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关注“教”与“学”,让“优质课”更优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近期我校开展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例的展示活动”,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回放着每一堂课,有一个问题令我陷入深思:怎样让“优质课”更“优质”?怎样让语文课堂更具实效性?我不知不觉地想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反思着每一节“优质课”。下面我谈几点最深的感受。
  一、课堂应突出学生“自主”的“学”
  1.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可喜的是,本次展示活动的课堂都能关注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以生为本”,摒弃“授之以鱼”,重视“授之以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执教者这样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理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角色,找准他们在事件中的内在联系(“我”带猎狗散步—猎狗想吃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我”被感动);然后让学生自主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便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便可迅速抓住课文的主干,厘清故事的脉络,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便水到渠成了。学生还可以将这种概括方法运用到同类题材的文章中,有方法可循,举一反三,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 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理想的风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多,目标杂,所以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还在阅读,还在品味,教师就马上提问谈感受。这样的课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往下赶,学生的学习是“走马观花”。我认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必再浪费过多的时间去讲解,学生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必再做过多分析。多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想象、表达、评价,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
  二、教学应放轻教师“主导”的“教”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改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变革。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许多教师不易把握的难题。在我们的这些“优质课”中,教师强势主宰课堂的现象比比皆是。
  1.朗读教学,执教者强势
  如《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执教者为了让学生感悟“辩斗”,便让学生不断地重复自己的理由,甚至“扯着嗓子”“拍着胸脯”“指着对方”来朗读,“闹哄哄”的朗读显然都是教师的意愿。这不仅是对课文错误的理解,而且还会误导学生。在这一课中,与其让学生高调地胡乱“读”,不如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教师可以先范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使朗读指导更具有梯度,相信学生也会读得兴趣盎然。
  2.让学生感悟教师的感悟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执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从课题‘我的’一词中,你体会到了‘我’对伯父的什么感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用“敬佩、自豪、骄傲”等词来形容自己情感,可是教师明显不满意,就花了大量的时间频频发问,只为了引出执教者心中的答案——“爱戴”。这样的现象,有的专家风趣地形容道“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 我认为,教师应放低自身,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生悟“我”所悟。
  3.教师引,学生接
  在《窃读记》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言非常朴实,非常优美,但是教师爱说前半句,让学生接后半句,接出教师自己心中的那个词。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很融洽,配合很默契,事实上,这种语言训练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时候,教师的导语和问题的设置越简单,越明了,学生更能畅所欲言,张扬个性。
  教师在课堂上究竟应该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放轻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课堂表演化,让“顺学而导”真正成为贯穿阅读教学过程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目标更应“准确
  简明”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准确制订是教学高效的关键。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力求准确简明,具备可操作性。
  1.整体目标,力求体现年段特征
  在我们的教学中,会经常看到高年段学习目标要求偏低,而低年段教学目标订得又偏高的现象。如教学《谁在顶楼》一课时,执教者在分析“小马自告奋勇地说:‘我住顶楼,我爱跑,身体好’……”几组对话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自告奋勇’是什么意思?你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始“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中,执教者这样说:“同学们,下面老师考考大家对生字掌握得怎样。(出示课件)下面我们来开两列火车读一读生字……”显然,在这两节课中,执教者完全忽视了年段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低段应突出识字教学,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中段应突出词句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高段应突出篇章教学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明确了每个年段的整体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能尽可能地避免“一年级和六年级一样教”的现象。
  2.局部目标,不求“面面俱到”
  在不少的课堂中,教师为了让课上得“完整”“好看”,而将教学环节设计得环环相扣、步步开花。不管多长的课文,都要想方设法在一节课中讲完。课堂被塞得满满的,以求达到面面俱到、“充分”训练的目标。事实上,这样的课堂目标太杂,被教师控制得过于严密,训练反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让学生“一课一得”显得尤为重要。
  3.关注不同文体,凸显语用目标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
  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文字运用”,即简称为“语用”。教材根据不同年段特点,编入了各种体裁的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接触各种文体,学习丰富的语言。以高年段语用教学为例,课标在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和诗歌等各种文体的阅读要求,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如在教学叙事性课文《十年后的礼物》时应关注课文记叙了什么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和细节、场景来体会人物角色的特点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说明文《鲸》时,应关注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特点,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教学《古诗三首》时,应关注古诗的韵律节奏,教给学生吟诵古诗的方法……总之,阅读教学要根据年段目标、不同文体的语用特征,在课文的整体把握、部分精教的教学中,紧紧围绕“语用”的核心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为我的專业成长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不是教育专家,但从一节节课的磨砺中,我们可以汲取更多的营养,帮助我们在专业上茁壮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我们这群有着执着信念和追求的教育人,合理地关注语文课堂的“教”与“学”,一定会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让“优质课”更“优质”,让课堂更具实效。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市武江区金福园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许多赛课活动、公开课活动都是以习作教学为主题,也引起了一线教师对当下习作教学的积极反思与不断尝试,尤其是之前无人问津的习作评讲。但是,评价或是重视对习作修改兴趣的激发,却常常有头无尾,不重视习作评讲后的延展;或是重视对佳作和精彩片段的表扬与赏析,却常常止步于赏析,对习作的后进生帮助不大;还有就是习作评讲贪多求全,束缚学生修改时的想法,没有做到一课一得。  基于上述习作评讲中
阅读的材料是夯实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阅读需要有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匹配的认知思维也是完全不同的。小说作为中高年级教材中的重要体裁,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三大核心要素,丰富学生对这一类文体阅读的素养积淀。笔者就以经典小说《少年王冕》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梳理罗列,在把握文本情节中培养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就是以实物结构为思维对象,以
汉字具有因义构形、因形表意的特点,所以每一个汉字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符号,汉字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系统,它展现了人们在造字之初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感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汉字,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发现其中隐藏的人文因素,并提升文化感受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一
目前,在小学阶段,经典童书的赏读,已经被提高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朱自强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灵是一颗有着饱满生命力的种子。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激活”,给种子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把种子蕴藏的价值和资源作为它自身的成长动力。在童书赏读中,怎样的方式才能给学生“合适的阳光、水分、肥沃的土壤”呢?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童书阅读的种子呢?笔者认为,“读、写、演”互动,是调动学生童书赏读兴趣,提高学生童书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三年级是习作指导的关键时期,从当前习作教学来看,存在着重指导轻修改的现象。其原因有很多,诸如教师自身业务素养不高,对习作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等等,但更多在于旧版教材中对习作修改重视程度不够。翻开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我们能欣喜地发现教材对习作修改非常重视,并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笔者依据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词句段运用”,结合自己
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内容之一。在阅读中汲取习作知识,用口语催生习作知识,在创作中实践习作知识是习作教学的着力点。习作知识的丰盈能让学生主动发现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促进学生主动表达,并提升习作水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作知识的黄金时间。许多教师认为,小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只有博闻广記、厚积薄发,才能学会习作。毫无疑问,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对习作发挥着根基性作用。但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回避习作方法
进入高年级之后,统编本教材中具有文学性的课文大幅增加,其中小说就是一个重头戏。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设计了一个小说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的形象”,这就与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小说的阅读方法。笔者结合该单元中《桥》这篇微型小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尝试。  一、梳理情节,感知小说的一波三折  1.厘清冲突,展现感性魅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种体裁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在有效丰富古诗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论:“诗”与“文”孰重孰轻?不少教师认为,无论是“诗”,还是“文”,都是课文的一部分,同等重要。因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其核心价值不仅是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中借鉴,学会言语表达与运用。回到《黄鹤楼送别》一文,笔者认为,要摆正“诗”与“文”之间的关系,前提是必须明确该文本内在的核心价值。
1 起因  我的女儿花出生并生活在美国,4岁多的她喜欢“乱涂乱画”。最近,她居然拿着小石子在车子上“画”起来,结果当然是划坏了车子。我严肃地跟她说明不能这么做。花表示明白了,并向我道歉。但我没有因此而“放过”她,跟她商量起善后处理事宜。  花:我已经很努力地擦了,但划痕擦不掉。  我:那我们得花钱修车,谁应该为这事负责?  花:我。  我:谁应该去赚修车的钱?  花:我,可是我不会赚钱,你能教我吗
【教学目标】  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  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内容,梳理故事场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慈母情深》,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吗?  师:这一个一个的场景,感人至深。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晓声的笔触,走进那些感人的细节和场景,去体会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