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与艺术创新研究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变迁之中依旧可以源远流长,这与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审美属性有着必然联系。在新的时代形势之下,若想进一步弘扬、传承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则需要加强对其艺术创新,为古筝艺术的新发展注入活力。基于此,本文从传统美、现代美、技术美、艺术美四方面分析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病重点探讨古筝艺术的艺术创新路径,即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借鉴西方音乐,融会贯通、立足社会实践,感悟艺术。
  关键词:古筝艺术;文化审美属性;艺术创新
  前言: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在历史变迁、岁月沉淀之下,古筝更是凭借自身的独特审美属性散发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古筝等传统文化的地位日渐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因此,通过何种方式为古筝这一传统艺术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前相关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以古筝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文化审美属性与艺术创新做出简要分析和着重探讨。
  一、古筝艺术的文化审美属性
  (一)传统美
  古筝艺术具有传统美的文化审美属性。古筝是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载体,俱进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古筝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典范,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在现代艺术领域中仍旧保有活力与其自身的内在文化有着必然联系,古筝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乐器表现的音乐表现形式,承载的更是东方文化的人文底蕴。
  (二)现代美
  古筝艺术具有现代美的文化审美属性。在古筝艺术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各艺术家在继承古筝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增加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艺术元素,使得其逐步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演奏技巧与舞台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有效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形式之间的有效融合,为人民呈现了一场不同以往的视听盛宴。
  (三)技术美
  古筝艺术具有技术美的文化审美属性。古筝与其他弦乐器相比,需要运用更多的演奏技巧,演奏难度也明显高于其他乐器。具体来说,古筝需要左右手的配合,运用按、滑、勾、颤、托等指法,如果稍加变化则都会影响古筝的整体演奏效果。在精准处理指法技巧的基础上,还需要全面把握力度、音色等要素,将此看做是一首古筝曲演奏效果最优化的关键。由此可见,通过古筝演奏技术的呈现可以使得表演者、欣赏者感受古筝独特的技术之美。
  (四)艺术美
  古筝艺术具有艺术美的文化审美属性。古筝作为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备的艺术美更是不言而喻,在要求演奏者拥有较高演奏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强的文化艺术修养,由此可将古筝艺术的艺术之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
  二、古筝艺术的艺术创新路径
  (一)继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古筝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所以可以在社会变革之中永葆活力,与其自身所具备的精华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筝所呈现的历史文化特征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髓,因此,若相对古筝艺术加以创新则需要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迎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对其中的优秀成分进行集成,融入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成分。也就是说,要将古筝艺术中与当前现代文化不相容的元素加以摘除,将其中的优秀元素继续发扬光大,借助现代化手段加以创新变革。
  (二)借鉴西方音乐,融会贯通
  音乐艺术没有国界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音乐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若想实现古筝艺术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充分借鉴西方音乐的优秀成分,落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促使古筝艺术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例如,钢琴是西方音乐的代表,古筝艺术演奏家或者相关人员可以加强对钢琴演奏技巧的全面研究,充分借鉴钢琴演奏技巧,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快速指序”演奏方法,这为古筝艺术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古筝演奏获得了全新发展。
  (三)立足社会实践,感悟艺术
  任何文化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弘扬均需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这对古筝艺术来说同样适用。古筝艺术在岁月沉淀之中仍旧可以获得长远发展,首先得益于前人对古筝音乐的深入挖掘,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进而制作古筝这一乐器,并且研究可以发出独特音色的演奏技巧。因此,古筝艺术的创新发展更是需要继承前人刻苦钻研、实践探索的精神,以创新精神为引领,在不断演奏的过程中发现古筝艺术的细节变化,加以整理,善于从古筝艺术演奏实践当中获得全新的艺术感悟,从而迸发出演奏者的创造灵感,善于发现与古筝不同的艺术特点,丰富古筝乐器的艺术内涵,为其发展创设更为广阔的空间,不断提高古筝艺术的文化发展水平。
  总结:综上所述,古筝艺术凭借传统美、现代美、技术美、技术美的独特文化审美属性,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领域内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对此,在明确古筝艺术地位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当前时代发展潮流对古筝艺术加以创新,为古筝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要对古筝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继承,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充分借鉴西方音乐中的优秀成分,加強古筝艺术与西方音乐的融会贯通,并立足于社会实践之下,深刻感悟古筝的艺术内涵,助力古筝艺术的现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娟.传统茶文化与古筝元素的结合与发展[J].福建茶叶,2018,40(05):372-373.
  [2]张梦娴.如何演奏当代筝曲中的戏曲音乐元素——以筝曲《望故乡》为例[J].黄河之声,2018(02):58-60.
  [3]姚宁馨.独具匠心 继往开来——浅谈古筝左手腔韵技法符号的设计[J].音乐创作,2018(01):192-19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中西古典舞入手,着重了解两者的文化渊源,剖析各自的舞蹈形态,探寻中西古典舞不同的审美原则,指出中西古典舞内在的美学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古典芭蕾 文化 审美 差异  一、中国古典舞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崇尚着“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究阴阳调和,求圆占中。中国古典舞被称为圆的艺术,“圆”是中华传统审美理想。  (一)审美原则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内聚性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事业的飞速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它是一项最平民,最广泛的群众文化。广场舞不仅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所需,并且在促进群众的身体健康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使得娱乐和健身融为一体。因此,广场舞在群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作用  前言: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的一种,不仅能够让人们身心健康,而且还有
期刊
摘 要:金秀盘瑶婚仪歌是依附于民俗活动长期发展的民歌体裁,民歌的存在方式和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民俗活动是滋养婚俗音乐的重要载体。而在民族音乐中,对婚礼习俗的依存性是较为明显的,音乐在整个婚仪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为其制造了一个特定的情绪环境。盘瑶婚仪中的歌唱具有当地的特色,在演唱形式上较为多变。根据金秀盘瑶的特殊地域环境以及生活场域造就了当地多元的婚仪歌形式。笔者将这些婚仪歌进行了简单的分
期刊
摘 要:客家祠堂与村庙承载了客家人的历史集体记忆及公共伦理,生态地呈现了客家村民的公共生活。本文试图通过以赣南地区客家村落的乡村建设考察中关于祠堂与村庙建筑的研究比较分析,浅析客家民居建筑中祠堂与村庙承载的集体与公共意识及建筑形制对于当代乡村建设的再认识。  关键词:客家民居;祠堂;村庙;乡村建设  一、客家祠堂与村庙建筑承载的集体记忆与公共伦理  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人们不仅在祠堂里祭祀祖先,也在
期刊
摘 要:一想到中国的传统纹样,不自觉的会想到千古流传的诗-“扁舟载、蓑笠渔翁”,而诗句里吟诵的画面便是我们古代最为传统经典的。本文针对中国传统纹样为主的香薰盒论述设计,以传统、中国风、古色古香等为主题,分别从造型、使用、材料及颜色等进行论述。研究思路根据现代与传统的有效结合,并注重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材料的考究以及空间的形式。造型创意新颖,围绕“传统”为主题的文化宣传设计。产品的创意性和不同的
期刊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度假已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度假酒店作为风景名胜区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旅游体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各类度假酒店,民宿层出不穷,但是如何对度假型酒店进行定位,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都是现在酒店规划设计中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而道教建筑作为几
期刊
摘 要:18世纪中叶,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蒸汽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使得诸多在此之前的文明成果应用于工业的结果。通过对研发蒸汽机所需求的科学成就的分析,来得出工业革命的成功,是整个世界文明相互交流的结果。  关键词:蒸汽机:世界文明;交流  一、蒸汽机的演变历程  蒸汽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进动力。对蒸汽应用的研究
期刊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另外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对于基层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就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谐社会  引言  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良好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营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层群众文化建
期刊
摘 要:祠堂是乡村发展中的一部分,记载着村落的演变和宗族的繁衍,具有宝贵的纪念意义。然而,在“城乡一体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步伐,破坏了许多精美古老的祠堂。因此,宗祠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变得刻不容缓。齐鲁文化在经过各个时期的演进中兼容并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同时渗透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宗祠建筑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关键词:山东;宗祠;传承与保护  山东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是指除了人们职业之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为主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文现象的逐渐增加,群文队伍也逐渐扩大,今后需要充分重视和完善群文建设,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  关键词:群众文化;肠梗阻  一、群众文化的功能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