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实词的使用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见考点。由于实词词汇量大,内涵丰富,用法灵活,考生掌握起来确实是有较大难度。笔者通过整理归类,总结出实词使用备考中的十大要点:
一、辨明概念
有些实词是集合概念,有些实词是个体概念;有些实词是抽象概念,有些实词是具体概念。只有辨明了实词的概念属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⑴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⑵只有竖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幸福观,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⑴句中,“岁月”的意思是“年月、时代”,它反映事物的集合体,一般不能用具体数字限制,只能用表示较虚的形容词修饰,如“漫长的岁月”,该句宜改用“春秋”。⑵句中,“竖立”适用于具体事物,不能用于“正确的世界观和幸福观”等抽象事物,宜改用“树立”,它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
二、吃透规定
有些实词在使用上有语法、语意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这些规定要求,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⑴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在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置疑。
⑵随着社会的发展,(A.终身B.终生)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4年高考江苏卷)
⑴句中,“置疑”的意思是“怀疑”,但它有一个语法规定,那就是“多用于否定“,如“不可置疑”“毋庸置疑”。所以应将它改为“质疑”。⑵句中,“终身”与“终生”都指人的一生、一辈子。但是“终身”多就人的切身事情说,如“终身大事”;而“终生”多就事业说,如“奋斗终生”。“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因此应该用“终身”而非“终生”。在实际运用中,“终身教育”也是一个常用的固定短语。
三、把准词性
实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⑴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A.品位B.品味)的作品来的。(2000年高考全国卷)
⑵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有些地方政府却有法不依。
⑴句中,“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可以用“高”来修饰的只能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所以,该句应选用“品位”。⑵句中,“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是动词。该句却把它误用为名词,用它来充当“健全”的宾语,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应改用名词“法制”。
四、对应搭配
实词的搭配有主谓搭配、动宾搭配和修饰限制语与中心语的搭配等,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如:
⑴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 (A.品尝B.品评)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2004年高考江苏卷)
⑵该校在培养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方面有着 特点和 优势。(A.明显 / 鲜明B.鲜明 / 明显)(2004年高考湖北卷)
⑴句中,“品尝”可以与“绿茶”搭配,“品评”却不可以,因为要领略绿茶的特有滋味,非“尝”不可;若与“产品质量”搭配,可以用“品评”,却不能用“品尝”。⑵句中,“特点”可以用“鲜明”来修饰,却不能用“明显”来修饰;“优势”可以用“明显”来修饰,却不能用“鲜明”来修饰。
五、认准对象
有些实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对人当中有的对己,有的对人。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它用。如:
⑴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A.启用 B.起用)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1991年高考全国卷)
⑵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A.启用 B.起用)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
⑶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 (A.抚养B.赡养)的义务。(2004年高考全国卷Ⅲ)
“启用”的意思是“开始使用”,使用的对象指物;“起用”的意思是“重新任用已退休或免职的人员”,使用的对象指人。⑴句中使用的对象是“退休科技人员”,所以该句应该选用“起用”;⑵句中使用的对象是“会徽和吉祥物标志”,所以该句应该选用“启用”。“抚养”的意思是“爱护并教养”,使用的对象关系为长辈对晚辈;“赡养”的意思是“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⑶句中明确指出对象关系为“成年子女对父母”,所以应该选用“赡养”。
六、分清轻重
有些实词词义较轻,有些实词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实词,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⑴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⑵中学生吸烟,既(A.违反B.违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有害于身心健康。
⑴句中,“造诣”的意思是“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词义很重;而该句中的“他”才刚刚“发表了几首小诗”,还谈不上“造诣”,所以,该句中“造诣”的使用就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⑵句中,“违反”的意思是“不遵守或不符合政策、纪律、规范等”,词义较轻;“违犯”的意思是“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词义较重。“吸烟”仅仅是有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错误的程度较轻,所以应该选用“违反”。
七、搞清褒贬
现代汉语的实词在表达某种概念或意义的时候,还往往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具体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搞清褒贬色彩,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等错误。如:
⑴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⑵国际互联网传递世界的最新消息,它 (A.沟通 B.勾通)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⑴句中,“染指”的意思是“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是一个贬义词,把它用在“我国选手”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宜改用“摘取”。⑵句中,“沟通”的意思是“使双方能通联”;“勾通”的意思是“暗中串通、勾结”。前者是中性词,后者是贬义词。因为该句是客观地叙述情况,不含贬义,所以应该选用“沟通”。
八、区分谦敬
有些实词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实词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析不准,就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如:
⑴请你明天在家里守候,我会按时光临的。
⑵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⑴句中,“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只能对人,不能对己。所以,“我会按时光临” 这种说法就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可改用“前去”。⑵句中,“家母”是称呼自己的母亲的,只能对己,不能对人。所以,“您家母”这种说法就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可将“您家母”改为“令堂”。
九、避免重复
实词的使用应该结合语境,做到言简意赅;但如果对词语的意思和语法功能理解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实词隐含义和句子已提供的语境义重复的错误。如:
⑴这两种东西,无论是形状还是质地,都存在很大悬殊。
⑵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进行了一次远足旅行。
⑴句中,“悬殊”的意思是“相差很远”,已含有“很大”的意思,它与前面的“很大”形成了语意的重复。⑵句中,“旅行”的一般义是“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但它隐含这样一个特定义--多指路程较远的,它与前面的“远足“形成了语意的重复。
十、使用适体
实词的语体色彩主要有书面语和口语两大方面,书面语还可以根据文体分为文学性、实用性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力求有个清晰的了解,以做到使用适体。如:
⑴我们(A.进B.进入)村的时候,看到一位中年农民正跟不少人在 (A.商谈 B.商量)第二天买化肥的(A.问题 B.事)。(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⑵这位发言人(A.庄重 B.郑重)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2001年高考全国卷)
⑴句是记叙体,记叙的对象是农民,应选用口语化的词语(口语含有单音化倾向,书面语含有双音化倾向),所以该句应依次选用“进”“商量”“事”。⑵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外交用语“郑重”;而不能用形容个人言行或举止的“庄重“。
一、辨明概念
有些实词是集合概念,有些实词是个体概念;有些实词是抽象概念,有些实词是具体概念。只有辨明了实词的概念属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⑴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⑵只有竖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幸福观,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
⑴句中,“岁月”的意思是“年月、时代”,它反映事物的集合体,一般不能用具体数字限制,只能用表示较虚的形容词修饰,如“漫长的岁月”,该句宜改用“春秋”。⑵句中,“竖立”适用于具体事物,不能用于“正确的世界观和幸福观”等抽象事物,宜改用“树立”,它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
二、吃透规定
有些实词在使用上有语法、语意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这些规定要求,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⑴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在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置疑。
⑵随着社会的发展,(A.终身B.终生)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4年高考江苏卷)
⑴句中,“置疑”的意思是“怀疑”,但它有一个语法规定,那就是“多用于否定“,如“不可置疑”“毋庸置疑”。所以应将它改为“质疑”。⑵句中,“终身”与“终生”都指人的一生、一辈子。但是“终身”多就人的切身事情说,如“终身大事”;而“终生”多就事业说,如“奋斗终生”。“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因此应该用“终身”而非“终生”。在实际运用中,“终身教育”也是一个常用的固定短语。
三、把准词性
实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⑴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A.品位B.品味)的作品来的。(2000年高考全国卷)
⑵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有些地方政府却有法不依。
⑴句中,“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可以用“高”来修饰的只能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所以,该句应选用“品位”。⑵句中,“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是动词。该句却把它误用为名词,用它来充当“健全”的宾语,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应改用名词“法制”。
四、对应搭配
实词的搭配有主谓搭配、动宾搭配和修饰限制语与中心语的搭配等,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如:
⑴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 (A.品尝B.品评)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2004年高考江苏卷)
⑵该校在培养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方面有着 特点和 优势。(A.明显 / 鲜明B.鲜明 / 明显)(2004年高考湖北卷)
⑴句中,“品尝”可以与“绿茶”搭配,“品评”却不可以,因为要领略绿茶的特有滋味,非“尝”不可;若与“产品质量”搭配,可以用“品评”,却不能用“品尝”。⑵句中,“特点”可以用“鲜明”来修饰,却不能用“明显”来修饰;“优势”可以用“明显”来修饰,却不能用“鲜明”来修饰。
五、认准对象
有些实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对人当中有的对己,有的对人。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它用。如:
⑴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定 (A.启用 B.起用)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1991年高考全国卷)
⑵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A.启用 B.起用)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
⑶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 (A.抚养B.赡养)的义务。(2004年高考全国卷Ⅲ)
“启用”的意思是“开始使用”,使用的对象指物;“起用”的意思是“重新任用已退休或免职的人员”,使用的对象指人。⑴句中使用的对象是“退休科技人员”,所以该句应该选用“起用”;⑵句中使用的对象是“会徽和吉祥物标志”,所以该句应该选用“启用”。“抚养”的意思是“爱护并教养”,使用的对象关系为长辈对晚辈;“赡养”的意思是“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⑶句中明确指出对象关系为“成年子女对父母”,所以应该选用“赡养”。
六、分清轻重
有些实词词义较轻,有些实词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实词,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⑴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⑵中学生吸烟,既(A.违反B.违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有害于身心健康。
⑴句中,“造诣”的意思是“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词义很重;而该句中的“他”才刚刚“发表了几首小诗”,还谈不上“造诣”,所以,该句中“造诣”的使用就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⑵句中,“违反”的意思是“不遵守或不符合政策、纪律、规范等”,词义较轻;“违犯”的意思是“违背和触犯法律、法规等”,词义较重。“吸烟”仅仅是有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错误的程度较轻,所以应该选用“违反”。
七、搞清褒贬
现代汉语的实词在表达某种概念或意义的时候,还往往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具体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三类。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搞清褒贬色彩,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等错误。如:
⑴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⑵国际互联网传递世界的最新消息,它 (A.沟通 B.勾通)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⑴句中,“染指”的意思是“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是一个贬义词,把它用在“我国选手”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宜改用“摘取”。⑵句中,“沟通”的意思是“使双方能通联”;“勾通”的意思是“暗中串通、勾结”。前者是中性词,后者是贬义词。因为该句是客观地叙述情况,不含贬义,所以应该选用“沟通”。
八、区分谦敬
有些实词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实词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析不准,就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如:
⑴请你明天在家里守候,我会按时光临的。
⑵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⑴句中,“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只能对人,不能对己。所以,“我会按时光临” 这种说法就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可改用“前去”。⑵句中,“家母”是称呼自己的母亲的,只能对己,不能对人。所以,“您家母”这种说法就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可将“您家母”改为“令堂”。
九、避免重复
实词的使用应该结合语境,做到言简意赅;但如果对词语的意思和语法功能理解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实词隐含义和句子已提供的语境义重复的错误。如:
⑴这两种东西,无论是形状还是质地,都存在很大悬殊。
⑵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进行了一次远足旅行。
⑴句中,“悬殊”的意思是“相差很远”,已含有“很大”的意思,它与前面的“很大”形成了语意的重复。⑵句中,“旅行”的一般义是“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但它隐含这样一个特定义--多指路程较远的,它与前面的“远足“形成了语意的重复。
十、使用适体
实词的语体色彩主要有书面语和口语两大方面,书面语还可以根据文体分为文学性、实用性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力求有个清晰的了解,以做到使用适体。如:
⑴我们(A.进B.进入)村的时候,看到一位中年农民正跟不少人在 (A.商谈 B.商量)第二天买化肥的(A.问题 B.事)。(1994年高考全国卷)
⑵这位发言人(A.庄重 B.郑重)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2001年高考全国卷)
⑴句是记叙体,记叙的对象是农民,应选用口语化的词语(口语含有单音化倾向,书面语含有双音化倾向),所以该句应依次选用“进”“商量”“事”。⑵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外交用语“郑重”;而不能用形容个人言行或举止的“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