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与主导是课堂教学中需要妥善解决的一对关系。小学生作为不成熟的个体,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必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大声呼唤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时候,不能忘掉教师的主导。
【关键词】主体 主导 课堂教学 教师
课堂教学的本质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并积极作用于世界;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理应是积极活动的主体,不断发展的主体。倘若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课堂教学则将失去依托和生命活力。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急切期盼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在期盼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在呼唤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主导作用,教师合理、科学的“主导”会使学生的主体之“火”燃得更旺、更灿烂。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到底表现在哪儿呢?我认为,它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会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因而,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绝不可以、也不应该忽视的。要想创设出愉悦的学习氛围,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五会。
1.学会宽容。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一听就懂”、“一点就会”,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不甚理想的表现,教师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来思考,要学会理解和科学的引导,切忌“大发雷霆”。“大发雷霆”只会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在这“死气沉沉”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只会得到磨灭和扼杀,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2.学会等待。在学生解答不出题目或答题不正确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产生急躁心理,不能像“猛张飞”,而应像温文尔雅的“刘备”,要再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再想想,让他也能够品尝到学生的乐趣。这一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3.学会鼓励。对学生,教师要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不指责。要多用亲切温馨的话语、满含信任的目光,优美动人的举手投足来激励学生。要努力用自己的“情之所至”,换来学生的“金石为开”。
4.学会倾听。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人,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尽意而言。千万不能中途插话,或勒令其停止发言,以免阻塞学生思维和压制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述的内容、思维的状态、使用语言的形式要能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启发和指导,以此来帮助学生顺利展开思维活动。
5.学会幽默。幽默可以放松情绪,活跃思维,它是创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手段。当然,课堂中的幽默应该是高雅的,而不应是低级的和有辱学生人格的。此外,课堂中的幽默是无法预先设计的,它是依据当时的教学情境,随机应变生发出来的。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观察学生,聆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表现和发言中敏锐地发现幽默的“因子”,从而促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中去。
二、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它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活动应达到的层次水平。就小学阶段而言,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当有教师来承担。确立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具体来讲,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应做到四个符合。
1.要符合年段教学要求。
2.要符合单元训练重点。
3.要符合教材的特点。
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实现四符合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做到“心中有纲”“心中有本”、“心中有生”。
“所谓“心中有纲”、“心中有本”。即教师应熟悉教学大纲,了解全册、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年段的知识传授点、知识连接点及技能训练点。从而,正确地把握着各册及全套教材的重点、难点.
“所谓“心中有生”。即教师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熟悉各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及学习起始状态等,根据学生综合情况制订出学习目标,以保证全体学生能产生愿学、乐学和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以此来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
明确了教学目标,只是规定了“学什么”的问题,要实现目标:还有一个“如何学”的问题。解决“如何学”,就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学习活动不外乎审题、思考、质疑、讨论、练习、操作等几种形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要把这些形式进行合理地安排和组合。在安排、组合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活动应紧紧指向于教学目标。
2.学习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易于接受,才能学得活、印象深、效果好。
3.学习活动要有情趣,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4.学习活动间的衔接和转换要自然、流畅;要有层次感、立体感。
四、示范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学习方法,则是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着个体当前的学习,也影响着个体今后如何去适应社会,创造生活。作为培育未来新人的学校,不管站在何种角度都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我认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离不开各种具体的学习情景,更离不开教师的启发、指导和示范。所以,说到底,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问题,关键还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要时时处处地凸现出方法的示范,要自始至终地把方法的示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学法化的境地。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创新地学习是我们所期盼的教学理想境界,愿我们教师为实现这一理想境界而多施加丰富的“养料”,让学生的“主体之火”燃得更旺、更灿烂吧!
【关键词】主体 主导 课堂教学 教师
课堂教学的本质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并积极作用于世界;二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理应是积极活动的主体,不断发展的主体。倘若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少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课堂教学则将失去依托和生命活力。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急切期盼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在期盼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在呼唤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主导作用,教师合理、科学的“主导”会使学生的主体之“火”燃得更旺、更灿烂。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到底表现在哪儿呢?我认为,它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会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因而,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绝不可以、也不应该忽视的。要想创设出愉悦的学习氛围,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五会。
1.学会宽容。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一听就懂”、“一点就会”,也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不甚理想的表现,教师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来思考,要学会理解和科学的引导,切忌“大发雷霆”。“大发雷霆”只会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在这“死气沉沉”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只会得到磨灭和扼杀,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2.学会等待。在学生解答不出题目或答题不正确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产生急躁心理,不能像“猛张飞”,而应像温文尔雅的“刘备”,要再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再想想,让他也能够品尝到学生的乐趣。这一点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3.学会鼓励。对学生,教师要多表扬、多肯定、少批评、不指责。要多用亲切温馨的话语、满含信任的目光,优美动人的举手投足来激励学生。要努力用自己的“情之所至”,换来学生的“金石为开”。
4.学会倾听。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人,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尽意而言。千万不能中途插话,或勒令其停止发言,以免阻塞学生思维和压制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发言的本质,对学生表述的内容、思维的状态、使用语言的形式要能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启发和指导,以此来帮助学生顺利展开思维活动。
5.学会幽默。幽默可以放松情绪,活跃思维,它是创设良好氛围的有效手段。当然,课堂中的幽默应该是高雅的,而不应是低级的和有辱学生人格的。此外,课堂中的幽默是无法预先设计的,它是依据当时的教学情境,随机应变生发出来的。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观察学生,聆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表现和发言中敏锐地发现幽默的“因子”,从而促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中去。
二、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它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活动应达到的层次水平。就小学阶段而言,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当有教师来承担。确立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具体来讲,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应做到四个符合。
1.要符合年段教学要求。
2.要符合单元训练重点。
3.要符合教材的特点。
4.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要实现四符合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做到“心中有纲”“心中有本”、“心中有生”。
“所谓“心中有纲”、“心中有本”。即教师应熟悉教学大纲,了解全册、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年段的知识传授点、知识连接点及技能训练点。从而,正确地把握着各册及全套教材的重点、难点.
“所谓“心中有生”。即教师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熟悉各位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及学习起始状态等,根据学生综合情况制订出学习目标,以保证全体学生能产生愿学、乐学和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以此来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
明确了教学目标,只是规定了“学什么”的问题,要实现目标:还有一个“如何学”的问题。解决“如何学”,就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学习活动不外乎审题、思考、质疑、讨论、练习、操作等几种形式。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要把这些形式进行合理地安排和组合。在安排、组合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活动应紧紧指向于教学目标。
2.学习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易于接受,才能学得活、印象深、效果好。
3.学习活动要有情趣,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4.学习活动间的衔接和转换要自然、流畅;要有层次感、立体感。
四、示范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学习方法,则是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着个体当前的学习,也影响着个体今后如何去适应社会,创造生活。作为培育未来新人的学校,不管站在何种角度都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我认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离不开各种具体的学习情景,更离不开教师的启发、指导和示范。所以,说到底,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问题,关键还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要时时处处地凸现出方法的示范,要自始至终地把方法的示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学法化的境地。
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创新地学习是我们所期盼的教学理想境界,愿我们教师为实现这一理想境界而多施加丰富的“养料”,让学生的“主体之火”燃得更旺、更灿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