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警组织”到底什么来头

来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时报》2018年10月16日报道,2018年台湾再度申请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国际刑警组织11月中旬于迪拜召开的第87届年度大会。
  “国际刑警组织”这个“神秘”的组织,名字听起来并不陌生,但它是何时出现的,职能又是什么,却很少有人知道。

国际刑警组织的诞生


  国际刑警组织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14年4月,在摩纳哥亲王阿贝尔一世的倡议下,24国警察机关首脑188人,聚集赌城召开了一次会议,提议创立一个共同的组织机构,一个以搜集情报和进行咨询为目的,服务于各国的警察机构。大会决议第一次表达了不同国家的警察部门协同打击国际犯罪的愿望。后来人们把这次会议称作是“第一次国际刑警大会”——国际刑警组织的滥觞。
  1923年9月,“第二次国际刑事警察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在维也纳警方主席约翰内斯·斯库伯博士的倡议下,“国际刑事警察委员会”于当年9月在维也纳成立并通过了组织章程,共10条。奥地利警察总长奥斯卡·杜丝勒出任首任秘书长。
  最初,“国际刑事警察委员会”由14个欧洲国家组建。至1938年,经过15年的发展,其成员国发展到了38个。成员国内部设立与国际刑警局保持联系的国际刑警站。国际刑警局开始对国际犯罪和罪犯进行登记,发布国际通缉令,并且根据其所掌握的罪犯卡片协助识别罪犯。
  二战前,纳粹德国并吞奥地利,纳粹安全总局局长海德里希自荐为国际刑警委员会主席。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相关档案被运往德国。国际刑警委员会名存实亡,处于瘫痪状态。

  1946年6月,欧美各国警务高层聚集在布鲁塞尔,讨论有关“各国刑事警察局在同国际犯罪分子作斗争中的协调与合作”问题。会议决定成立新的国际刑事警察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1989年迁往里昂)。新委员会设立总秘书处,各成员国设立国家中心局。同年7月新机构在巴黎邮政总局注册,邮政代码为“Interpol”,从此它成了国际刑警组织的代号。

中国加入国际刑警组织的历程


  “国际刑警组织”虽然在1946年就成立了,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却是多年以后。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国家间的频繁往来,跨国性犯罪开始向国内渗透。加入国际刑警组织,与外国同行携手打击各类国际刑事犯罪活动,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必须面对的问题。
  据原公安部刑侦局局长刘文回忆:1979年、1980年,中国分别接到了肯尼亚、菲律宾外交部的照会,邀请中国参加国际刑警组织大会。可那个时候,我们并不了解这个组织,以为它只是个一般性的会议。
  1979年,新华社记者采访国际刑警组织在肯尼亚召开的会议,发现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名义派出了“中国代表团”。我国驻肯尼亚使馆立即提出严正交涉。正是由于这次采访,中国才初步了解国际刑警组织的情况。
  1980年,南斯拉夫来信,建议我国与国际刑警组织代表接触。不久,时任公安部治安行政局副局长的余海宇与国际刑警组织代表布鲁格见面。1982年秋,时任治安行政局副局长的高旭专程赴国际刑警组织总部与国际刑警组织总秘书处秘书长法国人博萨会晤,迈出了加入国际刑警组织实质性的一步。
  1983年9月,南开大学英语专业出身、后投身对外警务工作的朱恩涛拜访秘书长博萨,探询中国加入国际刑警组织事宜。中国是个大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没有中国的参加,国际刑警组织是不完整的,博萨积极支持中国加入。
  1984年9月,第53届国际刑警组织年会在卢森堡召开。会前,中国代表团到达巴黎,申请入会。代表团成员雷良锦回忆说:“多亏了南斯拉夫,帮助我们打听各国代表团的驻地。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拜会各执委会成员国和其他友好国的代表团,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1984年9月4日下午,国际刑警组织大会讨论我国入会申请。由于没有参加会议,代表团一行焦灼地在大使馆里等消息。结果是,申请没被接纳。
  刘文马上请南斯拉夫代表团来使馆了解情况并磋商对策,一直谈到深夜。
  第二天清晨,代表团看到卢森堡的报纸上并没说大会讨论表决中国申请入会的事,只是发了个“中国加入国际刑警组织问题十分棘手”的消息。正当大家议论的时候,电话响了——斯里兰卡刑侦局长打来电话,说中国入会申请刚刚通过。怎么突然有这么大的转机?直到10年之后才得知,是计票出了错,第二天重新投了票。
  接到这个电话不到10分钟,欢欣鼓舞的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西装革履地出发了。到了会场,牌子已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片掌声之中,中国代表团在原副秘书长肯德尔的引领下进入大会会场。
  虽然加入国际刑警组织的道路有点曲折,但加入之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刑警组织的各项工作,在该组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84年11月,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在北京成立,1986年和1995年,又分别在广州和上海设立了联络处,此后继续发展壮大,在地方公安机关建立了25个国际刑警联络处。
  近年来,通过和国际刑警组织的合作,中国警方破获了多起重大案件,仅以2016年5月到10月的“猎狐行动”为例,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有634名在外潜逃的罪犯被从67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归案。

红色通缉令


  如今我们提起“国际刑警组织”时,不免会提到另一个词——“红色通缉令”。“红色通缉令”是国际刑警组织的“神兵利器”,规范叫法是“红色通报”。“红色通緝令”是由当事国国际刑警组织中心局局长和国际刑警组织总秘书处秘书长共同签发,成员可以进行临时拘留的国际证书。有效期为5年,可续期,直至缉拿归案为止。
  除了“红色通报”之外,还有其他颜色的通报,代表的含义各不相同:
  红色通报:直接拘捕和引渡通报;
  蓝色通报:协查犯罪嫌疑人通报;
  绿色通报:防范危险分子流动通报;
  黄色通报:失踪人员信息通报;
  黑色通报:发现尸体请求确认身份通报;
  紫色通报:犯罪手段和犯罪技术通报;
  白色通报:艺术品和收藏品盗窃通报;
  橙色通报:恐怖分子流动通报。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华声》2018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新调来的郑局长体型偏胖。这人要是一胖,啥病就都上身了。尤其是高血压,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这个,郑局长每天都要靠“暴走”来减肥。  傍晚,林荫路上“暴走”的人很多。小林和大张这对“铁哥们”总能撞见郑局长。以往,两个人只是跟局长打声招呼,便各走各的路了。今天,郑局长一招手,把他们两个叫到了路边。  郑局长一本正经地说:“这个月,咱们局办公室主任要调走了。你们俩平时工作都不错,最近组织要对你们进
1991年,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6名中国队员和11名日本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面的搜索,在搜索的队伍中有一个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人,因为他的好友笹倉俊一和呢玉裕介在事故中去世,为了让登山队员的亡灵得以回国,在随后的26年时间里,他30次深入梅里雪山,成功找到了16具遗体。2016年,小林尚礼的《梅里雪山》正式出版,讲述了他这26年中寻找的艰辛和执着。  他
摆平麻烦  张求稳是木匠出身,这两年他不做木匠活了,开了个网店,专门卖家具。他的家在云南农村,那里有成片的老林子,树木繁多,制成的家具扎实耐用。  网店经营一年多了,效益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家具这类货物在电商平台上不好操作。之前,张求稳与附近的村办家具厂合作,等网购的“亲”们拍货付款后,他就直接去厂里拿货。这种经营方式稳打稳扎,规避了风险,可是有几次,物流在运输途中蹭坏了家具上的油漆,顾客拍照留下
失业在家的大宝最近时来运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去应聘了城管的职位,没想到经过几轮激烈的笔试和面试,凭着身体棒、头脑灵、嘴皮快,竟然真的当上城管了。  自从大宝失业后,大宝的老婆小翠觉得自己不能再做家庭主妇了,老琢磨着开个店,无奈没有启动资金。摆小摊吧,又怕被城管赶。这下可好了,自己的老公就是城管,还怕什么?小翠高兴疯了,给大宝亲了个“满脸桃花开”!  第二天,小翠就蹬着三轮车,拉着锅碗瓢盆出摊了
杜宣,191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1931年,他考入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预科。翌年,年仅十八岁的杜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同年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日本大学学习。卢沟桥事变后,杜宣回国投身抗战,并参加新四军……  杜宣当年被称为“文化武人”。“杜宣”并非这位传奇式作家的真名。他本名桂苍凌。“杜宣”的“杜”字是“桂”字少了一个“土”,而写作也就是“宣”传。不料,他竟然以笔名
杨大山最近心情非常好。为啥?因为他的儿子杨铭终于找到了称心的工作。  为了儿子的工作,杨大山没少费脑筋。杨铭高考时没发挥好,只考了个大专。可到毕业找工作时,他却不肯低就,专门往那些知名大公司投简历。结果简历投出去不少,面试通知却没接到几个。杨大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托熟人帮忙给杨铭介绍了几份工作。谁知儿子不是嫌工资低就是嫌没前途,没有一份工作干长久。杨大山恼羞成怒,发誓再也不管他的破事儿。杨铭就这
莫小光还在梦乡里美滋滋地数着钞票,老妈忽然急促地敲着房门喊道:“小光,快起来,门上挂了个猪头!”  这还了得!莫小光一骨碌爬起来,跑到院门口一看,果然门上挂了个猪头。此时天才蒙蒙亮,村民们都还没有起床,整个村子里静悄悄的。莫小光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还好没人看见,不然这丑可就丢大了。要知道,在他们这一带,在门上挂猪头和挖祖坟一样,是一种恶毒的诅咒,若是被人看见后四处传开,莫小光一家人的颜面可就丢尽了
一般意义上的北极,是指北纬66度34分以北,一直到地球自转轴最北端的广大地区。尽管这里是地球上生存环境最恶劣、最极端的地区之一,但却依然有一支人类族群在此生活繁衍了数千年。他们就是因纽特人,也被称为爱斯基摩人。  其实,“爱斯基摩人”一词是印第安人发明的,意为“吃生肉的人”,含有轻蔑之意。因纽特人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而是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或“因纽皮特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意为“真正的人”。  重返北
在林肯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有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的面前,他气呼呼地对林肯说,纽约有个名叫摩里斯的陆军少将居然在背地里侮辱他缺少军事才能。林肯听后,也替斯坦顿抱不平:“我建议你写一封尖酸刻薄的信好好回敬那个家伙,我永远站在你这边!”  斯坦顿很受鼓舞,他当即就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骂人信”。斯坦顿对自己写的这封信非常满意,他把信拿给林肯过目,林肯接过来细细一读后,不禁拍案叫绝:“斯坦顿,你的文笔
英国首相卡梅伦喜欢绘画,尤其喜欢现代派艺术。每当伦敦举办画展的时候,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欣然前往,甚至像普通粉丝一样,用相机拍下大师的作品,然后回去临摹。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英国期间,卡梅伦特意画了一幅现代派作品送给奥巴马,奥巴马对他的这幅画作非常喜欢。  卡梅伦赠画这件事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伦敦一家慈善机构的负责人约翰。约翰突发奇想:我们为什么不能邀请首相先生为慈善组织画一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