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2013年最火的电视综艺节目是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话,2014年最火(至少到目前为止)的综艺节目就是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这档以发掘人们大脑潜能、寻找高智商达人为目的的节目造就了几位男神——评委魏坤琳(Doctor 魏)、“魔方天才”贾立平,以及主持人蒋昌建。
其实在这三人中,蒋昌建可谓“资深男神”,1993年就通过国际大专辩论赛舌战狮城一役成名。那个年月还没有“男神”这个称谓,如果有,他应该比今天的都敏俊还受少女们的追捧。人人都以为身为“最佳辩手”的他,此后会选择从政,或做主持人,雄辩滔滔,汪洋恣肆,不想喧嚣过后他转身做了复旦国际政治系的老师,甚至不爱拿过去说事,不轻言“辩论”。
我和他成为朋友的理由非常好笑——几年前我们第一次相逢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后台,开场前两人都静静地化妆,突然一群粉丝冲过来:“这不是大名鼎鼎舌战狮城的蒋昌建吗?久仰久仰,我特别喜欢您的辩论,后来那段视频回看了好多遍!”更有粉丝不忘拿出他当年的经典桥段现场展示,慷慨激昂地手臂一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良久,人群散去,我冷不丁地对他说:“年少成名的人,这样被提起当年勇的感觉特别不好吧 ?”
他大笑,一副找到知音的样子——“你竟然懂我!如今回看九三年的视频觉得那时候好傻,好尴尬。”于是从此成为忘年交。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有趣的人。热衷各种新鲜事物,是最早一批尝试Kindle的人。当年我用iPad看书时,他劝诫说“这个东西太花哨,容易分心,只是玩物。若真想沉下心来看书,还得用Kindle。”时尚触感良好,最喜欢戴各种围巾,低调却又恰如其分地点缀几分,品位立见却不张扬。歌喉亦是上佳,最喜唱的是李宗盛的《鬼迷心窍》,那样的歌经那样的人唱来,年代感十足又韵味袅袅。最难得的,却是他对“开解人”这件事的擅长。他是一个天生的导师,却又以朋友姿态自居。一时是向我荐书,一时是在网络那头帮助分析情势条理,一时又给出写调查类大稿时的建议和思路。
跟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的蒋昌建,言语温润,和缓,气场沉静却又分明。成年男子的语言魅力,就应是这般胸有成竹,后发制人,有理不在声高,有情娓娓道来。很多人为他惋惜,认为只在复旦当一名教书匠委屈了他,他却说: “教书是我喜欢的职业啊。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把书读好,书要教好,书要写好,能做这么一个‘三好生’我就不错了。”这绝非矫揉造作故弄清高的虚言,走进他在复旦的办公室,四壁案头全是书,跟他交谈间听他提得最多的就是备课的话题。那种由衷的喜爱和投入,是无法扮演和夸大的。
尽管近几年人们也能从央视新闻频道的时政要闻中零星地见到蒋昌建的身影(他以评论员的身份出现),但主持《最强大脑》成为了人们对他身份认知最乐见的一次调整。原本是作为点评嘉宾去的,节目临开录突然对他的定位有变,节目组排除了之前定好的所有男主持人名单选择了他。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他亲切洒脱,善于聆听,丰神俊朗,对现场把控自如。节目一开播观众便惊呼:“再也没有比蒋老师更适合主持《最强大脑》的人了!”于是,二十多年前的“男神”风云再起,曾经受70后追捧的他,又成了90后爱慕的对象。
一个值得补充的细节是,有一次我从复旦采访蒋昌建出来,他送我到街边打车,一面走一面说:“这里不太好打车,我带你到好打的地方。”说话间前方500米处有一辆出租车落客,他立即飞身而去一溜小跑只为帮我拦到那辆车……那一刻心里真是无限感动。在这个暖男当道的时代,男神之所以成为“男神”,除了容颜和风度外,无微不至的亲切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爸爸去哪儿》里的张亮就是赢在这一点,就连“都教授”也是表面冷酷内心热忱。而我们的蒋教授,除了没有400岁的年龄外,哪一点比都教授差呢!
其实在这三人中,蒋昌建可谓“资深男神”,1993年就通过国际大专辩论赛舌战狮城一役成名。那个年月还没有“男神”这个称谓,如果有,他应该比今天的都敏俊还受少女们的追捧。人人都以为身为“最佳辩手”的他,此后会选择从政,或做主持人,雄辩滔滔,汪洋恣肆,不想喧嚣过后他转身做了复旦国际政治系的老师,甚至不爱拿过去说事,不轻言“辩论”。
我和他成为朋友的理由非常好笑——几年前我们第一次相逢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后台,开场前两人都静静地化妆,突然一群粉丝冲过来:“这不是大名鼎鼎舌战狮城的蒋昌建吗?久仰久仰,我特别喜欢您的辩论,后来那段视频回看了好多遍!”更有粉丝不忘拿出他当年的经典桥段现场展示,慷慨激昂地手臂一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良久,人群散去,我冷不丁地对他说:“年少成名的人,这样被提起当年勇的感觉特别不好吧 ?”
他大笑,一副找到知音的样子——“你竟然懂我!如今回看九三年的视频觉得那时候好傻,好尴尬。”于是从此成为忘年交。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有趣的人。热衷各种新鲜事物,是最早一批尝试Kindle的人。当年我用iPad看书时,他劝诫说“这个东西太花哨,容易分心,只是玩物。若真想沉下心来看书,还得用Kindle。”时尚触感良好,最喜欢戴各种围巾,低调却又恰如其分地点缀几分,品位立见却不张扬。歌喉亦是上佳,最喜唱的是李宗盛的《鬼迷心窍》,那样的歌经那样的人唱来,年代感十足又韵味袅袅。最难得的,却是他对“开解人”这件事的擅长。他是一个天生的导师,却又以朋友姿态自居。一时是向我荐书,一时是在网络那头帮助分析情势条理,一时又给出写调查类大稿时的建议和思路。
跟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的蒋昌建,言语温润,和缓,气场沉静却又分明。成年男子的语言魅力,就应是这般胸有成竹,后发制人,有理不在声高,有情娓娓道来。很多人为他惋惜,认为只在复旦当一名教书匠委屈了他,他却说: “教书是我喜欢的职业啊。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把书读好,书要教好,书要写好,能做这么一个‘三好生’我就不错了。”这绝非矫揉造作故弄清高的虚言,走进他在复旦的办公室,四壁案头全是书,跟他交谈间听他提得最多的就是备课的话题。那种由衷的喜爱和投入,是无法扮演和夸大的。
尽管近几年人们也能从央视新闻频道的时政要闻中零星地见到蒋昌建的身影(他以评论员的身份出现),但主持《最强大脑》成为了人们对他身份认知最乐见的一次调整。原本是作为点评嘉宾去的,节目临开录突然对他的定位有变,节目组排除了之前定好的所有男主持人名单选择了他。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他亲切洒脱,善于聆听,丰神俊朗,对现场把控自如。节目一开播观众便惊呼:“再也没有比蒋老师更适合主持《最强大脑》的人了!”于是,二十多年前的“男神”风云再起,曾经受70后追捧的他,又成了90后爱慕的对象。
一个值得补充的细节是,有一次我从复旦采访蒋昌建出来,他送我到街边打车,一面走一面说:“这里不太好打车,我带你到好打的地方。”说话间前方500米处有一辆出租车落客,他立即飞身而去一溜小跑只为帮我拦到那辆车……那一刻心里真是无限感动。在这个暖男当道的时代,男神之所以成为“男神”,除了容颜和风度外,无微不至的亲切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爸爸去哪儿》里的张亮就是赢在这一点,就连“都教授”也是表面冷酷内心热忱。而我们的蒋教授,除了没有400岁的年龄外,哪一点比都教授差呢!