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y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考察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择呼吸内科住院病人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根据是否接受有创医学检查分为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每组30人。再以抽签的方式将每组被试随机分为急性预期组与慢性预期组各15人。分别于检查前2 h和24 h进行检查风险告知。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表与停止信号任务分别检测各组被试风险告知后的心理恐惧程度和反应抑制能力,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与低应激组比较,高应激组被试心理恐惧评分显著增高[分别为(0.80±1.24)分,(3.90±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0.16,P<0.01];急、慢性预期组被试心理恐惧评分比较[分别为(2.60±2.90)分,(2.10±2.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8)=0.785,P>0.05 ];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被试心理恐惧水平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1,58)=0.031,P>0.05]。(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与低应激组比较,高应激组信号执行错误率明显增加[分别为(8.30±12.60)%,(9.40±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慢性预期组比较,急性预期组信号执行反应时显著延长[分别为(588.24±127.10)ms,(677.25±201.2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 ms停止信号错误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0.00±23.80)%,(57.00±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应激强度较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训练对乳腺癌患者配偶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以及照顾负担对干预效果的中介效应。方法100例乳腺癌患者的配偶,按患者入院顺序的编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最终有91人完成本研究(干预组45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干预组每周进行1次正念减压训练,共8周。干预前后,采用照顾者负担量表(ZBI)测量照顾负担、Beck抑郁问卷(BDI)测量抑郁水平,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