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是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表现内容。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云在画面结构、情感表达与完整性上起着独特的作用。古人云:“山无云则不秀”,云观之虚无缥缈,变化万千而不可捉摸,受到多种内因外因的影响,山水画与风景画在“云”这一物象的表现方式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笔者认为,在差异的背后,所反映出的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还有中西方不同的审美理念与民族文化个性心理。
【关键词】山水画;风景画;云;差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与西方审美传统的差异性
绘画作品是画家审美的体现,而审美则是哲学的“可视化表现”,同一时期的山水画与风景画在云的表现上可谓是大不相同。如“四僧”中的石涛与几乎同时期的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二人在作画时对于“云”的表现方式的不同,石涛(见图1,石涛《溪桥野色》)画中的云为层云,若有似无地淡淡环绕在远山周围,而霍贝玛(见图2,霍贝玛《林间道》)作品中的云则为气象学。术语中的浓积云,云块底部平坦灰暗,高耸堆积为圆弧形凸起。
反观西方,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宣扬“摹仿”,也就是强调画家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再现自然。后随着资本主义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家直接继承了传统的美学理论,同时还接受了新兴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冲击,人们就更加积极地描绘周围环境及大自然的美,从“摹仿”说到达·芬奇的“镜子”说,基本奠定了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美学倾向——建立在理性主义土壤中、以注重客观真实为精神归宿的艺术观,而这使西方风景画更注重对于物象的真实写照。欧洲地处平原,山地面积小且降雨丰富,这样的地形气候更易形成类似浓积云的云朵类型,这也是西方风景画中常出现浓积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国与西方艺术表现的差异性
审美传统与文化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艺术家们在“云”的艺术表现上的风格迥异与各具特色,其分别体现在画面布局、色彩以及艺术精神三个方面。
西方艺术发源于宗教神话因而多采取纵深式的布局结构(即焦点透视)及明暗规则的画法,在一定程度上既符合人们的几何认知规律又创造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感,而西方艺术重视秩序与规律的艺术思想则体现在风景画面中“云”的形状饱满、厚重、立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画面、增加画面内容与平衡画面结构的作用。相反,在中国艺术讲究“由幻境入门”,所谓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画面多有大量留白,看似“虚幻”却抵达了真实,而风景画基本上只谈空间,不讲空白。
在色彩方面,同样受到“由幻境入门”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产生了一些特别的形式感:中国绘画从整体发展趋势上说渐渐淡去了浓丽的色彩;由丹青到水墨,“解得色染皆虚空”,以表达心境的“表现”为主;而西方风景画中的“云”(见图4,康斯太勃尔《哈里奇,灯塔与笔架山》)则常受到阳光与环境的影响,颜色夸张明丽,丰盈充实,以对景写生的“再现”为主。
注释:
①”舍形悦影”是明代画家徐渭在赏鉴南宋夏的山水画时所作的评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艺术观念中的“幻”学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6):32-42.
[2]朱光潜.美的本质.问渠那得清如许[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作者简介:葛怡晨(1996-),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山水画;风景画;云;差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与西方审美传统的差异性
绘画作品是画家审美的体现,而审美则是哲学的“可视化表现”,同一时期的山水画与风景画在云的表现上可谓是大不相同。如“四僧”中的石涛与几乎同时期的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二人在作画时对于“云”的表现方式的不同,石涛(见图1,石涛《溪桥野色》)画中的云为层云,若有似无地淡淡环绕在远山周围,而霍贝玛(见图2,霍贝玛《林间道》)作品中的云则为气象学。术语中的浓积云,云块底部平坦灰暗,高耸堆积为圆弧形凸起。

反观西方,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宣扬“摹仿”,也就是强调画家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再现自然。后随着资本主义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家直接继承了传统的美学理论,同时还接受了新兴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冲击,人们就更加积极地描绘周围环境及大自然的美,从“摹仿”说到达·芬奇的“镜子”说,基本奠定了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美学倾向——建立在理性主义土壤中、以注重客观真实为精神归宿的艺术观,而这使西方风景画更注重对于物象的真实写照。欧洲地处平原,山地面积小且降雨丰富,这样的地形气候更易形成类似浓积云的云朵类型,这也是西方风景画中常出现浓积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国与西方艺术表现的差异性
审美传统与文化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艺术家们在“云”的艺术表现上的风格迥异与各具特色,其分别体现在画面布局、色彩以及艺术精神三个方面。
西方艺术发源于宗教神话因而多采取纵深式的布局结构(即焦点透视)及明暗规则的画法,在一定程度上既符合人们的几何认知规律又创造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感,而西方艺术重视秩序与规律的艺术思想则体现在风景画面中“云”的形状饱满、厚重、立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画面、增加画面内容与平衡画面结构的作用。相反,在中国艺术讲究“由幻境入门”,所谓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画面多有大量留白,看似“虚幻”却抵达了真实,而风景画基本上只谈空间,不讲空白。
在色彩方面,同样受到“由幻境入门”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产生了一些特别的形式感:中国绘画从整体发展趋势上说渐渐淡去了浓丽的色彩;由丹青到水墨,“解得色染皆虚空”,以表达心境的“表现”为主;而西方风景画中的“云”(见图4,康斯太勃尔《哈里奇,灯塔与笔架山》)则常受到阳光与环境的影响,颜色夸张明丽,丰盈充实,以对景写生的“再现”为主。

注释:
①”舍形悦影”是明代画家徐渭在赏鉴南宋夏的山水画时所作的评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艺术观念中的“幻”学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6):32-42.
[2]朱光潜.美的本质.问渠那得清如许[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作者简介:葛怡晨(1996-),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