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冲破封闭式教学的旧格局,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应创造性地引入活动的形式,适时适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教学。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其中课内语文活动是应用最普遍也最易于操作展开的一种语文活动形式。它具有耗时小、见效快、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下面笔者就先谈谈语文活动课的一些主要形式。
一、课内活动形式
1.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合作能力
学习小组可以是固定的,尽量让学生在开学时就建立好,并选好组长,以便以后开展工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直接参与语言交际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组内的分工协作既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可使小组全员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组内分工协作和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这种活动方式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它可以营造出民主和谐、紧凑有序的学习氛围。但教师需注意引导,否则这种活动方式易流于热闹的表象而缺乏实际的深入。
2.联系实际,发展思维能力
如初三学习《愚公移山》之后,可以“愚公移山之我见”为题展开辩论,学生在对“愚公该移山还是该搬家”的辩论中,进一步明确了文章所体现的是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我们仍然应该继承,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分析。学生通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胆抒发己见,在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评判中,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班会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确定好活动课主题,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准备。整堂课的设计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导自演。这既满足了学生当教师的心理,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笔者上初一语文的时候,有一堂活动课,主题是“我爱我家”。学生先召开班干部会议,确定好两位主持人,具体做好分工工作。整堂活动分三个环节:第一,老照片的故事;第二,我家的一件珍品;第三,妈妈的唠叨。“老照片的故事”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张照片,把隐藏在里面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而“我家的一件珍品”就是通过这件物品,叙述一段家事往事。“妈妈的唠叨”这个环节,学生则通过小品来展示。整堂课有两位学生主持,通过班会形式,笔者也当了回学生。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投入,配合默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外活动形式
1.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易于组织、协调。主要形式有:
(1)合理利用校园资源。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校园资源,让学生既学得快乐又能爱校。有一次,笔者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找每处的温馨提示,评价其好坏,大家一致认为草坪上的那句“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最好,认为厕所旁的“请及时冲水”这句不好,最后改为“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学校的文化,掌握了知识,也更加爱校了。
(2)编演课本剧及小品活动。针对学生学习过的戏剧、古文或课外读本,凡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并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或小品,让学生体味当演员的乐趣和创作的甘苦,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同时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如《威尼斯商人》剧目的演出,为表现鲍西娅的聪明、勇敢,以及不让别人看出她是女扮男装,学生为了化妆,真是煞费苦心。课本剧及小品的表演,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节目中品味课文、感受生活,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2.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来源于生活,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潜移默化之作用。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接近学生的情感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我爱我家”“珍惜生命拥有幸福”“花季雨季”“爸爸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怎么办?”等活动课,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内外、课本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3.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课以课堂为主阵地,起于课堂,也可以跨出课堂,由课堂向社会开放,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如:联合文学社,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命,把握人生。语文组还可以配合政教处带领学生春游、秋游,去农场实践基地体验生活,到某企业参观体会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等。活动后写出感想,评出优秀作品,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活动课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使语文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协调。在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活动课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让我们冲破枷锁,把语文活动课上得有声有色吧。
一、课内活动形式
1.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合作能力
学习小组可以是固定的,尽量让学生在开学时就建立好,并选好组长,以便以后开展工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直接参与语言交际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组内的分工协作既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可使小组全员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组内分工协作和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这种活动方式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它可以营造出民主和谐、紧凑有序的学习氛围。但教师需注意引导,否则这种活动方式易流于热闹的表象而缺乏实际的深入。
2.联系实际,发展思维能力
如初三学习《愚公移山》之后,可以“愚公移山之我见”为题展开辩论,学生在对“愚公该移山还是该搬家”的辩论中,进一步明确了文章所体现的是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我们仍然应该继承,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分析。学生通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胆抒发己见,在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评判中,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班会形式,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确定好活动课主题,完全放开让学生自己准备。整堂课的设计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导自演。这既满足了学生当教师的心理,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笔者上初一语文的时候,有一堂活动课,主题是“我爱我家”。学生先召开班干部会议,确定好两位主持人,具体做好分工工作。整堂活动分三个环节:第一,老照片的故事;第二,我家的一件珍品;第三,妈妈的唠叨。“老照片的故事”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张照片,把隐藏在里面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而“我家的一件珍品”就是通过这件物品,叙述一段家事往事。“妈妈的唠叨”这个环节,学生则通过小品来展示。整堂课有两位学生主持,通过班会形式,笔者也当了回学生。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投入,配合默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外活动形式
1.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易于组织、协调。主要形式有:
(1)合理利用校园资源。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校园资源,让学生既学得快乐又能爱校。有一次,笔者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找每处的温馨提示,评价其好坏,大家一致认为草坪上的那句“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最好,认为厕所旁的“请及时冲水”这句不好,最后改为“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学校的文化,掌握了知识,也更加爱校了。
(2)编演课本剧及小品活动。针对学生学习过的戏剧、古文或课外读本,凡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并放手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或小品,让学生体味当演员的乐趣和创作的甘苦,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同时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如《威尼斯商人》剧目的演出,为表现鲍西娅的聪明、勇敢,以及不让别人看出她是女扮男装,学生为了化妆,真是煞费苦心。课本剧及小品的表演,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节目中品味课文、感受生活,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2.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来源于生活,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潜移默化之作用。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接近学生的情感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我爱我家”“珍惜生命拥有幸福”“花季雨季”“爸爸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怎么办?”等活动课,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内外、课本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3.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课以课堂为主阵地,起于课堂,也可以跨出课堂,由课堂向社会开放,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如:联合文学社,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命,把握人生。语文组还可以配合政教处带领学生春游、秋游,去农场实践基地体验生活,到某企业参观体会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等。活动后写出感想,评出优秀作品,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语文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活动课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使语文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协调。在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活动课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乐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让我们冲破枷锁,把语文活动课上得有声有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