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邓小平在晚年,希望自己能像普通人一样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他喜欢孩子,但不惯纵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做事的本领。1992年2月18日,邓小平来到位于上海南京路上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文具柜台,借钱买了四包铅笔和四块橡皮,送给孙子们。他对孩子们说,铅笔是让你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你们明白,错了就要改。他还对孙辈们说:“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作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在晚年,希望自己能像普通人一样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他喜欢孩子,但不惯纵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做事的本领。1992年2月18日,邓小平来到位于上海南京路上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文具柜台,借钱买了四包铅笔和四块橡皮,送给孙子们。他对孩子们说,铅笔是让你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你们明白,错了就要改。他还对孙辈们说:“你们要学点本事为国家作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
锻炼。”
(知秋摘编自《学习時报》,2017年2月3日,卫炜/文)
其他文献
编者按:1887年清政府曾经通过考试选拔,派遣12名游历使分赴世界四大洲20多个国家进行为期两年的游历考察。然而,100余年后的今天,回首望处,尘烟深锁,岁月掩华光。沧桑风雨早已湮没远行者的身影,时光的激流也冲淡了他们的印记,独留困惑迷惘:为什么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要在19世纪80年代派出海外游历使?他们是如何选拔的?他们的足迹留在了哪些国家?他们的成果如何?结局如何?为此,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历史系
1949年7月10—14日,在陕西大地上爆发的扶眉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国共双方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解放军歼敌最多、取得战果最辉煌的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解放军共伤亡4600余人,30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长眠于西府大地,他们以血肉之躯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华彩乐章,铸就了历史的辉煌。 在扶眉战役金渠镇围歼战中,第二军第六师第十八团第一营营长栗政通和第四师第十一团政治委员赵存仁等营团主官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其参与领导革命事业的历史功绩早已载入史册。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他的革命生涯,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刘少奇是南塘刘氏最小的孩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乳名“九满”,谱名“绍选”。初入朱家祠堂私塾时,启蒙老师朱赞庭借用“姜太公钓璜于渭水,巧遇文王”的典故,为刘少奇取名“刘渭
长期以来,一些朋友鼓励我将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前我在北平广播电台时参与我党领导的地下活动,为北平解放搜集情报,组织群众运动,引领解放军接收北平广播电台等革命活动,以及负责维护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现场广播等事写成文字,留与后人。为撰写此文,在李维諟同志的帮助下,我查阅了大量资料,70多年前的一些人和物,串联成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勾起了我许许多多的回忆。谨以此文献给
1955年,毛主席在杭州写了一首诗《五律·看山》,诗云: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这首诗80年代公开发表后,大家都说这首诗是对杭州湖光山色的赞美。如果光从字面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其实,毛主席是通过这首诗对我们的警卫工作进行批评。毛主席对我们在警卫工作中脱离群众的做法十分不满,用写诗词的方式提出了严肃批评。 毛
一 在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听了武汉大学代表查全性的发言,决定恢复高考。这不仅改变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招生不考试的做法,更在实质上打破了出身的限制,使千万百姓切实感受到拨乱反正的力度和温度。 刚刚过去的十年,冤案堆积如山,无数人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备受打击。“血统论”或明或暗地出现,以出身为标准划等级、定贵贱,造成公道失落、社会割裂、民族自残,公平竞争变得遥不可及,“
什么是“中国最大的国情”?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明确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上,我们有必要认清和把握这个“中国最大的国情”。 从党的历史来看,认清国情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坚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顺利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方法和宝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
《百年潮》2014年第12期的出刊,意味着改制后的《百年潮》又走过了一年。回首一年,本刊秉承“揭示历史真相,展示世纪风云”的宗旨和“信史、实学、新知、美文”的风格,使《百年潮》成为读者喜欢阅读的大众刊物,让历史贴近读者,让读者感悟历史,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还在路上。 让历史贴近读者,让读者感悟历史,就要揭示真实的历史。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 “鉴今育人”,总结规律,认清道路,坚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把它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是黄河下游第一个大型自流灌溉引水工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理黄河兴利除害的信心和决心。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兼顾灌溉、航运双重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加深了灌区群众对新生政权的信任与认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一次尝试,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工程修建背景
2013年12月,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2014年7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南段试通水。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实现通水目标。工程正式通水后,将较大缓解北方缺水问题。在北方缺水地区翘首以待之时,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来水的水量和水质,我却以为除调水水量、水质外,应更深层考虑的是调水能不能实现南水北调规划时设定的目标,在增加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量的同时促进该地区限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