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的潜能研究伴随着人的一生和人类的始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才资源的开发成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开发人类巨大的潜能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高主体,如何发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农民;潜能开发;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6-0040-02
罗马的“国际思考”俱乐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要想寻找任何解决人类差距的答案及任何关于人类前途的保证,唯一的去处就在于我们自身中。我们大家所需要的便是学会如何激发我们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从现在开始,有目的地去运用它们。”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潜能开发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但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有关农民的能力建设和潜能开发的研究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此,对农民潜能的开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潜能的涵义与特征
1.1 潜能的涵义 关于潜能的涵义目前理论界有多种说法,但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和国内的杨敬东先生,谢弗勒在《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中指出“在教育中有关潜能语言的日常使用中,我们所指的潜能并非是人既有的或显然具备的能力、技能或已经具备的其他方面的特征,而是指未来这种特征的学习或发展或形成的可能性。”而杨敬东则指出:“人类的潜能,是人类潜在的体能与智能的总和”。由此可以看出,谢弗勒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来对潜能的涵义进行阐述,重在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潜能是可以发展或形成的那一部分潜在的能力而将一部分可能手环境和客观因素阻碍而没有得到疏导和开发的潜在力排除在外,杨敬东的定义则忽略了这些潜在的体能和智能的可发展性。因此,综合两者结论,笔者认为潜能的准确涵义应为:“潜能是存贮在人内部尚未得到开发的、但在科学的管理方法下可以激发出的各种能力”。
1.2潜能的主要特征 由于潜能是人类存贮在内尚未释放的各种能力,因此,潜能具有以下特征:
1.2.1 丰富性 潜能的丰富性一是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潜能,二是从脑生理学来看,人的大脑表面集中了约140亿个神经细胞,但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却只有十几亿,仅占脑细胞总数的8%左右,其余的90%多均处于相对静止或休眠状态,如能设法使更多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则人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将会大幅提升,由此可见人脑存在极为丰富的能量资源。
1.2.2 潜藏性 潜能是人类处于隐性状态而未被释放的能力,是看不见的,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的一种能量,只有当这种能量在适当的环境通过科学的手段激发出来时,它才表现为显性状态下的能力,因此它具有较深的潜藏性。
1.2.3 可能性 可能性特征是指潜能并不是稳定、持久的人的内在本质,它只是一种将来形成某种能力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许会因为受到某些障碍的影响而消失,也许会因为得到科学合理的诱发而形成某种显性的能力。
1.2.4 可开发性 潜能的丰富性、潜藏性、可能性特征决定了潜能的可开发性。丰富性为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条件,复杂的潜藏性和多变的可能性决定潜能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激发和诱导才能得以开发和利用。
农民的的潜能开发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政策、组织和教育等各种手段,激发和诱导存储在他们内部尚未得到利用的各种能力,使这些能力由潜藏的可能性转化为显性的现实性并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就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开发农民的潜能刻不容缓。
2 现代农民潜能开发的意义
2.1 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是指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领域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获得充分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这也就是说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存的终极目标和最终使命,也是整个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美国著名哲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则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五个从低到高的层次,由此说明人都具有自我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自身的价值的欲望和要求。因此一个人充分发挥其能力及潜能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那么,同样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农民,当基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精神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体现自然会成为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促使他们不断思考自己的长处和缺陷,激励他们在自己的生产和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取得更大成就,以获得社会的承认,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法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就曾指出:“必须牢牢记住,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是所有发展形式的主要动力之一。这种个人发展和自由能够在每个人所赞成的和其他各种活动中所感受的各种价值范畴内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由此可见,农民潜能开发研究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2.2 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资源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60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世界研究的一大课题。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投入和即将投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的人力。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7〕人力资源的数量包括现实的、可用的人力资源(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和潜在人力资源(未成年人)。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依附于人身上的体力、智力、知识等要素。而人力资源开发则是指“国家或组织运用制度、政策、组织和教育等各种手段,通过调节人力资源的数量供给、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能,以推进社会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因此,对潜能的挖掘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我国作为世界上13亿人口的大国,丰富的人口资源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人口资源并不等于现实的劳动力,劳动力又不等于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旧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里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尤其是占了总人口56.1%的乡村人口,其人力资源的数量非常丰富,但资源的质量却非常低下。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虽不断在提高,但绝对水平依然很低,到2005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由此可见,如何充分挖掘农民潜能,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有力保障。
2.3 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向现代化迈进的征途之中。在改革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改革思路,从十六大至今,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配套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然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村面貌,农民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作用得到发挥,建设新农村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反之,则失去最根本的力量。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教授在其著作《人的现代化》中说:“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式、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在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由此可见人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能动性在制度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人自身的现代化是是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那么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制度的实施者,他的劳动、执行力和创造力就是制度和管理目的得以实现的根本要素,所以如何实现一个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型就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我国传统农民缺乏大胆创新和主动进取的开拓精神,再加上农村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教育、营养、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他们本身的文化、科技素质不高、身体素质较差,这一切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障碍。因此如何开发挖掘农民的潜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成功的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
3 参考文献
1 伊斯雷尔·谢弗勒著,石中英,涂元玲译.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8
【关键词】农民;潜能开发;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6-0040-02
罗马的“国际思考”俱乐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要想寻找任何解决人类差距的答案及任何关于人类前途的保证,唯一的去处就在于我们自身中。我们大家所需要的便是学会如何激发我们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从现在开始,有目的地去运用它们。”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潜能开发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但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有关农民的能力建设和潜能开发的研究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此,对农民潜能的开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潜能的涵义与特征
1.1 潜能的涵义 关于潜能的涵义目前理论界有多种说法,但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和国内的杨敬东先生,谢弗勒在《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中指出“在教育中有关潜能语言的日常使用中,我们所指的潜能并非是人既有的或显然具备的能力、技能或已经具备的其他方面的特征,而是指未来这种特征的学习或发展或形成的可能性。”而杨敬东则指出:“人类的潜能,是人类潜在的体能与智能的总和”。由此可以看出,谢弗勒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来对潜能的涵义进行阐述,重在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潜能是可以发展或形成的那一部分潜在的能力而将一部分可能手环境和客观因素阻碍而没有得到疏导和开发的潜在力排除在外,杨敬东的定义则忽略了这些潜在的体能和智能的可发展性。因此,综合两者结论,笔者认为潜能的准确涵义应为:“潜能是存贮在人内部尚未得到开发的、但在科学的管理方法下可以激发出的各种能力”。
1.2潜能的主要特征 由于潜能是人类存贮在内尚未释放的各种能力,因此,潜能具有以下特征:
1.2.1 丰富性 潜能的丰富性一是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潜能,二是从脑生理学来看,人的大脑表面集中了约140亿个神经细胞,但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却只有十几亿,仅占脑细胞总数的8%左右,其余的90%多均处于相对静止或休眠状态,如能设法使更多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则人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将会大幅提升,由此可见人脑存在极为丰富的能量资源。
1.2.2 潜藏性 潜能是人类处于隐性状态而未被释放的能力,是看不见的,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的一种能量,只有当这种能量在适当的环境通过科学的手段激发出来时,它才表现为显性状态下的能力,因此它具有较深的潜藏性。
1.2.3 可能性 可能性特征是指潜能并不是稳定、持久的人的内在本质,它只是一种将来形成某种能力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许会因为受到某些障碍的影响而消失,也许会因为得到科学合理的诱发而形成某种显性的能力。
1.2.4 可开发性 潜能的丰富性、潜藏性、可能性特征决定了潜能的可开发性。丰富性为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条件,复杂的潜藏性和多变的可能性决定潜能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激发和诱导才能得以开发和利用。
农民的的潜能开发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政策、组织和教育等各种手段,激发和诱导存储在他们内部尚未得到利用的各种能力,使这些能力由潜藏的可能性转化为显性的现实性并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就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开发农民的潜能刻不容缓。
2 现代农民潜能开发的意义
2.1 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是指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领域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获得充分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这也就是说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生存的终极目标和最终使命,也是整个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美国著名哲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则在他的《人的动机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五个从低到高的层次,由此说明人都具有自我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自身的价值的欲望和要求。因此一个人充分发挥其能力及潜能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那么,同样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农民,当基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精神的满足和自身价值的体现自然会成为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促使他们不断思考自己的长处和缺陷,激励他们在自己的生产和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取得更大成就,以获得社会的承认,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法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就曾指出:“必须牢牢记住,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是所有发展形式的主要动力之一。这种个人发展和自由能够在每个人所赞成的和其他各种活动中所感受的各种价值范畴内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由此可见,农民潜能开发研究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2.2 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资源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自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60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世界研究的一大课题。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投入和即将投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的人力。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7〕人力资源的数量包括现实的、可用的人力资源(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和潜在人力资源(未成年人)。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依附于人身上的体力、智力、知识等要素。而人力资源开发则是指“国家或组织运用制度、政策、组织和教育等各种手段,通过调节人力资源的数量供给、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能,以推进社会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因此,对潜能的挖掘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我国作为世界上13亿人口的大国,丰富的人口资源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有利因素。但是,人口资源并不等于现实的劳动力,劳动力又不等于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旧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里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尤其是占了总人口56.1%的乡村人口,其人力资源的数量非常丰富,但资源的质量却非常低下。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虽不断在提高,但绝对水平依然很低,到2005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50.2%,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由此可见,如何充分挖掘农民潜能,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有力保障。
2.3 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正处于向现代化迈进的征途之中。在改革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改革思路,从十六大至今,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配套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然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村面貌,农民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作用得到发挥,建设新农村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反之,则失去最根本的力量。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教授在其著作《人的现代化》中说:“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式、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在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由此可见人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及能动性在制度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人自身的现代化是是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那么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制度的实施者,他的劳动、执行力和创造力就是制度和管理目的得以实现的根本要素,所以如何实现一个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型就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我国传统农民缺乏大胆创新和主动进取的开拓精神,再加上农村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下,教育、营养、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他们本身的文化、科技素质不高、身体素质较差,这一切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障碍。因此如何开发挖掘农民的潜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成功的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民,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胜利的关键。
3 参考文献
1 伊斯雷尔·谢弗勒著,石中英,涂元玲译.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