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浅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ery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名思义,探究教学就是以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围绕经验和实际,通过个体或小群体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去自觉获取知识、技能和解决学习问题,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师生互动的合作型活动。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氛围,着力组织、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目标问题的学习探究,以激发表现欲、发现欲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形成语文思维和学习能力,不断培养创造精神,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正是广大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和努力方向。
  一、实行探究式教学改革的基本背景
  1.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
  科技信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素质辨别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反映在缔造核心生产力的教育领域,必须对传统模式作出新的调整和改革,不断培养具有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社会性人才。教育领域据此提出了“素质教育”。初中语文作为基本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教育本身还是在发展需求上,都负载培养具有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大职责。因此,对初中语文探究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既有必要又有义务。
  2.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教育本身具有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社会功能,其根本职责就是培养各种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就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是未来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掌控者和发明者。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学生不能只是学习者,还应当是教学相长的促进派。因此,无论是在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还是自身发展的多重推动下,加强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养成,特别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再者,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创新和能力发展的形成期和活跃期,接受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探究意识和能力,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且受用一生。
  3.革故鼎新现状的迫切需要
  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虽已多时,也取得令人欣喜的许多实效,但是在教学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状况尚未得到彻底的改变,部分学校和教师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他们把素质教育只是放在口号上高声呼喊,或者作出一些“陈酒换装新瓶“的表面举动,其实质还在从事“新稻陈做”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依然以“教”为主,教师 “津津乐道”而学生“惯于教化”;作业依然实施“题海战术”,繁重课业让学生不堪忍受;在教育管理上,教师一如既往地担当起“教父教母”角色,依然讲究“师道尊严”和“弟子规”,等等。如果这种现状不加以有力革除,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能力、创造意识依然“永无天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效也只是“牛车蜗行”而已。
  二、克服探究式教学的两大前提性障碍
  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实行探究式教学改革,绝不是大刀阔斧、行即见效的轻易之举,这是一个从教育体制到管理、从教育思想到教育行为的“全面推进、综合治理”的复杂性工程。对此,学校和教师应当解放思想、身体力行,冲锋在前、扬鞭奋蹄,为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贡献心智和力量。
  实行探究性教学,要克服两大前提性障碍:一是师生之间关系疏远的障碍,一是学生之间因个体差异形成的障碍。为了克服它们应采取措施:一是全面树立新型理念,构建民主和谐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努力掌握其心理状况和发展趋势,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与问题。要善于协调和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与关系,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亲如一家”的集体温馨。要着力建立良师益友的教学氛围,即使在学生犯错或发生问题之时,也要本着宽容的心态不武断、不粗暴,给他们悔改的权利和机会。二是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人的能力有大小、发展有先后。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不能打击、摧毁他们的兴趣、热情和信心。正视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加以区别对待,更不可“筛选”、“拒绝”和“淘汰”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根据学习能力因人施教。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后进生和问题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并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爱,尽量挖掘和放大他们的闪亮点,以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
  1.问题设置要突出目标性和争议性
   设置问题和引导学生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必备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问题设置的质量对探究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质量较高的问题,既能激发探究兴趣,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知识;反之,问题设置过于随意或质量不高,探究教学就变成可有可无了。如有的教师在《陋室铭》一文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是“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早已形成思维定势,因而问题毫无争议性,不具有可探究性。如果设置成“有人说古时候圣贤者辞官退隐,其目的是想博得朝廷赞赏和世人赞誉,实际上是在实施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这样的问题就容易引起探究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对此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会对相关事例进行查询和论证,这才是成功的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从中收获多多。
  2.以自主学习和学生讨论为主
  教师在全面掌控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对探究议题甚至探究课文要实行“精讲”“精选”。学生能够自行解决或已经掌握的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讲课中不和盘托出,不面面俱到,留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所谓精选,就是对某一单元内容相同的教材,可以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实行教师精讲和学生探究相结合,认真教会学生“抓鱼”方法,其它的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的启发和点拨要看好火候,下“及时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在教学《林中小溪》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这位世界文学史闻名遐迩的前苏联作家的创作风格,并有意选择作者创作的《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在隐没之城的墙边》等一些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对《画山绣水》、《飞红滴翠记黄山》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从写景的角度选择材料,为学习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拓展自主学习形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仅仅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学生组建魅力阅读、文学社团、写作文苑等兴趣小组,让他们充分利用大课间和假日时间,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在这样的天地里,学生们可以放飞自己、充满想象、愉快合作,既收获学识又锻炼能力,在探究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白甸镇初级中学(226682)
  
其他文献
为了探究锥形光滑探头在非晶态聚合物表面上滑动时聚合物所表现的摩擦行为,在不同温度、不同粘着强度下,采用珠簧模型,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此滑动过程。通过分析此滑动
特殊教育教学大纲指出:“学词识字是耳聋学生学句的基础。”耳聋学生的语言都是从学词识字开始的,因为词是造句的最小单位,随着学词识字的增多,学生读句、写句能力才能提高,说话能力才能提高。不识字,读和写就无从谈起,因此学词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词识字教学是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目前的新课程重视的是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围绕着新课程,字词教学被严重忽视,主要是把新课程倡导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新课标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有效地实施散文教学?下面
永胜县是魔芋种植老区,每年魔芋种植26 000亩左右,魔芋软腐病是魔芋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也是永胜县魔芋种植区危害魔芋的重要病害,尤其在一些连年种植的老区,魔芋软腐病发生更
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下面仅就此谈一下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一)思想性和教育性   语言是信息的第一载体,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但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和感情色彩,同时还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具有与语文学科一致的思想性和教育
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绮丽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古朴典雅的文言文体现着汉语言的深邃和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文言极具表现的张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个情境展现无余,能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境像,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古诗文比例较大。编选意图显然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些古代文学精品,并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由于教
极峰30号由河北极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自选系QY-1为母本,自选系Q2117做父本,于2005年在公司试验田杂交组配而成,2009~2010年参加河北省夏玉米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河北省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