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视觉文化大背景下,本人将摄像引入到高中美术教学中,以颂美、传情为教学目标,以校园生活为拍摄题材,引导学生在观念、创意、实践、剪辑、展示五个方面作了探索性的尝试。
关键词:高中美术 摄像教学 探索
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发现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特别喜爱看影视作品。因此,我探索性地将摄像引入教学,并以校园生活为题材,让学生用影视艺术语言来传达美、表达情。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改变观念,提升品位
当下,学生作为影视欣赏的主要人群,能真正领悟影视语言魅力的却不在多数,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光看剧情不看表现形式的层面上。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引入两部短片《看电影》和《朱辛庄》图1让学生进行欣赏。
这是为纪念戛纳影展六十周年,大会邀请全世界三十五位名导演各用自己的构思,每人拍摄一部长约三分钟命题短片《每人一部电影》中的其中两部。这两部影片分别讲述了六七十年代,电影对那一代人的影响;色调以黑白色为主,影片简短精概、颇有余韵。
同一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拍摄手法。我还让学生欣赏了另一种拍摄手法,《每人一部电影》中的一部《我的罗密欧在哪》图2,影片以观众席中十八位年轻或年老的女观众面部表情的刻画,以剧中旁白为背景音乐,以若明若暗的光线为渲染,用独特的视角生动演绎了电影的魅力所在。
如此,一部又一部独具风格的影片欣赏,不仅使学生在视觉上进行了一次次熏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赏析能力,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创作者独到的构思和拍摄手法,为学生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二、剧本为先,创意关键
成就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前提,需要有好的题材和创意,其次加上一份内容详实、结构严谨的剧本。题材来源与生活,鉴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特点,建议尽量选择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近的题材,如运动会、校园景色等。
确定题材后,才能对其构思和创意。“创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将一些司空见惯的故事情节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加以展现。”[1]如本人以“运动会”为题材,建议学生分别从表情、角度、节奏三个视角来表现。因为运动会,最能展现学生表情,观众、运动员、广播员、拉拉队……我们可以捕捉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运动会,最能展现学生活力,跳高、跳远、铁饼、接力赛……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拍摄比赛场景。
确定题材和创意类型后,就可以此为依据撰写剧本。在教学中,本人除了介绍剧本的书写格式外,还提供大量的范本和图例供学生借鉴,以期他们创作出更规范更形象的剧本,为前期拍摄提供有力的保障。
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创意地构思主题;通过撰写剧本,不仅增强了文字表达能力,更拓展了想象思维。
三、实践磨练,探索学习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学生来说,有了一个独特的创意、一篇充实的剧本、一台好的摄像机与拍摄出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时,着重如下两种技巧的学习。
(一)摄像技巧
1、机位与角度
通过系统讲解摄像常识和示范操作摄像机,学生能充分掌握机位与角度的几种分类并熟练运用。如学生的摄像作品《浒中运动会》,在片段一中我们看到,为了体现运动员跳高时腾空一跃的气势,采用仰视的拍摄角度。在片段二(图3)的女子接力赛中,采用俯视的角度体现观众加油、运动员冲刺的那一精彩瞬间。
2、摄像机的运动
“摄像不同于摄影的特征就是它的可运动性。”[2]摄像机的运动主要为推、拉、摇、移。推拉、摇、移镜头的速度,可以营造出视觉上的节奏感。比如,指导学生以缓慢的速度结合摇镜头方式拍摄校园里的一大片黄树林,如此时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使观看者从中体会到一种悠远与悠闲交融的境界(图4)。
(二)构图技巧
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摄像作品,不仅需要扎实的拍摄技术,更需要像绘画般构图,经营位置。在摄像画面构图教学中,本人着重培养学生如下四方面的构图布局。
1、静动相衬
摄像与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与它有动感。尽管影视构图有静态和动态构图之分,但如果我们拍摄的静态画面和一张照片没什么区别,就失去了摄像语言独有的魅力。在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利用动静结合的构图方式表现主体,充分体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效果。
如学生的摄像作品《浒中之秋》中的两个片段,透过静止的枝蔓,走廊上来回穿梭的学生与之形成反差;一簇静止的野花丛中飞舞着几只采蜜的白色蝴蝶(片段三、四)图5,动静结合,视觉上更吸引人,画面更有意境。
2、主次分明
在摄像中,构图布局主要是指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这五个要素相互关系的处理,并根据构图原理对各要素作适当的安排,使它们搭配得当、主次分明。突出主体手法多种,本人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前景突出主体。前景是指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任何景物。恰当地选取前景,不仅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而且能明显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选择前景时,建议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一是选择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作前景。例如,嫩绿的柳叶、枯黄的野草(片段五、六)图6,让学生与校园的一草一木相交融,视觉上更有情趣。
二是选择窗框、门框等框架式前景。让前景把主体包围起来,形成一种框架,使主体得以突出。如以一面巨大的反光镜为前景,让校园景色在镜子中得以体现;又如以铁丝护栏为前景,把铁饼运动员框在护栏中(片段七、八)图7,画面的纵深、空间感顿时骤然而生。
3、光色合翼
“光线是摄像画面构图的基础和灵魂。”[3]同样,色彩在构图中起着传递思想情感、强化视觉冲击的作用。所以光线和色彩是美化画面构图的一双飞翼,犹如画面构图的画笔和画板。 让学生了解光线的特点及区别,引导他们运用光线来表现不同的情景。在拍摄过程中,发现光源照明到主体上不充足时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反光板这类照明辅助工具。
拍摄校园内的景色时,我们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光线的魅力来捕捉画面。如自车棚里的影子、宿舍楼边的大树影、小河里的波光粼粼,甚至我们可以去猎取太阳的光芒,在茂密的树叶中寻找它金色的光束(片段九至十二)图8。
我们身处的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只要能正确地运用色彩,和谐地搭配色彩,不仅可以强化视觉元素,更能为烘托主题、表达情感服务。教学中,鼓励学生需带着“有色”的眼睛、丰富的情感寻找拍摄素材。如秋日里,树杆上顽强地长着一片随风招展的黄杏叶、慵懒地趴着一条穿着绿“毛衣”的虫儿(片段十三、十四)图9,鲜艳的黄和绿在暗沉的树杆上显得格外夺目外,不禁让人情由心生,仿佛能聆听到它们的秋日私语。
四、后期剪辑,锦上添花
电影评论家普多夫金说:“电影艺术的基础就是剪辑。”[4]剪辑,将前期拍摄的素材,经过取舍、组接、编成一个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流畅,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指导学生熟练操作剪辑软件,并用艺术化的手法剪辑影片,使之成为一部完美的作品。教学中,本人强调学生需遵循如下两点剪辑原则:
1、流畅性
剪辑不仅仅是连接镜头与镜头那么简单,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必须连贯、流畅。在镜头的组接中,一般采用静接静,动接动的形式。再之,有景别分类的同一事物上,一般采取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或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的组接。这样,画面观看效果会更流畅自然。
2、节奏性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节奏至关重要。运用后期剪辑时人为的,如声音、语言、转场、对白等外加因素,可使影片更具节奏感。如学生在剪辑《浒中之秋》时,引入一首张弛有力、唯美起伏的音乐使影片形成一种韵律感,让观看者的心随之舞动。
五、感受体验,交流评价
把心中的故事变成影片已不是梦想,让学生体验编、导、演、摄的乐趣。拍摄中,学生可以组合成一个剧组,有导演、演员、摄像师、灯光师,从中体会到的快乐更是无法在其他文化课中得到。摄制完成后的影片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次巡回展览,以此在校园内营造出影像作品的创作氛围。
总之,处于视觉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科技的发展,媒体的传播为我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摄像模块,不仅让学生学会运用影像语言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更是一次对教师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一平 《DV短片创意·拍摄·后期制作》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3]李晋林 《电视节目制作技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路易斯(美) 《认识电影》 世界图书出版社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 浙江宁波)
关键词:高中美术 摄像教学 探索
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发现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特别喜爱看影视作品。因此,我探索性地将摄像引入教学,并以校园生活为题材,让学生用影视艺术语言来传达美、表达情。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改变观念,提升品位
当下,学生作为影视欣赏的主要人群,能真正领悟影视语言魅力的却不在多数,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光看剧情不看表现形式的层面上。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引入两部短片《看电影》和《朱辛庄》图1让学生进行欣赏。
这是为纪念戛纳影展六十周年,大会邀请全世界三十五位名导演各用自己的构思,每人拍摄一部长约三分钟命题短片《每人一部电影》中的其中两部。这两部影片分别讲述了六七十年代,电影对那一代人的影响;色调以黑白色为主,影片简短精概、颇有余韵。
同一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拍摄手法。我还让学生欣赏了另一种拍摄手法,《每人一部电影》中的一部《我的罗密欧在哪》图2,影片以观众席中十八位年轻或年老的女观众面部表情的刻画,以剧中旁白为背景音乐,以若明若暗的光线为渲染,用独特的视角生动演绎了电影的魅力所在。
如此,一部又一部独具风格的影片欣赏,不仅使学生在视觉上进行了一次次熏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赏析能力,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创作者独到的构思和拍摄手法,为学生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二、剧本为先,创意关键
成就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前提,需要有好的题材和创意,其次加上一份内容详实、结构严谨的剧本。题材来源与生活,鉴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特点,建议尽量选择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近的题材,如运动会、校园景色等。
确定题材后,才能对其构思和创意。“创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将一些司空见惯的故事情节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加以展现。”[1]如本人以“运动会”为题材,建议学生分别从表情、角度、节奏三个视角来表现。因为运动会,最能展现学生表情,观众、运动员、广播员、拉拉队……我们可以捕捉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运动会,最能展现学生活力,跳高、跳远、铁饼、接力赛……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拍摄比赛场景。
确定题材和创意类型后,就可以此为依据撰写剧本。在教学中,本人除了介绍剧本的书写格式外,还提供大量的范本和图例供学生借鉴,以期他们创作出更规范更形象的剧本,为前期拍摄提供有力的保障。
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创意地构思主题;通过撰写剧本,不仅增强了文字表达能力,更拓展了想象思维。
三、实践磨练,探索学习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学生来说,有了一个独特的创意、一篇充实的剧本、一台好的摄像机与拍摄出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时,着重如下两种技巧的学习。
(一)摄像技巧
1、机位与角度
通过系统讲解摄像常识和示范操作摄像机,学生能充分掌握机位与角度的几种分类并熟练运用。如学生的摄像作品《浒中运动会》,在片段一中我们看到,为了体现运动员跳高时腾空一跃的气势,采用仰视的拍摄角度。在片段二(图3)的女子接力赛中,采用俯视的角度体现观众加油、运动员冲刺的那一精彩瞬间。
2、摄像机的运动
“摄像不同于摄影的特征就是它的可运动性。”[2]摄像机的运动主要为推、拉、摇、移。推拉、摇、移镜头的速度,可以营造出视觉上的节奏感。比如,指导学生以缓慢的速度结合摇镜头方式拍摄校园里的一大片黄树林,如此时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使观看者从中体会到一种悠远与悠闲交融的境界(图4)。
(二)构图技巧
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摄像作品,不仅需要扎实的拍摄技术,更需要像绘画般构图,经营位置。在摄像画面构图教学中,本人着重培养学生如下四方面的构图布局。
1、静动相衬
摄像与摄影最大的区别在与它有动感。尽管影视构图有静态和动态构图之分,但如果我们拍摄的静态画面和一张照片没什么区别,就失去了摄像语言独有的魅力。在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利用动静结合的构图方式表现主体,充分体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效果。
如学生的摄像作品《浒中之秋》中的两个片段,透过静止的枝蔓,走廊上来回穿梭的学生与之形成反差;一簇静止的野花丛中飞舞着几只采蜜的白色蝴蝶(片段三、四)图5,动静结合,视觉上更吸引人,画面更有意境。
2、主次分明
在摄像中,构图布局主要是指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这五个要素相互关系的处理,并根据构图原理对各要素作适当的安排,使它们搭配得当、主次分明。突出主体手法多种,本人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前景突出主体。前景是指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任何景物。恰当地选取前景,不仅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而且能明显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选择前景时,建议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一是选择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作前景。例如,嫩绿的柳叶、枯黄的野草(片段五、六)图6,让学生与校园的一草一木相交融,视觉上更有情趣。
二是选择窗框、门框等框架式前景。让前景把主体包围起来,形成一种框架,使主体得以突出。如以一面巨大的反光镜为前景,让校园景色在镜子中得以体现;又如以铁丝护栏为前景,把铁饼运动员框在护栏中(片段七、八)图7,画面的纵深、空间感顿时骤然而生。
3、光色合翼
“光线是摄像画面构图的基础和灵魂。”[3]同样,色彩在构图中起着传递思想情感、强化视觉冲击的作用。所以光线和色彩是美化画面构图的一双飞翼,犹如画面构图的画笔和画板。 让学生了解光线的特点及区别,引导他们运用光线来表现不同的情景。在拍摄过程中,发现光源照明到主体上不充足时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反光板这类照明辅助工具。
拍摄校园内的景色时,我们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光线的魅力来捕捉画面。如自车棚里的影子、宿舍楼边的大树影、小河里的波光粼粼,甚至我们可以去猎取太阳的光芒,在茂密的树叶中寻找它金色的光束(片段九至十二)图8。
我们身处的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只要能正确地运用色彩,和谐地搭配色彩,不仅可以强化视觉元素,更能为烘托主题、表达情感服务。教学中,鼓励学生需带着“有色”的眼睛、丰富的情感寻找拍摄素材。如秋日里,树杆上顽强地长着一片随风招展的黄杏叶、慵懒地趴着一条穿着绿“毛衣”的虫儿(片段十三、十四)图9,鲜艳的黄和绿在暗沉的树杆上显得格外夺目外,不禁让人情由心生,仿佛能聆听到它们的秋日私语。
四、后期剪辑,锦上添花
电影评论家普多夫金说:“电影艺术的基础就是剪辑。”[4]剪辑,将前期拍摄的素材,经过取舍、组接、编成一个主题明确、结构严谨、流畅,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指导学生熟练操作剪辑软件,并用艺术化的手法剪辑影片,使之成为一部完美的作品。教学中,本人强调学生需遵循如下两点剪辑原则:
1、流畅性
剪辑不仅仅是连接镜头与镜头那么简单,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必须连贯、流畅。在镜头的组接中,一般采用静接静,动接动的形式。再之,有景别分类的同一事物上,一般采取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或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的组接。这样,画面观看效果会更流畅自然。
2、节奏性
一部影视作品的成功,节奏至关重要。运用后期剪辑时人为的,如声音、语言、转场、对白等外加因素,可使影片更具节奏感。如学生在剪辑《浒中之秋》时,引入一首张弛有力、唯美起伏的音乐使影片形成一种韵律感,让观看者的心随之舞动。
五、感受体验,交流评价
把心中的故事变成影片已不是梦想,让学生体验编、导、演、摄的乐趣。拍摄中,学生可以组合成一个剧组,有导演、演员、摄像师、灯光师,从中体会到的快乐更是无法在其他文化课中得到。摄制完成后的影片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次巡回展览,以此在校园内营造出影像作品的创作氛围。
总之,处于视觉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科技的发展,媒体的传播为我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入摄像模块,不仅让学生学会运用影像语言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更是一次对教师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一平 《DV短片创意·拍摄·后期制作》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3]李晋林 《电视节目制作技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路易斯(美) 《认识电影》 世界图书出版社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中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