,水平不够,学了多少技巧都是没有用的。
  那我的目的是高三的广大考生能在第一轮高考总复习中抓基础知识,将基础打牢。在高中汉语新课改的形式下,词语的积累与强化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切实加强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今天,重视词语的积累,将对学生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掌握词语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正确灵活的掌握了概念,才能有灵活的思维。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就成了汉语教师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至关重要。
  汉语“积累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好汉语在不断进行的汉语言文字,词汇,句子,文段,文学,文法及文化常识的知识和素材积累的同时,进行汉语学习方法和生活的积累的学习。这种“积累学习”是一种目的的学习,它包含汉语知识和汉语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尤其强调学生有意识培养学习习惯,增强自己学习汉语的条件的学习。汉语学习离不开汉语基础知识的收获。“积累学习”对学习汉语来说非常重要,语言积累的丰富了,就能提高写作水平,汉语能力也就增强了。
  那么说什么,写什么?其实说的都是自己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学好汉语必须强调“积累学习”。一提到积累学习,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书袋子和书呆子,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一定会阻碍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积累学习”,它是一种能力取向,具有多层次性。尤其是高中阶段,“积累学习”的能力取向性主要强调积累习惯的培养。“积累学习”的多层次性主要就积累的内容而言,既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素材,又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经验。
  汉语教学要多一点脚踏实地,少一点形式主义。高中学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字的积累,词的积累,名言名篇的积累,言语方法的积累,生活言语的积累。汉语学习除了通过笔记做好课文词语积累外,高中生更要突出对鲜活词汇和成语的积累。许多人抱怨现在高中生词汇贫乏,语言干瘪,尤其是高考作文,语言乏味,令人生厌者甚多。其根本原因就是词汇积累不够。
  因此,积累知识应该是需要汉语教学常抓不懈的。汉语教师可利用这部分词语及解释因材施教,自行设计词语练习题,如:构成词组,常用词语搭配,造句等,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达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汉语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对汉语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汉语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汉语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汉语
  漠视汉语的学生表现为对汉语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汉语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汉语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汉语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汉语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政史地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汉语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汉语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汉语学习失去了信心。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時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们还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汉语学科的特点。汉语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汉语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汉语,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
  三、调控措施
  1.变汉语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高中学生学习汉语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我想,汉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汉语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我的一些收获和实践经验,但还有许多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让不爱学习汉语的学生渐渐地喜欢上汉语课。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0-01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
【摘要】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学科,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水平等等。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文的多重功能,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 价值 审美能力 自主能力 合作意识 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关键词】得法于课内 收益于课外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0-01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摘要】语文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因此它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一代新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顶起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边天,但是在语文教学方面各大高职院校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探讨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找出制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