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中有画”观的超越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收入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教师在讲解这首作品时,往往都会引用苏轼对王维的一个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教学中,基于这个评价对王维的诗歌进行分析,有正面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山居秋暝》一诗,谈谈其中的缘由。
  一、“诗中有画”视角下的《山居秋暝》
  借助“诗中有画”的评价,我们至少可解读出《山居秋暝》的三个特点:
  第一,景物丰富。一幅“画”的主體是山水人物等具体的形象,既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被称为“诗中有画”,那么他诗中的景物密度自然是比较大的。《山居秋暝》正是如此,其中景物有“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十种——这些景物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也是画家经常采用的。清代学者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中认为《山居秋暝》“写景太多,非其至者”。“非其至者”的论断未必全面,但这条批语点出了《山居秋暝》一诗中“景多”的特点。
  第二,直观形象。“画”中的景物和人物是非常直观、形象的,观者可以从视觉上直接获取事物特征。而《山居秋暝》中的景象在光色、位置两个方面也都具备直观、形象的特点。
  从光色来说,《山居秋暝》中既有“画”中之光,也有“画”中之色。先说光,“晚来秋”三个字写出秋日傍晚时分苍茫的暮光;“明月”二字写出洁白的月光;若将“明月”与“新雨”“清泉”联系在一起,读者又可以想象出露珠上晶莹剔透的清光和泉水表面粼粼的波光。再说色,空中的“明月”是白色的,林中的“松竹”是绿色的,水中的“莲花”是粉色的。
  从位置来说,《山居秋暝》这首诗直观、清晰地表现出了景物、人物的位置特征。“明月松间照”写出了明月藏于松林之后的位置特征;“清泉石上流”写出了石头散立于泉水中的位置特征;而“竹喧归浣女”写出了浣女隐于竹林之间的位置特征;“莲动下渔舟”则形容出莲叶亭亭在上,渔船隐藏于其下的位置特征。
  第三,搭配和谐。“画”中的景物之间往往存在内在联系,山水、屋舍、行人、飞鸟等景物须相得益彰,互相配合。相传为王维所作的画论《山水诀》和《山水论》谈到了很多这方面的规律,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景物搭配方面大多符合这些规律。具体到《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将雨后初霁的空山置于无边秋色之中,更凸显出环境的明彻空净。《山水论》云:“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日秋天晓霁”,正是这个缘故。诗中改“秋天晓霁”为“秋天晚霁”,艺术效果无甚差异,不失为变通之举。另外,将“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合看,又与《山水论》之“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相合。雨后明净的天空与松竹幽林搭配在一起,亦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再有,“莲动下渔舟”一句也符合《山水诀》中“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的说法,借渔船之低反衬莲叶之高,借渔船之动反衬莲叶之静,借渔船之隐反衬莲叶之显。
  另外,中国画崇尚自然景物与人物间杂,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既有“出世”的自然美,也有“人世”的人情美。《山居秋暝》一诗正是如此,诗中既有山水芙蕖、明月青松,也有活动于这些自然美景间的浣女、渔人。不难看出,“在景物中写人”和“在人事中写景”是王维从作画中汲取的经验。而从“诗中有画”的角度来解析作品,有利于学生对诗中景与人的均衡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用“诗中有画”解读《山居秋瞑》的局限
  在认可“诗中有画”观正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小学课本将“诗中有画”这个观念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在以后的时间里,学生往往都会先入为主,不自觉地将王维甚至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诗与中国画相提并论。而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从五感的角度来说,“诗中有画”会造成读者感官缺失。由于“诗中有画”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往往会产生“诗即画”的错觉,只重视在头脑中将诗中景物还原成画面,从而忽略了视觉以外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几个方面的感受。诗歌魅力也会因此大减。
  即使仅就视觉感受而言,“诗中有画”也会造成读者的感受片面化。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空间不立体。“画”只有两个维度,要表现三维世界的现实景物,也只能用二维的线条模拟出三维的效果。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为例,不少人都曾将这两句诗转化成一幅简笔画:一横(大漠)、一竖(孤烟)、一条斜线(长河)、一个圆圈(落日)。陈铁民先生曾批评道:“线条在现实的物体上是找不到的……如‘大漠’一联,诗人描绘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四样景物的形象,读者感受到的是这些景物的面、体、光、色,而不是什么直线、弧线、曲线。”
  第二,时间不延续。“画”只能描摹某一时刻的情景,而不能描摹延续性的场景。18世纪,莱辛便在《拉奥孔》中指出:“在永远变化的自然中,艺术家只能选用某一顷刻,特别是画家还只能从某一角度来运用这一时刻。”如果读者以“诗中有画”的观点来看待王维的《山居秋暝》,往往会更加关注诗中瞬时f生的景物状态,从而忽略事物延续性的动态过程。
  第三,状态不清晰。现实中事物的状态千变万化,或静或动,或快或慢,或显或隐。而“画”只能表现静止的事物,若要表现运动,则必须通过物体的姿态进行模拟,例如飞鸟在空中展开翅膀,行人在路上迈开脚步等,运动本身对于观者来说,并不能构成一个直接的感受。同理,画面上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通过一瞬间的情景来间接呈现的。例如,老人伛偻前行的情景,容易被观者判断为“慢”;相反,青年昂首前行的情景,则容易被观者判断为“快”。至于景物后隐藏的事物就更是难以表现了。
  三、超越“诗中有画”后的《山居秋暝》
  如果放弃“诗中有画”的观点,我们对《山居秋暝》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从人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也就是从“五感”的角度来说,《山居秋暝》中所涉及的景色除带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以外,还涵盖了其他感官感受。其中包括新雨过后泥土的芬芳、大片的莲叶莲花所散发的清香——嗅觉感受,雨后松针竹叶上露水滴落的声音、清泉本身潺潺流动的声音、流水与石头相激发出的声音、浣女们的欢声笑语——听觉感受,秋天傍晚雨过天晴的清凉、泉水流动带来的清爽——触觉感受。   从现实中立体空间的角度来说,《山居秋暝》中的景物也将被还原成三维立体的现实景物。例如,山中沟壑的深浅、明暗的参差、草木的交错、山石的嶙峋等特质共同构筑出首句中“空山”的立体形象。“明月松间照”一句亦然,如果读者摆脱“诗中有画”的思维局限,便可在想象世界中将自己置于松树之下,“从松下观察,树冠上部分为翠绿,下部分为深绿,再配上四周暗色的树荫以及投射下的细光柱和光斑,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色彩世界”。同理,“清泉石上流”中起伏的水流、四溅的飞沫,“竹喧归浣女”中茂密延展的竹林,“莲动下渔舟”中亭亭的莲叶,这些立体世界中的景物都将更加动人。
  从延续性时间来考虑,蒋寅先生便曾提出:“‘竹喧’一联却是画不出的。……这涉及绘画在表现动作过程上的特征。”实际上,不仅是颈联,其他几句也都有这样的问题。试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仔细读来,“空山新雨后”的内涵不仅包括雨后山中的景色,也包括雨前、雨中、雨后的转换过程——因为既为“新”雨,这雨自然刚下过且持续时间不长,这可令人回味。“天气晚来秋”也不仅写傍晚秋色——“来”字兼顾前面的“晚”字和后面的“秋”字,一指暮色渐深,二指秋意渐浓。颔联亦然,天上明月对松树的“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明月松间照”的光影效果在不同时刻是不一样的。“清泉石上流”更是如此,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水流时时刻刻都在运动。而以上这些事物发展的过程都需读者将其还原到现实中进行考量。
  从人与物的状态来说,《山居秋暝》一诗表现出了“动”与“静”:“新雨后”的空山、“松间照”的明月是静,“石上流”的清泉、“喧”“归”的浣女、“动”的莲、“下”的渔舟是动;它也表现出了“快”与“慢”:读者若将“新雨后”和“清泉”合看,便可想见雨后水流湍急的流淌之状。“莲动下渔舟”一句则让读者想象出莲叶轻摆,小船缓缓出现的样子。另外,诗中还表现出了许多“画”所不易表现的“隐性状态”:“新雨”“竹”“松”三者结合,可令读者联想到雨后露水沾湿竹叶、松针,不断滴落的景象;“清泉”和“石”搭配,令人想象出泉水与石头撞击后激起的水花、漩流;“竹喧归浣女”一句明写竹林中归来的浣女,却暗示出蜿蜒曲折的竹林小径。“莲动下渔舟”明写茂密的荷叶、缓慢的渔船,却暗示出荷叶下密布的茎干,渔舟上伛偻的渔人。
  综上所述,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价,在王维诗歌的教学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认清“诗中有画”的基础上超越“诗中有画”,才能发现王维诗歌中更丰富的美。
其他文献
小尾巴狼在厨房里一边洗碗,一边听音箱里放着的《嘻唰唰》。大尾巴兔子从外面回来,对着小尾巴狼挤眉弄眼地笑。“什么事笑得这么开心啊?”小尾巴狼问他。  “我弄来了两样好东西。”大尾巴兔子说,“袋鼠先生下个礼拜要带着他的太太去出差,于是,他把两张下礼拜的音乐会的门票送给我了。”  小尾巴狼也高兴起来:“那太好了,我从来没有去听过音乐会,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我记得去参加音乐会的观众好像都是些穿着西装和晚礼服
中云普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打造基于AR技术的平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科技公司,特别是近期重磅推出的《恐龙萌弟》品牌AR互动认知早教卡则将焦点对准学前儿童这一群体,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立体式的、交互式的学习模式,革新现有教学范式,变得前所未有的有趣和互动,有效提升效率和趣味性。  《恐龙萌弟和他的小伙伴们》这款产品不仅要做成“活”的卡片,还应该是能够让孩子真心喜爱并能达到认知学习效果
陈家明  四川金堂人。号虎戈。别署乾坤砚堂。中国美协四川分会会员、成都市美协会员、成都画院签约画家、成都诗婢家画院特聘画家、都江堰市美协理事、四川长江畫院国画院副院长、四川金桢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著有《中国骨伤科史插图》《中国盆景艺术史插图》《峨眉山写生线描集》《青城山写生线描集》及理论技法专著《名家课堂-老虎画法》等画集与技法专著。作品先后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巴蜀艺术展·精品集
云龙湖的沉水廊桥是个看鱼的好地方。当我们沿着桥慢慢地进入湖底,这时水里的一切都近在眼前:清澈的湖水就像一大块透明的宝石,把我们包围了,五颜六色的鱼儿在我们身边自由自在地嬉戏。  一条红色的大鲤鱼悠闲地甩了甩尾巴,向我游過来。我蹲下来靠近玻璃,红鲤鱼慢慢地停在了我的面前,它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像要亲亲我。最可爱的是一条乳白色的小鱼,离开了大部队一直跟着我,小鱼朝我张开嘴巴,好像在说:“你也进来游泳吧,
摘 要:文章在分析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了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优势,进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MOOC教学环境、教学实施、学习效果的评价、内嵌式学习支持等六个维度对经济学基础微课程进行了设计,并从高效的教学团队、精良的微视频制作和优质的数字化平台运行三个方面探索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以期提升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陰历二月刚过,北方的春天才姗姗来迟,尽管如此我还是开心极了,和煦的春风轻抚着我的脸颊,公园里的桃花也有了花苞。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所以我央求爷爷和我一起种春天。  周末的早上,我拉着爷爷去买种子,我挑了五彩椒和地雷花的种子。回家后,我和爷爷先把花盆洗干净,再在花盆里添了一些种植土,然后把种子轻轻地放在土里,接着又撒上薄薄的一层种植土,为的是让种子容易顶出小芽。最后爷爷在花盆上盖了一层保鲜膜,扎了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尽管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累积,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利益至上、破坏自然生态、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侵蚀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利于我国的持续健康发展。《愚公移山》这一寓言故事在我国由来已久,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传承,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顺应自然、团结一致等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寓言故事中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的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
在渔泉村,我们脱下鞋子,上田埂,蹚小溪,十足一群到处撒欢的小村娃。  “章鱼”老师带我们沿着小溪开始了秘密探险之旅。噢,山间小路上撒满了黑豆似的羊屎,看来,这个地方并不是秘境,至少山羊是常客。不过,这淙淙的溪水可真是清澈见底,我们迫不及待地挽起裤腿,在溪水里快乐地嬉戏起来。我们搬起大石头又是修路,又是筑堤,冷不丁会从石头下面跑出一只惊慌失措的小螃蟹来,引得大家都来围观。  嘘——我们发现了溪边一个
从前,在一座大山的东边有一个和平村,村里的人民勤劳善良,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大山的西边有一座大城堡,城堡里住着一个无恶不作的大魔王,大魔王经常去和平村搗乱。有一天,大魔王率领魔军占领了和平村。  和平村的居民逃到了大山的南边,创建了新家园——和平国。这一切都让一位善良的仙女看到了,仙女一心想要帮助善良的人,她发明了武器送给和平国,并教会了他们使用的方法。国民们对仙女千恩万谢,开始加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