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汉初期吸取前朝教训,对外戚限制比较严格。但自明帝后的皇帝大多为未成年登基,给外戚宦官迭握朝政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各自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假借皇权之名铲除异己,导致矫诏情况多次出现。
【关键词】外戚;宦官;矫诏
【中图号】K0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028-01
东汉初期吸取前朝教训,对外戚限制比较严格。但是东汉的13个皇帝只有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是成年人践祚,其他要不是弱冠登基,就是在襁褓孩提中拉来算数。因此洛阳的政局自和帝永元元年,开始出现外戚宦官迭握朝政,互相诛戮的局面。略加深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延熹二年,桓帝与五宦官诛梁翼之前为一阶段,外戚势力强大。东汉外戚之祸极于梁翼专权,此后宦官之权转盛,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多以外戚的失败告终。外戚宦官斗争的过程中宦官矫诏的情况多次出现。
东汉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皆是幼年登基,自然不能亲政,大权便落在了母后及其亲属的手中。东汉时期最有权势的外戚是梁翼,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初,梁冀两妹为顺桓二帝皇后,冀代父商为大将军,再世权戚,威振天下。冀自诛太尉李固、杜乔等,骄横益甚,皇后乘埶忌恣,多所鸩毒,上下钳口,莫有言者。由史料记载可知梁翼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竟然诛杀了太尉李固、杜乔这样的官员,最终使得“上下钳口,莫有言者”,可见其在朝中的权力非常之大。随着外戚势力的扩展,一部分外戚恃宠骄纵,目无法纪,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甚至鸩杀幼帝,祸国殃民。外戚势力太大,压迫的不只是平民和官吏,首先威胁的是皇帝本身。年幼的皇帝一旦长大,岂能容忍只做傀儡?所以皇帝要选择时机和可以信任的力量打击外戚。借用外部力量打击外戚,有泄露的危险,皇帝只有利用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宦官。太后临朝称制时,皇帝隐忍不发,但是皇帝暗中会团结周围的太监等可以依靠的力量等待时机。太后一旦驾崩,就会引起皇族为争夺权力,大肆戮杀外戚的流血事件,造成国家政局动荡。皇帝由于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只有宦官可以信任,因此,从外戚手中夺取的政权很可能又会落到宦官集团手中,使国家陷入另一个深渊。《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了桓帝从起意到密谋最后依靠宦官力量诛杀梁翼的过程:
帝逼畏久,恒怀不平,恐言泄,不敢谋之。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因如厕,独呼衡问:“左右与外舍不相得者皆谁乎?”衡对曰:“单超、左悺前诣河南尹不疑,礼敬小简,不疑收其兄弟送洛阳狱,二人诣门谢,乃得解。徐璜、具瑗常私忿疾外舍放横,口不敢道。”于是帝呼超、悺入室,谓曰:“梁将军兄弟专固国朝,迫胁外内,公卿以下从其风旨。今欲诛之,于常侍意何如?”超等对曰:“诚国奸贼,当诛日久。臣等弱劣,未知圣意何如耳。”帝曰:“审然者,常侍密图之。”对曰:“图之不难,但恐陛下复中狐疑。”帝曰:“奸臣胁国,当伏其罪,何疑乎。”于是更召璜、瑗等五人,遂定其议,帝啮超臂出血为盟。于是诏收冀及宗亲党与悉诛之。梁太后在的时候,桓帝恐怕泄露消息,对梁翼的不满隐忍不发。太后驾崩后,汉桓帝经过密谋准备后,终于在单超等宦官的支持下,动用一千多名宫中卫兵包围了梁翼的大将军府,诛杀了其全家和同党。在这次斗争中宦官立了大功,得到了桓帝封赏。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桓帝先是同日封单超等五人为侯,后又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并让他们掌管朝政,自此宦官的权力转盛,朝廷更加混乱。外戚得势,宦官必然夺势,宦官夺势,外戚也要争权。宦官帮助桓帝夺回皇权后,权力转盛,变得更加有恃无恐,胡作非为,败坏纲纪。《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说宦官“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宦官的权势既影响了外戚的利益,也对皇权造成了威胁。于是外戚联系皇太后或者皇帝同宦官展开了斗争。所谓“矫诏”,即未经批准而擅自盗用君主的名义发布诏书。矫诏的人员主要以外戚和宦官为主。
首先是宦官矫诏。第一,宦官矫诏是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例如,安帝时期的宦官樊丰等人为了修建私宅,竟然“诈作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见徒材木,各起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樊丰等人竟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伪造诏书,使用国家的人力、钱财为自己建造豪华的娱乐场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宦官的权力之大。第二,宦官矫诏是为诛除政敌的需要。外戚专权,打压宦官,破坏二者力量的平衡,宦官的利益甚至生存的权利受到威胁,而皇帝和皇太后倾向于外戚,宦官不能名正言顺的利用他们的名义发布诏书,只有矫诏。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载:
其次,外戚及其部属的矫诏。宦官掌握实权,打击了外戚势力,外戚会寻找机会反扑。后来灵思何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杀了皇宫禁卫军统帅蹇硕,但由于优柔寡断,丧失良机,反被宦官矫诏所杀。据《后汉书•窦何列传》载,宦官矫诏以太后的名义让何进入宫,在严厉斥责后拔剑杀死了他。何进被杀后,宦官更换了司隶校尉、河南尹,控制皇太后和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何进的部属要想得到皇太后和小皇帝的支持名正言顺的反对宦官,根本没有可能。要除掉宦官,只有矫诏。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苗、绍乃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
所以材料中袁绍与叔父隗矫诏杀死了樊陵、许相,随后大肆诛杀宦官,无论长幼,共杀死两千多人。基本上清除了宦官势力。
另外,宦官专权时不同势力之间争权也会出现矫诏的情况。由于同为宦官,都在皇帝身边做事,不同阵营宦官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宦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还是有疏密之分。当一方的要求地不到皇帝支持时,他们就没有办法借皇帝之手除去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會选择矫诏,利用皇帝的名义打击另一方。据《后汉书•梁统列传》载:从材料可以看出,顺帝在位期间,中常侍张逵、蘧政,内者令石光,尚方令傅福,冗从仆射杜永连和中常侍曹腾、孟贲争权。为了打击中常侍曹腾、孟贲等,永和四年中常侍张逵等人密谋以曹腾、孟贲“征诸王子,图议废立”的罪名查办他们,但是顺帝没有同意并且言辞之间充满信任。图谋失败,另一方必然会寻找机会报复,张逵等人惧怕之下铤而走险,矫诏逮捕了曹腾、孟贲。但是这次矫诏的结局却是以矫诏者的失败而告终,顺帝震怒之下,诛杀了张逵等人。
【关键词】外戚;宦官;矫诏
【中图号】K06【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2-0028-01
东汉初期吸取前朝教训,对外戚限制比较严格。但是东汉的13个皇帝只有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是成年人践祚,其他要不是弱冠登基,就是在襁褓孩提中拉来算数。因此洛阳的政局自和帝永元元年,开始出现外戚宦官迭握朝政,互相诛戮的局面。略加深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延熹二年,桓帝与五宦官诛梁翼之前为一阶段,外戚势力强大。东汉外戚之祸极于梁翼专权,此后宦官之权转盛,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多以外戚的失败告终。外戚宦官斗争的过程中宦官矫诏的情况多次出现。
东汉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皆是幼年登基,自然不能亲政,大权便落在了母后及其亲属的手中。东汉时期最有权势的外戚是梁翼,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载:初,梁冀两妹为顺桓二帝皇后,冀代父商为大将军,再世权戚,威振天下。冀自诛太尉李固、杜乔等,骄横益甚,皇后乘埶忌恣,多所鸩毒,上下钳口,莫有言者。由史料记载可知梁翼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竟然诛杀了太尉李固、杜乔这样的官员,最终使得“上下钳口,莫有言者”,可见其在朝中的权力非常之大。随着外戚势力的扩展,一部分外戚恃宠骄纵,目无法纪,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甚至鸩杀幼帝,祸国殃民。外戚势力太大,压迫的不只是平民和官吏,首先威胁的是皇帝本身。年幼的皇帝一旦长大,岂能容忍只做傀儡?所以皇帝要选择时机和可以信任的力量打击外戚。借用外部力量打击外戚,有泄露的危险,皇帝只有利用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宦官。太后临朝称制时,皇帝隐忍不发,但是皇帝暗中会团结周围的太监等可以依靠的力量等待时机。太后一旦驾崩,就会引起皇族为争夺权力,大肆戮杀外戚的流血事件,造成国家政局动荡。皇帝由于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只有宦官可以信任,因此,从外戚手中夺取的政权很可能又会落到宦官集团手中,使国家陷入另一个深渊。《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了桓帝从起意到密谋最后依靠宦官力量诛杀梁翼的过程:
帝逼畏久,恒怀不平,恐言泄,不敢谋之。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因如厕,独呼衡问:“左右与外舍不相得者皆谁乎?”衡对曰:“单超、左悺前诣河南尹不疑,礼敬小简,不疑收其兄弟送洛阳狱,二人诣门谢,乃得解。徐璜、具瑗常私忿疾外舍放横,口不敢道。”于是帝呼超、悺入室,谓曰:“梁将军兄弟专固国朝,迫胁外内,公卿以下从其风旨。今欲诛之,于常侍意何如?”超等对曰:“诚国奸贼,当诛日久。臣等弱劣,未知圣意何如耳。”帝曰:“审然者,常侍密图之。”对曰:“图之不难,但恐陛下复中狐疑。”帝曰:“奸臣胁国,当伏其罪,何疑乎。”于是更召璜、瑗等五人,遂定其议,帝啮超臂出血为盟。于是诏收冀及宗亲党与悉诛之。梁太后在的时候,桓帝恐怕泄露消息,对梁翼的不满隐忍不发。太后驾崩后,汉桓帝经过密谋准备后,终于在单超等宦官的支持下,动用一千多名宫中卫兵包围了梁翼的大将军府,诛杀了其全家和同党。在这次斗争中宦官立了大功,得到了桓帝封赏。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桓帝先是同日封单超等五人为侯,后又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并让他们掌管朝政,自此宦官的权力转盛,朝廷更加混乱。外戚得势,宦官必然夺势,宦官夺势,外戚也要争权。宦官帮助桓帝夺回皇权后,权力转盛,变得更加有恃无恐,胡作非为,败坏纲纪。《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说宦官“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宦官的权势既影响了外戚的利益,也对皇权造成了威胁。于是外戚联系皇太后或者皇帝同宦官展开了斗争。所谓“矫诏”,即未经批准而擅自盗用君主的名义发布诏书。矫诏的人员主要以外戚和宦官为主。
首先是宦官矫诏。第一,宦官矫诏是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例如,安帝时期的宦官樊丰等人为了修建私宅,竟然“诈作诏书,调发司农钱谷、大匠见徒材木,各起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樊丰等人竟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伪造诏书,使用国家的人力、钱财为自己建造豪华的娱乐场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宦官的权力之大。第二,宦官矫诏是为诛除政敌的需要。外戚专权,打压宦官,破坏二者力量的平衡,宦官的利益甚至生存的权利受到威胁,而皇帝和皇太后倾向于外戚,宦官不能名正言顺的利用他们的名义发布诏书,只有矫诏。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载:
其次,外戚及其部属的矫诏。宦官掌握实权,打击了外戚势力,外戚会寻找机会反扑。后来灵思何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杀了皇宫禁卫军统帅蹇硕,但由于优柔寡断,丧失良机,反被宦官矫诏所杀。据《后汉书•窦何列传》载,宦官矫诏以太后的名义让何进入宫,在严厉斥责后拔剑杀死了他。何进被杀后,宦官更换了司隶校尉、河南尹,控制皇太后和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何进的部属要想得到皇太后和小皇帝的支持名正言顺的反对宦官,根本没有可能。要除掉宦官,只有矫诏。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苗、绍乃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
所以材料中袁绍与叔父隗矫诏杀死了樊陵、许相,随后大肆诛杀宦官,无论长幼,共杀死两千多人。基本上清除了宦官势力。
另外,宦官专权时不同势力之间争权也会出现矫诏的情况。由于同为宦官,都在皇帝身边做事,不同阵营宦官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宦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还是有疏密之分。当一方的要求地不到皇帝支持时,他们就没有办法借皇帝之手除去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會选择矫诏,利用皇帝的名义打击另一方。据《后汉书•梁统列传》载:从材料可以看出,顺帝在位期间,中常侍张逵、蘧政,内者令石光,尚方令傅福,冗从仆射杜永连和中常侍曹腾、孟贲争权。为了打击中常侍曹腾、孟贲等,永和四年中常侍张逵等人密谋以曹腾、孟贲“征诸王子,图议废立”的罪名查办他们,但是顺帝没有同意并且言辞之间充满信任。图谋失败,另一方必然会寻找机会报复,张逵等人惧怕之下铤而走险,矫诏逮捕了曹腾、孟贲。但是这次矫诏的结局却是以矫诏者的失败而告终,顺帝震怒之下,诛杀了张逵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