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效度减弱,同时面临来自线上线下的诸多矛盾。面对这些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浅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出路。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探索途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成为高校青年接收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媒介化的生存语境正多方面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等方面,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面对的范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点毋庸赘述,其流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困境。因此,与时俱进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责。
一、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大众传媒客观具有的商业属性滋生社会环境中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充斥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甚至有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特点,“量身定做”意识形态渗透性极强的文化产品,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增多,教育者需同时兼顾线上、线下两个层面。一方面,线上空间包罗万象,舆论复杂,舆情旋涡时有出现。新媒体让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青年对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制道德等的判断增加了困难,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线下空间由于新媒体产品的信息传播霸权而不断缩减,传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权威被日益消解,校园和社会的边界逐渐模糊,校园承担的社会责任比以往更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环境复杂
新媒体自身客观存在开放性与隐匿性的矛盾。一方面,它面对所有人是开放的姿态,但海量的APP又将不同个体隐匿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群落中。青少年群体若是每天沉浸于网络媒体,以模拟性的网络体验替代现实自然交往,很容易形成与外界的隔膜,继而催生线上线下脱节,网络逃避,道德失序,现实交往能力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媒体隐匿性、互动性的特点又为现实社会中虚假言论提供了扩散的机会,无责任感的言论自由造成现实生活中真诚度的缺失和信任度的缺失,这些同样使青少年的认知环境变得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主观矛盾。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要素包含“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欲望,“自我”是受到社会规范约束的“本我”,“超我”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当代青年思维活跃,开放程度高,信息接收快,个体彰显欲望膨胀,潜意识中有着强烈的“本我”表现欲望。部分群体受到网络各种低俗信息影响,肆意享乐甚至为所欲为,可能导致线下生活中的行为失范。以线上为代表的理想化的生存环境和以线下为代表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对于主观性强、观点多样化的青少年群体可能出现理想信念与信仰危机的矛盾局面,在“自我”与“超我”的角力中,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度减弱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关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维系国家社会稳定,保持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现实需要。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认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近年来,在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下,新媒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一些负面非主流意识形态乘虚而入,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话语权威受到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大。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受到冲击,呈现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点。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倾向打破隔离,从而模糊角色,消解权威。在多元文化思潮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的“众声喧哗”的舆论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在以往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新媒体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流变,它变革了以往“灌输方式”的单向传播,“人人都是麦克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出现前所未有的嘈杂。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沟通便捷提升,但沟通的效率大幅下降。新媒体时代“信息过载”“碎片化传播”羁绊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思想交流。对新媒体的不良使用习惯会侵蚀到思政工作传统的课堂教育区间,课堂上教育主客体间纯净的思想交互过程被严重干扰;线上空间,快餐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碎片化的知识信息使得大学生难以系统深入地进行思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导致独立、客观的价值判断缺失,认知失衡等。在信息轰炸的藩篱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度减弱。
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途径
(一)全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应注重线上线下多维度多平台覆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行政分管、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相结合,构建全面性思想政治教育框架。通过制定系统性、整体性、科学化的思政教育方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根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通过课堂教育和班团活动相结合,提高教育客体分析理解运用理论的能力。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线上空间,结合新媒体传播的场域特点,在娱乐性为主的平台中融入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覆盖“两微一端”、知乎、貼吧、QQ空间以及传播较为广泛的视频、新闻等APP空间,并有前瞻性地占领一些很有可能被青年群体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扩大教育阵地广度。三是注重“内容为王”的文化产品载体输出策略,遵循青年喜好,用饱含思想性的文化产品激发青年思想碰撞。让教育客体成为该类产品的创作主体、传播主体,通过过程参与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四是应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培养一批为思政教育代言的线上意见领袖,注重联系线上精英与线下代表,在多路径的思想相碰撞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二)注重时效性与全时性
大眾传媒时代,媒介即信息,把握时效性意味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教育主体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把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可以在受教者观念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先在结构,优先占据思政教育话语权,对于扭转化解一些不良舆情有显著作用。新媒体是集信息传播、人机沟通、消费物联等功能为一体的、平行于现实生活的维度空间,具有类似软广告式的高渗透性,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及价值维度。媒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实现全时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巧用“认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认同”,就其核心要义而言包括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四重向维度,与政治目标、国家利益及价值内核、文化导引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文化认同是培育其他所有认同的土壤,客体通过文化载体实现对国家、政治、价值的认同,这一认同往往是通过文化实践来实现的。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因此,明确的文化认同应当是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点。
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文化引领作为首要工作。一方面要不断呼唤存在于教育客体先在视野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记忆,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积极培育构建教育客体对于优良文化读解、认同所需的“期待视野”。教育主体可将自上而下的“同化机制”和自下而上的“顺应机制”相结合,从相对落后的课堂灌输走向校园生活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争夺现实教育空间走向虚拟的文化符号认同探索,通过认知迁移使教育对象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接近,相合,契合。
(四)全面提升主体、客体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语境下,移动互联技术正在建构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维度空间,媒介化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新媒体时代更应倡导言论主体的“公众操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提升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养和修养,包含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教育主体而言,一是要善用媒介思维,从“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二是要有媒介意识,新媒体不单是宣传的载体抑或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职业意识。教育客体应通过丰富自身传播技能和知识存储量来不断提升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对于教育客体而言,要利用自身新媒体技能丰富和反应迅速的优势,培养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对过载的信息环境有解读与批判的能力。教育客体以政治、道德双准绳辨别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地,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不动摇,实现个人、社会、国家在价值观上的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闵绪国.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J].求实,2014(01):81-84.
[2]奚彦辉,李庆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概念的理论探讨[J].学术论坛,2015,38(04):154-159.
[3]崔建新.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探索途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成为高校青年接收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媒介化的生存语境正多方面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心理发展等方面,而这些恰恰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面对的范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点毋庸赘述,其流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困境。因此,与时俱进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责。
一、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大众传媒客观具有的商业属性滋生社会环境中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充斥于互联网移动终端。甚至有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特点,“量身定做”意识形态渗透性极强的文化产品,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增多,教育者需同时兼顾线上、线下两个层面。一方面,线上空间包罗万象,舆论复杂,舆情旋涡时有出现。新媒体让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青年对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制道德等的判断增加了困难,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线下空间由于新媒体产品的信息传播霸权而不断缩减,传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权威被日益消解,校园和社会的边界逐渐模糊,校园承担的社会责任比以往更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环境复杂
新媒体自身客观存在开放性与隐匿性的矛盾。一方面,它面对所有人是开放的姿态,但海量的APP又将不同个体隐匿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群落中。青少年群体若是每天沉浸于网络媒体,以模拟性的网络体验替代现实自然交往,很容易形成与外界的隔膜,继而催生线上线下脱节,网络逃避,道德失序,现实交往能力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新媒体隐匿性、互动性的特点又为现实社会中虚假言论提供了扩散的机会,无责任感的言论自由造成现实生活中真诚度的缺失和信任度的缺失,这些同样使青少年的认知环境变得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主观矛盾。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要素包含“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欲望,“自我”是受到社会规范约束的“本我”,“超我”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当代青年思维活跃,开放程度高,信息接收快,个体彰显欲望膨胀,潜意识中有着强烈的“本我”表现欲望。部分群体受到网络各种低俗信息影响,肆意享乐甚至为所欲为,可能导致线下生活中的行为失范。以线上为代表的理想化的生存环境和以线下为代表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对于主观性强、观点多样化的青少年群体可能出现理想信念与信仰危机的矛盾局面,在“自我”与“超我”的角力中,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度减弱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关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维系国家社会稳定,保持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现实需要。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认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近年来,在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下,新媒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一些负面非主流意识形态乘虚而入,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话语权威受到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大。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受到冲击,呈现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点。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倾向打破隔离,从而模糊角色,消解权威。在多元文化思潮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的“众声喧哗”的舆论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在以往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新媒体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流变,它变革了以往“灌输方式”的单向传播,“人人都是麦克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出现前所未有的嘈杂。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沟通便捷提升,但沟通的效率大幅下降。新媒体时代“信息过载”“碎片化传播”羁绊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思想交流。对新媒体的不良使用习惯会侵蚀到思政工作传统的课堂教育区间,课堂上教育主客体间纯净的思想交互过程被严重干扰;线上空间,快餐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碎片化的知识信息使得大学生难以系统深入地进行思考,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导致独立、客观的价值判断缺失,认知失衡等。在信息轰炸的藩篱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度减弱。
二、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途径
(一)全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应注重线上线下多维度多平台覆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将行政分管、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相结合,构建全面性思想政治教育框架。通过制定系统性、整体性、科学化的思政教育方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根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通过课堂教育和班团活动相结合,提高教育客体分析理解运用理论的能力。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线上空间,结合新媒体传播的场域特点,在娱乐性为主的平台中融入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覆盖“两微一端”、知乎、貼吧、QQ空间以及传播较为广泛的视频、新闻等APP空间,并有前瞻性地占领一些很有可能被青年群体广泛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扩大教育阵地广度。三是注重“内容为王”的文化产品载体输出策略,遵循青年喜好,用饱含思想性的文化产品激发青年思想碰撞。让教育客体成为该类产品的创作主体、传播主体,通过过程参与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四是应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培养一批为思政教育代言的线上意见领袖,注重联系线上精英与线下代表,在多路径的思想相碰撞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二)注重时效性与全时性
大眾传媒时代,媒介即信息,把握时效性意味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教育主体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把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可以在受教者观念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先在结构,优先占据思政教育话语权,对于扭转化解一些不良舆情有显著作用。新媒体是集信息传播、人机沟通、消费物联等功能为一体的、平行于现实生活的维度空间,具有类似软广告式的高渗透性,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及价值维度。媒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实现全时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巧用“认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认同”,就其核心要义而言包括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四重向维度,与政治目标、国家利益及价值内核、文化导引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文化认同是培育其他所有认同的土壤,客体通过文化载体实现对国家、政治、价值的认同,这一认同往往是通过文化实践来实现的。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因此,明确的文化认同应当是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点。
新媒体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文化引领作为首要工作。一方面要不断呼唤存在于教育客体先在视野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记忆,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积极培育构建教育客体对于优良文化读解、认同所需的“期待视野”。教育主体可将自上而下的“同化机制”和自下而上的“顺应机制”相结合,从相对落后的课堂灌输走向校园生活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争夺现实教育空间走向虚拟的文化符号认同探索,通过认知迁移使教育对象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价值认同接近,相合,契合。
(四)全面提升主体、客体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语境下,移动互联技术正在建构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维度空间,媒介化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新媒体时代更应倡导言论主体的“公众操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要提升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养和修养,包含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教育主体而言,一是要善用媒介思维,从“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二是要有媒介意识,新媒体不单是宣传的载体抑或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职业意识。教育客体应通过丰富自身传播技能和知识存储量来不断提升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对于教育客体而言,要利用自身新媒体技能丰富和反应迅速的优势,培养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对过载的信息环境有解读与批判的能力。教育客体以政治、道德双准绳辨别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地,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不动摇,实现个人、社会、国家在价值观上的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闵绪国.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J].求实,2014(01):81-84.
[2]奚彦辉,李庆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概念的理论探讨[J].学术论坛,2015,38(04):154-159.
[3]崔建新.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