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二苏
1979年生于江苏邳州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
长期从事汉字艺术和现代绘画的创作研究
曾任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副主任
2012年成立个人工作室
现居北京
书法类作品参加
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铜奖)
第三届流行书风大展(提名展)
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提名展
一
任何人间的事业,只要心存信仰,大抵也就具备了宗教的色彩,因此万事皆是修行。
修行者何?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贪欲”。在“好”的境域中提升,在“妄”的私念里窃取,都是人类的贪欲。
二
我常以为获取知识的真正目的是拒绝平庸,而这“拒绝”二字真真担负了几许人性的力量啊!众生芸芸,芸芸众生,举目望去,谁可绝俗?
三
东方的文化是阴性的,此一“阴”字保证了她的混沌形貌,但发展至今时今日愈发的迷惘无根。大家喜欢谈论终极的理论,仿佛“非终极不快感”,如老子、释迦牟尼,尽管我们这些被时代异化的中国人身上早已不是纯正的骨血传统了。
四
书法可以作为文化,亦可视为艺术,所求所需不同而已!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国人的保守是千载一以贯之的,希望从我们开始有那么些许的思辨、些许的创造。
五
毛笔线条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她的心貌需要同样完美的解读,这必对我们提出“修养”的命题。
六
“碑帖之争”实在太理论化了,我每每觉得无趣,每每为书法界的浅陋保守无语。其实只要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更个性地表现好线条的方法也就足够了,这一点徐生翁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传统给予我们“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禁锢了想象力的生长。
七
我渴望写出更有意思的字来,清新、放松、雍容、圆穆、不知所以、忘乎所云,可总是事与愿违的留下相反的美旨,或许源于自性或许缘于修为的不够,总之,艺术需要天分,也需要时间的。
八
如果书法家们愿意自己接受艺术家的称谓,他必须首先鲜活地尊重自己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满脑子碑帖、黑白、线条。书法家最难真正打开自己的思维,他的负重太多,且多是因为一直以来的传统惯性赋予的。书法作品由一根线一个字开始,书法家的思维也往往囚禁在这一根线一个字的“小单位”。
九
传统真的就是那些法帖碑版吗?当然不是,起码不全是。还有两个因素,你的心和你的生活。
十
真的把书法看作一种老年文化我是不大愿意的,尽管有理有据。人书俱老的旨归更多说的是一种人的生理状态与修养的圆融,她是阴性的东西,内在得要用一生的生命印证。我们当然不能以此作为书法的终极追求,况且她本来就不是一种追求。摆脱这种传统价值观困扰的办法只有打开自己的思想、不做一般形式的复印机、不做所谓“风格”的保安。
十一
好的艺术要有心有理。人心和真理缺一不可,大真理只有一个,小真理万万千千。
十二
“小美”人皆可赏,“大美”需要修养,修养到了,自然可做解人。我们不应懒惰地做没有灵魂的书写,应从情感上深沉下来,赤诚地关照现今一切人类社会的审美成果,组织笔墨。
十三
国人的制造业一直备受诟病,究其根本,应在“认真”二字,此二字关乎人心。艺术之道亦何尝不是如此。思维上的“认真”,心力上的“认真”,久而久之自会有一番新鲜样貌示显的,所谓精诚所至。而艺术天分的事情,由于没有普世价值,说来与事无益,不谈也罢。
十四
书法的对象是汉字,汉字是有结构的,这一结构实在束缚了书法家们,导致创造力的疲弱。由于构字“度”的拿捏过于约定俗成,纵有夸张者亦还是有限的很!有志于创造的书法家们应该多关注构字的问题。
十五
现今学书法的人数量之多,真是前不见古人!好一个“欣欣向荣”的“书法农民工”大世界啊!面对种种乱象,无从释怀时,只好远离他们的世界,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吧!
1979年生于江苏邳州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
长期从事汉字艺术和现代绘画的创作研究
曾任北大资源学院汉字艺术系副主任
2012年成立个人工作室
现居北京
书法类作品参加
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铜奖)
第三届流行书风大展(提名展)
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提名展
一
任何人间的事业,只要心存信仰,大抵也就具备了宗教的色彩,因此万事皆是修行。
修行者何?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贪欲”。在“好”的境域中提升,在“妄”的私念里窃取,都是人类的贪欲。
二
我常以为获取知识的真正目的是拒绝平庸,而这“拒绝”二字真真担负了几许人性的力量啊!众生芸芸,芸芸众生,举目望去,谁可绝俗?
三
东方的文化是阴性的,此一“阴”字保证了她的混沌形貌,但发展至今时今日愈发的迷惘无根。大家喜欢谈论终极的理论,仿佛“非终极不快感”,如老子、释迦牟尼,尽管我们这些被时代异化的中国人身上早已不是纯正的骨血传统了。
四
书法可以作为文化,亦可视为艺术,所求所需不同而已!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国人的保守是千载一以贯之的,希望从我们开始有那么些许的思辨、些许的创造。
五
毛笔线条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她的心貌需要同样完美的解读,这必对我们提出“修养”的命题。
六
“碑帖之争”实在太理论化了,我每每觉得无趣,每每为书法界的浅陋保守无语。其实只要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更个性地表现好线条的方法也就足够了,这一点徐生翁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传统给予我们“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禁锢了想象力的生长。
七
我渴望写出更有意思的字来,清新、放松、雍容、圆穆、不知所以、忘乎所云,可总是事与愿违的留下相反的美旨,或许源于自性或许缘于修为的不够,总之,艺术需要天分,也需要时间的。
八
如果书法家们愿意自己接受艺术家的称谓,他必须首先鲜活地尊重自己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满脑子碑帖、黑白、线条。书法家最难真正打开自己的思维,他的负重太多,且多是因为一直以来的传统惯性赋予的。书法作品由一根线一个字开始,书法家的思维也往往囚禁在这一根线一个字的“小单位”。
九
传统真的就是那些法帖碑版吗?当然不是,起码不全是。还有两个因素,你的心和你的生活。
十
真的把书法看作一种老年文化我是不大愿意的,尽管有理有据。人书俱老的旨归更多说的是一种人的生理状态与修养的圆融,她是阴性的东西,内在得要用一生的生命印证。我们当然不能以此作为书法的终极追求,况且她本来就不是一种追求。摆脱这种传统价值观困扰的办法只有打开自己的思想、不做一般形式的复印机、不做所谓“风格”的保安。
十一
好的艺术要有心有理。人心和真理缺一不可,大真理只有一个,小真理万万千千。
十二
“小美”人皆可赏,“大美”需要修养,修养到了,自然可做解人。我们不应懒惰地做没有灵魂的书写,应从情感上深沉下来,赤诚地关照现今一切人类社会的审美成果,组织笔墨。
十三
国人的制造业一直备受诟病,究其根本,应在“认真”二字,此二字关乎人心。艺术之道亦何尝不是如此。思维上的“认真”,心力上的“认真”,久而久之自会有一番新鲜样貌示显的,所谓精诚所至。而艺术天分的事情,由于没有普世价值,说来与事无益,不谈也罢。
十四
书法的对象是汉字,汉字是有结构的,这一结构实在束缚了书法家们,导致创造力的疲弱。由于构字“度”的拿捏过于约定俗成,纵有夸张者亦还是有限的很!有志于创造的书法家们应该多关注构字的问题。
十五
现今学书法的人数量之多,真是前不见古人!好一个“欣欣向荣”的“书法农民工”大世界啊!面对种种乱象,无从释怀时,只好远离他们的世界,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