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拟写作文的结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作文重视结尾,把好的结尾比喻为“豹尾”,要求结尾简明有力,“如截奔马”;留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作文,结尾总能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为阅卷者所青睐的收尾的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首尾呼应式 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等形式。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这种结尾或呼应题目,或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一贯,浑然一体,结构完整。如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用心灵选择的人生,纵有痛苦,我也无怨无悔。”这个结尾回应了前文,锁定了中心,简练、精彩。又如2003年湖北一考生的《捕捉灵性的灵光》的结尾:“宠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向太阳挥一挥手,去捕捉理性的灵光!”该结尾既呼应了题目,又呼应了开头的“我愿意让生命喷薄,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使得结构相当紧凑。
  画龙点睛式 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的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在全文即将收尾时,把写作意图交待清楚,所以又称“卒章显志法”。如贾谊的《过秦论》全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废替的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这种收尾前文用大量的篇幅分论,揭露,分析种种不良现象,不吐不能,不吐不快,最后归结到中心论点上来。全文如一条大江汹涌奔流而下,无法遏止,最终归入大海。巨浪滔天,令人叹为观止。
  巧用修辞式 巧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比喻、顶真、对偶、引用等结尾,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如明媚的春光,令阅卷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如2000年山西一考生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尾:“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排比、比喻、顶真手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哲理,能不让阅卷者拍案叫绝吗?
  景物烘托式 结尾把环境气氛加以烘托,给人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
  例1: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滚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卖蟹》)
  例2: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雨中品读》)
  感悟升华式 这种结尾,往往在全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体味人生况味,解读生活密码,升华朴实情感,参悟深邃哲理,显示出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如《冬天里的那一点点热》文章结尾在叙写生活故事的基础上,抒写自己的深切体验:生活是不会笑我的,生活不会嘲笑任何真诚而坚强的面孔。是生活,就逃不脱艰辛和单调,而生活的美丽和热情就蕴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需要去发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自怨自怜。
  留有余韵式 这种收尾手法也就是含蓄式,就是把要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情隐藏起来,使文章结尾形成“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浮想联翩,能把读者引向更深远的境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奇效。如莫泊桑的《项链》、鲁迅的《孔乙己》等,其结尾皆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在高考优秀作文中,采用常比喻、象征手法和空白艺术,留给读者联想或思考的余地,耐人寻味。写议论文常用这种收尾方式。如2002年一考生的《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的结尾:“是的,当你的心灵选择了真、善、美,排斥了假、恶、丑,你的心灵都会被感动,进而一股浩然正气就会永驻你的心灵。这颗心灵是有生命的,它会生根,发芽。之后,心灵会变成一棵会开花的树!”“生根”、“发芽”、“开花”分别比喻什么?“开花”之后还会“结果”吗?令人遐思,回味无穷。
  以上几种收尾方法各有千秋,各种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捕捉理性的灵光》结尾那样综合运用。但不管采用何种结尾方式,一定要明确,结尾和开头一样,不能单纯以漂亮为出发点,关键是要紧扣文章主旨。总之,只要考生能够巧用神思,续上一段精彩的结尾,定能产生锦上添花之效,使你的文章显得更加亮丽鲜活。
  
  胡莹,教师,现居湖北黄梅。
其他文献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十分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情感化、民主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情感、民主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没有师生的情感投入和教学民主,难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劳动具有育人性,情感便是育人的主要工具,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育人活动的本质看,
说实在的,《去安村》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从情节的大框架来说,这就是一个有关“寻找——失落”的故事。一个虔诚的女人带着一个不虔诚也不相信的女人去见证自己心中的圣地与精神家园——安村,最后的结果却是虔诚者大失所望,和那个不虔诚者一块逃离了安村。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去魅的时代、调侃的时代、消解的时代——打倒并嘲笑一个精神家园的存在,如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创举。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消解和调侃的大行其道,自然就会
目前语文教育界关注:课程是否能充分彰显时代的创新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否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应有的“多样”、“动态”、“创生”的发展理念,是否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教育民主化的不断推进,课程权力进一步下放,我国学校一级的课程权力逐步扩大。当课程具体发生在学校时,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师开发课程的可能性,因为教师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就生活在课程环境之中。以下我就从教师参与课
千古历史总在胜败兴亡中演绎着,天下大势也在不断变迁中发展着。于是便有仁人志士在眷恋故国的情怀中,用诗文来表达他们的不屈之节,忠国之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谢芳得正是在宋国灭亡、元朝新立,且元君屡次征他入仕,都被坚决拒绝的情况下,写下了《庆全庵桃花》一诗。全诗仅有四句,语言朴实,蕴含丰富,表现手法巧妙,值得细细品嚼。  首句“寻得桃源好避秦”,运用典故,以虚代实,暗示了作者的隐居决心和厌
元人乔梦符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就是说作文要有一个漂亮的开头,高考应试作文更是如此,好的开头可以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对学生应试作文开头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一.学生作文开头存在的问题  1、开门不见山  现在学生的作文常常不点明题旨,没有点题的语句,如以“变了,因为长大”为题作文,同学这样写到:“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像流水一样的时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三大素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口语交际成为现代社会中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活动,决定着一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与成败,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能力需求。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将口语交际的总目标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对学生的真正的民主。  陶行知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陶先生相信学生,他确信儿童有一种潜能需要我们去开发去引导他们创造。他十分重视教育学生“重要的不是学到一些现成的知识,而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怎样让学生由知之甚少过渡到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有序地组织教学。在这里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略谈文言文的课
槐花随风慢慢飘散,香气弥散到空中,久久荡漾在我的心间。槐树下的军子,你在哪里……  穿越时空,放眼远望。二十年前的竹,就是我,瘦瘦弱弱的。比我年长一岁的军子,结结实实的,圆红的脸蛋上总是挂着甜甜的微笑。  我们是同村,两家又是远表亲,关系自然很好。在不谱世事的童年,我,军子,春妮,春生一起放牛,去爬山,采野花,摘野果,玩过家家的游戏。后来又一同上了小学。童年啊!是金色的,直到今天,在我的记忆里仍熠
市场经济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的时候,一股拜金主义的逆流随之涌动。人们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家园却成了一片荒漠。生活中不少人精神滑坡、道德退化、思想堕落、良知泯灭。为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并强烈呼吁: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这样,培养人才的学校便成了主渠道,成了重中之重。任何时候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都不容漠视。学校不能急功近利,两眼只盯着分数看,而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