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aw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怠倦情绪挂在脸上,这种状况不仅使课堂效率下降,而且导致大部分学生掉队。克服这种状况已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能动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是最后决定的因素。教师如果能在一节课开始的导课中就能创设出吸引学生的“磁石”,达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那么,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知识的建立过程中来。
  根据直观性原则,我在初二几何第四章平行四邊形一大节就做了以下尝试:
  平行四边形的家族中,分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四大节。这几节图形的概念有从属关系,知识点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得好,能收到触类旁通之效果,引导的不好,会“煮成一锅粥”。平行四边形第一阶段的教学,即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这四节课,因为没有相类似图形的干扰,新知识本身就容易成为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磁石”,学生不容易掉队。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后,我设置了三块。
  一、直观教具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启发性的提问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诱导性的语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上课我拿着矩形教具问学生:“这个模具给我们以什么图形的印象?”学生们齐声回答:“长方形”(小学的说法,)我说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又齐声说:“是长方形”;我放慢了节奏,指着教具的结构,说出了自己判断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时下面就有几个学生小声叽咕:“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用肯定的语调问:“你们说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在哪里?”学生响亮地回答:“角是直角”,我立即重复并板书,“对,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也就是小学学过的长方形,今天我们要系统地学习它。”这时学生情绪振奋,完全进入了学习状态,接下来的性质和判定都是模仿平行四边形的学法自己得到的结论,并对结论进行了证明。
  二、图画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进行“菱形”一节课之前,我让班上美术学得好的两个同学在挂历的背面画花边图,张姓同学用相邻两边分别是8cm和5cm的平行四边形套成花边,李姓同学用两边都是5cm的平行四边形套花边。上课时我先让她们俩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我问学生:“哪一幅花边匀称美观呢?”学生都说李姓同学画的美观。我用思考的口吻自言自语:“两个学生都是用平行四边形套的花边,都很认真,怎么套出的花边观赏效果不一样呢?李姓同学花边中的平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这时同学讨论,一分钟的功夫他们统一了认识,都纷纷举手发表看法,他们说李姓同学选用的平行四边形各边相等。我肯定并总结了学生的发现,李姓同学选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四边形叫菱形,它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你们对学习它的性质与判定有兴趣吗?学生无一人怀疑自己的能力,都说:“有”,接下来的学习像游戏一样轻松。
  三、“差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焕发出所有学生的自信
  上“正方形”的前一天,我给在这一阶段学习中表现差的两个同学布置了任务,让其中一个做一个“矩形”模型,另一个做一个“菱形”模型,并鼓励他们看谁做得好,谁能把自己制作的模型的性质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给学生说清楚。
  第二天上数学课时,我让两个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后,学生都发出了嘘嘘声,他们制作的异常精细,我先让他俩给学生介绍了自己制作模型的名称、性质,接着我把他们的手抓住用模型做变性演示,并提问:“你做的模型怎么形状变了呢?”他们回答说“四边形有不稳定性。”当我把做菱形的一个学生的模型变化成一个角是直角时,学生说是正方形。我问学生们菱形怎么又成正方形了,学生说因为角变成了直角,我又举着另一个学生手上的矩形问:“这个菱形角是直角,怎么不是正方形呢?”学生说:“因为邻边不相等。”当学生对正方形与菱形、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认识到这种程度后,我把两个学生手上的模型又变回了原来的矩形和菱形的形状,并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模型怎么变化就能成为正方形,一个学生这样写:“菱形的角变成直角后就成了正方形。”另一个学生写道:“把矩形的两条长边截得和短边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有的学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黑板上两个同学写的内容。当我允许他们回座位时,学生们为他们的出色表现给予热烈的掌声。我把两个学生写的内容稍加整理,总结出正方形的定义。课堂上学生焕发出空前的自信。当我提议谁能设想出正方形的性质时,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
  就这样,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一共十课时的课只用了八课时学生就全部掌握了。
  课课都要设置出不同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做法,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神秘。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 交通业、 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时期,园林城市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城市园林化的含义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
期刊
“心理解剖”是相对于“尸体解剖”的概念而言,通过与死者联系密切的人员进行访谈来分析自杀原因,对于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应该引起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普遍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疾患  由于精神疾病原因导致的自杀约占全部自杀的30%-50%。其中,抑郁症是自杀现象产生的
期刊
一、什么是SSO  SSO英文全称Single Sign On,单点登录。SSO是在多个应用系统中,用户只需要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它包括可以将这次主要的登录映射到其他应用中用于同一个用户的登录的机制。它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业务整合的解决方案之一。  为了降低管理的消耗,最大限度的重用已有投资的系统,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着企业应用集成。企业应用集成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例如在数据存
期刊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由于其内容更新快、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个人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与人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正是因为微博交流平台的这些特点,催生出“微公益”这一不同于传统公益活动方式的新类型公益活动方式,此二种公益活动组织方式的完美结合,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引导乐于并且可能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这样的创新模式也给当下急需改革与探索的青年组织动员新方式提供了有益借
期刊
一、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学科,但中职在校生整体数学底子薄、基础差、程度差异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教学难度大,效率低。中职数学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中职数学教师正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是一个有效途径,不仅能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素质
期刊
近年来,国家对信息技术的教育逐步的重视,2010年将信息技术考试纳入中考考试范围。信息技术考核为D的学生不能上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信息技术教师去努力探索。我们一向追求的是45分钟要质量。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计算机教学是人机交互以技能操作为主的教学,培养学生
期刊
一、智慧平安校园项目可行性  智慧平安校园项目的设计原理是通过技术手段把校园里的监控接口与网络相联,通过个人电脑和手机等终端可已根据唯一的序列号和密码调取相应的监控摄像头查询。  根据2010年4月18日新京报报道,北京千所中小学校视频监控系统覆盖率已经达到100%,而其他省市的中小学校监控系统覆盖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学校不需要其他额外太多投入,使用当前所具有摄像头即可。家长通过付费,实名制购买使
期刊
众所周知,高中一年级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一年,这一年学生英语成绩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做好两者的自然过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两者要是过渡好了,不仅有利于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中三年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  一、初高中英语教学差异  (1)学习中出现了困难得不到及时
期刊
初中英语课本中有多幅图片,而且这些图片大多为卡通图片,内容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实际,不但趣味性强、题材灵活、易于拓展、极具思想性,而且语言真实,突出了本单元重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针对性,是英语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揭示了“兴趣教育”的优越性。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兴趣是学生进行所有学习活动的内因。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